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1347节
但是……
即便他们事先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也依旧想不到小杨能够给出这么一个特殊的评价。
毕竟小杨可不是什么三流四流小报的编辑,更不是什么喜欢夸大其词博取眼球的人。
作为诺奖得主的他,在很多事情的论断上其实历来都是比较谨慎乃至保守的。
例如后来霓虹人发现了中微子振荡,小杨……那时候应该叫老杨了,老杨一直等到第三轮数据图像出来以后才极其谨慎的表了态。
所以如今能够让他做出“物理学界要变天”这种判断,可见这篇论文对他造成的冲击之大。
过了片刻。
陈省身朝小杨和李景均做了个出去谈的动作,接着看了眼周围还在分拣各类期刊的工作人员,对那位最早通知他们期刊已经找到的黑人女子问道:
“塔利亚女士,打搅一下,请问这本期刊我现在可以带走吗?”
塔利亚原本正蹲在地上登记着一本很厚的期刊呢,闻言头也不抬的说道:
“没问题,professor che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册期刊只是学校出于对aps的支持才订购的,没有哪位教授点名要它,您愿意用它擦xxx都没事。”
“这次《physical review letters》那边一次性还来了五本,您想带就带走吧。”
“好,那多谢了。”
陈省身朝塔利亚道了声谢,很快带着李景均和小杨离开了收发室。
出门后。
陈省身熟练的引着二人来到了小楼边上的一处小树林里,找了个空旷无人的石桌坐了下去,方才说道:
“好了,小杨,你可以具体说说情况了——这篇论文……真的有你说的那么特殊?”
“非常特殊。”
小杨闻言用力点了点头,随后看向了一旁的李景均:
“景均兄,我记得数年前有两位生物学家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似乎叫什么艾玛·沃特森?”
李景均愣了两秒钟,不过很快便回过了神,纠正道:
“小杨,你说的是沃森和克里克吧——他们在八年前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小杨闻言沉默了几秒钟,又继续说道:
“景均兄,发现在你们生物圈里头似乎价值很高?”
“价值?”
李景均又看了小杨一眼,虽然不知道自己这位好友为啥歪楼到了生物话题,不过还是老老实实的说道:
“何止是高那么简单,小杨,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遗传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双链碱基配对背后呼之欲出的是遗传物质复制机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生物学继达尔文演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应该就会颁发给沃森和克里克——这事儿外头已经传的有鼻子有眼的了。”
说道这里。
李景均倒也逐渐意识到了小杨的想法,猜测着道:
“小杨,莫非你是想说……”
“《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期论文的性质,和当年沃森在《nature》上发表的‘核酸的分子结构’是一个性质?”
小杨微微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而且价值只可能比沃森的论文高,不可能比它低。”
李景均顿时呼吸一滞:
“这怎么可能?”
原本他还以为小杨会用重要性来进行一个跨专业的概念平移,结果没想到小杨居然直接说出了《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期论文价值更高的这种话?
这tmd就很离谱了。
要知道。
目前生物学界公认的看法便是dna双螺旋结构将会引导新一轮的生物行业狂潮,甚至很可能将21世纪变成生物的世纪!
这个发现代表的不仅是行业前景,还有行业的钱景!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论文何德何能,可以与沃森他们当初的论文相媲美?
看着一脸难以置信的李景均,小杨整个人深吸了一口气,说道:
“景均兄,我可没有和你开玩笑的意思,光达他们这次真的是搞出了一些了不得的东西,在物理史上也会有一席之地的那种。”
“景均兄,我再问你——你对粒子模型的了解有多深?”
李景均思索了几秒钟,有些不确定的道:
“粒子模型啊……就是原子中子啥的?”
