重生农家母_分卷阅读_72
丸子汤
煎凉粉
油饼花卷
家常小炒
冯玉姜寻思着,既然开了饭铺,总不能真的只卖煎包跟丸子汤,煎粉现在可以做了,晚上来喝点小酒的人,点一盘煎粉做下酒菜蛮好,当菜又当饭。此外她新添了油饼和萝卜卷,这两样不费事,早上无非早点起,烙上一叠子油饼,蒸上一锅萝卜卷,应该就够卖一整天的了。
为了定下个合理的价钱,冯玉姜专门计算了成本。油饼,卖一毛钱一张,萝卜卷八分钱一个,这样既不是太贵,又留了挣头。
冯玉姜也没有专门挑什么日子。都准备好了之后,她一早上叫山子在门口放了一挂鞭炮,这就算开张了。熟客们基本都知道她开饭铺子的事,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听见鞭炮声,自然就找到铺子里来了。
“还有油饼卖?葱花油饼?”
二丫正一边盛丸子汤,一边招呼着门口进来的客人。听到人家问,便连忙答道:“葱花油饼,都是自家花生打的油。咱家的葱是园里现挖的鲜葱,不是干大葱,可有味儿了。”
客人听着笑眯眯的,问:“怎么卖?”
“一毛。你看这饼子多大多厚,两个就够你吃饱的了。”
客人原是认识冯玉姜的,笑吟吟地打量着二丫说:“这小丫头,真响快,一看就精灵能干。大嫂子,这是你闺女?”
夸一个人“响快”,就是说话大方响亮、干干脆脆的意思。
冯玉姜笑着点头,说:“我家二丫头,叫你夸她,先坐。”
客人便自己找地方坐下,叫二丫:“就按你说的,来两个油饼,再给一碗丸子汤。”
二丫麻利地拿筷子夹了两个油饼放在浅碟子里,盛好丸子汤,一手一样端上了桌。
冯玉姜发现这饭铺还真是开对了。挣钱比原先多了,生活比原先舒心。星期天几个孩子都能帮手不说,单说这二丫,里里外外成了个好样的小跑堂。
那时候学校不像现在这么紧张,早上八点上学,太阳老高了,早饭基本上也忙过去了,中午回来正好搭把手,下午一般只上两节课,太阳老高又放学了,回来家正赶上忙晚饭。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好像还有个口号叫“阳光书包”,倡导迎着太阳上学,照着太阳放学,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不能过长。不像现在,学生,尤其是中学,上学放学基本上都是披星戴月,哪来的阳光啊!那时候小学生的书包里除了语文、数学两本课本,就只有几个作业本子,更加不会背着几十斤重的书包照着月亮放学来。
尤其是农村小学,没有题海,没有重压,孩子出了学校就进了田园,像那地头田边上长的向日葵,满身大自然的气息。
二丫似乎天生就是块做生意的料子,说话响快,做事利落,心眼也够使,在饭铺里顶的上好样一个大人用。有的熟客甚至开玩笑喊她“小老板”,人家二丫也脆生生地答应着。
有了二丫忙里忙外,冯玉姜便主要管摆弄饭食,煎包子,炸丸子,煎粉烙饼,晚上有时会有来喝酒的客人,酒都是自带,炒菜的话,店里有什么便炒什么,无外乎都是白菜萝卜地蛋丝,再有就是盐豆子炒鸡蛋、炖豆腐那几样,天越来越冷,入了冬,也就难有旁的青菜了。
娘俩忙的时候,刚子便一边逗着小五玩,一边喂饱他自己。山子要是来了,就跟着冯玉姜提水、烧火、刷碗盘,也很勤快。怪不得有句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家里那位钟老爷,也跟着搬了进来。离了他妈的眼皮子,钟继鹏好像有了进步,抽空也帮着提个水、抱抱小五啥的,变得殷勤了。至于这殷勤的背后有没有什么文章,冯玉姜根本也没去想,她对钟继鹏的态度,经过了两辈子的磨砺,也就是放羊吃草,相安无事了。
******************
冯玉姜其实算是那种“胸无大志”的母亲,她对孩子也没有过什么成名成家、高人一等的期望,她的想法,也就是让孩子读读书识识字,不当睁眼瞎,到大了能生活得安稳富足、不愁吃穿,她也就满意了。这,也许是因为上辈子看着几个孩子都过得不如意吧。
这一年的寒假放得比较晚,直到腊月二十三才放。那时河工早已经结束,修路工地上也因为地冻天寒不方便施工,几天前放了假,铺子里的客人一下子少了许多,逢集的时候买油煎包的多一些,旁的时间就比较闲。冯玉姜闲了下来,就坐在饭铺里抱着小五烤炉子。
小五嘴里两颗小牙已经露头,可能是牙板子痒痒,喜欢嘟嘟地吹泡泡。
二丫先来的家,一进铺子的门,就放下书包,自己先倒了一碗水喝了,问冯玉姜:“妈,晌午咱们吃什么?”
这一冬天的饭铺子开下来,家里日子总算不那么紧巴了,冯玉姜说:“今天你几个都放了假,中午剁点白菜,搁点粉条子,包白面饺子吃吧,反正下晚也不用上学了。”
二丫答应一声,就去抓了一把粉条子拿热水泡上。
等到刚子回来,头低毛耷,一看就蔫巴巴的,二丫瞥了刚子一眼,抿着嘴就笑。冯玉姜赶忙问:“刚子,怎地了?跟人打架了?”