“我物理老师死的早——额,这不是我在诅咒他哈,我高中毕业一年他就出车祸死了,所以这方面我记的确实不太多……”
“印象中原子之下就是电子、原子核这些了吧?然后还有一些复合粒子叫做强子什么的……”
“很好。”
小杨朝他竖起了一根大拇指,接着拿起自己从收发室里顺来的笔和纸写道:
“正如你所说,在今天之前,复合粒子就是已知的最小粒子,没有任何人知道它们的内部到底有什么东西。”
“很多人都在对更小的模型进行猜测实验,其中包括了我还有……小李,但没有一种模型得到过公认。”
“而这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论文,则是第一次完整的解析了比复合粒子更小的一种微粒模型,推导过程……精巧无比。”
“用你们生物学的概念来描述,不正是和沃森他们发现的双螺旋结构非常相似么?”
“甚至比起长远的影响力,我还要更看好光达他们的这篇论文一些。”
听到小杨的这番介绍。
陈省身和李景均的脸上总算露出了些许恍然。
原来如此……
学过生物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沃森他们做出dna研究的前置条件是人类发现了核酸的一级结构后,根据核酸所含的五碳糖的不同,将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这种前置条件就相当于小杨所说的复合粒子,在这种情况下赵忠尧他们发现了更小的粒子结构……
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还真有点像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而就在李景均暗自点头之际。
一旁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陈省身也开口了:
“小杨,这个什么模型的准确率有多高?”
小杨扭头看了他一眼,这次思索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说道: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模型还需要比较复杂的数据验证和计算,但平心而论……”
“至少看到现在,我本人是找不出什么明显的漏洞的。”
“而且……”
“而且什么?”
小杨再次翻动了一下《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论文,将页面拨弄到了数据图那一页:
“而且有些数据来源非常真实,以至于真实到了有些问题……”
陈省身闻言,脸上顿时冒出了一个问号:
“?”
这次他是真有点儿没听懂。
数据来源真实到了有问题?
这句话是啥逻辑叻?
莫非是自己在海对面待了太多年,以至于连中文都听不太明白了?
不过很快,小杨便主动解释起了自己的意思:
“省身兄,我的意思是指……按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有些实验本土方面应该是不具备执行条件的。”
“那些实验要么设备精度要求高,要么就是能级非同一般,哪怕是海对面都没多少实验条件。”
“奇怪……太奇怪了……”
说着说着。
小杨便眯起了眼睛,再次陷入了沉思。
其实他还有一句话没有和陈省身以及李景均说,那就是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他的脑海中只有一种感觉:
丝滑。
如同吃了比利时巧克力般的丝滑。
这种丝滑让小杨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甚至忘掉了随笔验证,整个人迫不及待的从头到尾将整篇论文给看过了一遍方才有所察觉。
怎么说呢……
仿佛论文中记载的并不是某种磕磕碰碰的推导过程,而是一个从未来复制的、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的知识框架。
不过在最初的叹服之后,小杨的脑海中便不可遏制的冒出了另一个念头: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完整的理论体系、精巧的实验思路、庞大的实验数据……
作为一个从华夏走出来的科学家,小杨要比欧美物理界的任何人都要清楚华夏做到这些的难度。
在见到这篇论文之前你要是和小杨说华夏能够精准的搞出粒子模型……小杨还不如信那位美乐帝会被人爆头呢。
可如今……
即便他们事先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也依旧想不到小杨能够给出这么一个特殊的评价。
毕竟小杨可不是什么三流四流小报的编辑,更不是什么喜欢夸大其词博取眼球的人。
作为诺奖得主的他,在很多事情的论断上其实历来都是比较谨慎乃至保守的。
例如后来霓虹人发现了中微子振荡,小杨……那时候应该叫老杨了,老杨一直等到第三轮数据图像出来以后才极其谨慎的表了态。
所以如今能够让他做出“物理学界要变天”这种判断,可见这篇论文对他造成的冲击之大。
过了片刻。
陈省身朝小杨和李景均做了个出去谈的动作,接着看了眼周围还在分拣各类期刊的工作人员,对那位最早通知他们期刊已经找到的黑人女子问道:
“塔利亚女士,打搅一下,请问这本期刊我现在可以带走吗?”