刚子说:“没。”
煎凉粉
油饼花卷
家常小炒
冯玉姜寻思着,既然开了饭铺,总不能真的只卖煎包跟丸子汤,煎粉现在可以做了,晚上来喝点小酒的人,点一盘煎粉做下酒菜蛮好,当菜又当饭。此外她新添了油饼和萝卜卷,这两样不费事,早上无非早点起,烙上一叠子油饼,蒸上一锅萝卜卷,应该就够卖一整天的了。
为了定下个合理的价钱,冯玉姜专门计算了成本。油饼,卖一毛钱一张,萝卜卷八分钱一个,这样既不是太贵,又留了挣头。
冯玉姜也没有专门挑什么日子。都准备好了之后,她一早上叫山子在门口放了一挂鞭炮,这就算开张了。熟客们基本都知道她开饭铺子的事,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听见鞭炮声,自然就找到铺子里来了。
“还有油饼卖?葱花油饼?”
二丫正一边盛丸子汤,一边招呼着门口进来的客人。听到人家问,便连忙答道:“葱花油饼,都是自家花生打的油。咱家的葱是园里现挖的鲜葱,不是干大葱,可有味儿了。”
客人听着笑眯眯的,问:“怎么卖?”
“一毛。你看这饼子多大多厚,两个就够你吃饱的了。”
客人原是认识冯玉姜的,笑吟吟地打量着二丫说:“这小丫头,真响快,一看就精灵能干。大嫂子,这是你闺女?”
夸一个人“响快”,就是说话大方响亮、干干脆脆的意思。
冯玉姜笑着点头,说:“我家二丫头,叫你夸她,先坐。”
客人便自己找地方坐下,叫二丫:“就按你说的,来两个油饼,再给一碗丸子汤。”
二丫麻利地拿筷子夹了两个油饼放在浅碟子里,盛好丸子汤,一手一样端上了桌。
冯玉姜发现这饭铺还真是开对了。挣钱比原先多了,生活比原先舒心。星期天几个孩子都能帮手不说,单说这二丫,里里外外成了个好样的小跑堂。
那时候学校不像现在这么紧张,早上八点上学,太阳老高了,早饭基本上也忙过去了,中午回来正好搭把手,下午一般只上两节课,太阳老高又放学了,回来家正赶上忙晚饭。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好像还有个口号叫“阳光书包”,倡导迎着太阳上学,照着太阳放学,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不能过长。不像现在,学生,尤其是中学,上学放学基本上都是披星戴月,哪来的阳光啊!那时候小学生的书包里除了语文、数学两本课本,就只有几个作业本子,更加不会背着几十斤重的书包照着月亮放学来。
尤其是农村小学,没有题海,没有重压,孩子出了学校就进了田园,像那地头田边上长的向日葵,满身大自然的气息。
二丫似乎天生就是块做生意的料子,说话响快,做事利落,心眼也够使,在饭铺里顶的上好样一个大人用。有的熟客甚至开玩笑喊她“小老板”,人家二丫也脆生生地答应着。
有了二丫忙里忙外,冯玉姜便主要管摆弄饭食,煎包子,炸丸子,煎粉烙饼,晚上有时会有来喝酒的客人,酒都是自带,炒菜的话,店里有什么便炒什么,无外乎都是白菜萝卜地蛋丝,再有就是盐豆子炒鸡蛋、炖豆腐那几样,天越来越冷,入了冬,也就难有旁的青菜了。
娘俩忙的时候,刚子便一边逗着小五玩,一边喂饱他自己。山子要是来了,就跟着冯玉姜提水、烧火、刷碗盘,也很勤快。怪不得有句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家里那位钟老爷,也跟着搬了进来。离了他妈的眼皮子,钟继鹏好像有了进步,抽空也帮着提个水、抱抱小五啥的,变得殷勤了。至于这殷勤的背后有没有什么文章,冯玉姜根本也没去想,她对钟继鹏的态度,经过了两辈子的磨砺,也就是放羊吃草,相安无事了。
******************
冯玉姜其实算是那种“胸无大志”的母亲,她对孩子也没有过什么成名成家、高人一等的期望,她的想法,也就是让孩子读读书识识字,不当睁眼瞎,到大了能生活得安稳富足、不愁吃穿,她也就满意了。这,也许是因为上辈子看着几个孩子都过得不如意吧。
这一年的寒假放得比较晚,直到腊月二十三才放。那时河工早已经结束,修路工地上也因为地冻天寒不方便施工,几天前放了假,铺子里的客人一下子少了许多,逢集的时候买油煎包的多一些,旁的时间就比较闲。冯玉姜闲了下来,就坐在饭铺里抱着小五烤炉子。
小五嘴里两颗小牙已经露头,可能是牙板子痒痒,喜欢嘟嘟地吹泡泡。
二丫先来的家,一进铺子的门,就放下书包,自己先倒了一碗水喝了,问冯玉姜:“妈,晌午咱们吃什么?”
这一冬天的饭铺子开下来,家里日子总算不那么紧巴了,冯玉姜说:“今天你几个都放了假,中午剁点白菜,搁点粉条子,包白面饺子吃吧,反正下晚也不用上学了。”
二丫答应一声,就去抓了一把粉条子拿热水泡上。
等到刚子回来,头低毛耷,一看就蔫巴巴的,二丫瞥了刚子一眼,抿着嘴就笑。冯玉姜赶忙问:“刚子,怎地了?跟人打架了?”
刚子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