塔利亚原本正蹲在地上登记着一本很厚的期刊呢,闻言头也不抬的说道:
“没问题,professor che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册期刊只是学校出于对aps的支持才订购的,没有哪位教授点名要它,您愿意用它擦xxx都没事。”
“这次《physical review letters》那边一次性还来了五本,您想带就带走吧。”
“好,那多谢了。”
陈省身朝塔利亚道了声谢,很快带着李景均和小杨离开了收发室。
出门后。
陈省身熟练的引着二人来到了小楼边上的一处小树林里,找了个空旷无人的石桌坐了下去,方才说道:
“好了,小杨,你可以具体说说情况了——这篇论文……真的有你说的那么特殊?”
“非常特殊。”
小杨闻言用力点了点头,随后看向了一旁的李景均:
“景均兄,我记得数年前有两位生物学家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似乎叫什么艾玛·沃特森?”
李景均愣了两秒钟,不过很快便回过了神,纠正道:
“小杨,你说的是沃森和克里克吧——他们在八年前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小杨闻言沉默了几秒钟,又继续说道:
“景均兄,发现在你们生物圈里头似乎价值很高?”
“价值?”
李景均又看了小杨一眼,虽然不知道自己这位好友为啥歪楼到了生物话题,不过还是老老实实的说道:
“何止是高那么简单,小杨,这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遗传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双链碱基配对背后呼之欲出的是遗传物质复制机理,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生物学继达尔文演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应该就会颁发给沃森和克里克——这事儿外头已经传的有鼻子有眼的了。”
说道这里。
李景均倒也逐渐意识到了小杨的想法,猜测着道:
“小杨,莫非你是想说……”
“《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期论文的性质,和当年沃森在《nature》上发表的‘核酸的分子结构’是一个性质?”
小杨微微点了点头,肯定道:
“没错,而且价值只可能比沃森的论文高,不可能比它低。”
李景均顿时呼吸一滞:
“这怎么可能?”
原本他还以为小杨会用重要性来进行一个跨专业的概念平移,结果没想到小杨居然直接说出了《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期论文价值更高的这种话?
这tmd就很离谱了。
要知道。
目前生物学界公认的看法便是dna双螺旋结构将会引导新一轮的生物行业狂潮,甚至很可能将21世纪变成生物的世纪!
这个发现代表的不仅是行业前景,还有行业的钱景!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论文何德何能,可以与沃森他们当初的论文相媲美?
看着一脸难以置信的李景均,小杨整个人深吸了一口气,说道:
“景均兄,我可没有和你开玩笑的意思,光达他们这次真的是搞出了一些了不得的东西,在物理史上也会有一席之地的那种。”
“景均兄,我再问你——你对粒子模型的了解有多深?”
李景均思索了几秒钟,有些不确定的道:
“粒子模型啊……就是原子中子啥的?”
“我物理老师死的早——额,这不是我在诅咒他哈,我高中毕业一年他就出车祸死了,所以这方面我记的确实不太多……”
“印象中原子之下就是电子、原子核这些了吧?然后还有一些复合粒子叫做强子什么的……”
“很好。”
小杨朝他竖起了一根大拇指,接着拿起自己从收发室里顺来的笔和纸写道:
“正如你所说,在今天之前,复合粒子就是已知的最小粒子,没有任何人知道它们的内部到底有什么东西。”
“很多人都在对更小的模型进行猜测实验,其中包括了我还有……小李,但没有一种模型得到过公认。”
“而这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论文,则是第一次完整的解析了比复合粒子更小的一种微粒模型,推导过程……精巧无比。”
“用你们生物学的概念来描述,不正是和沃森他们发现的双螺旋结构非常相似么?”
“甚至比起长远的影响力,我还要更看好光达他们的这篇论文一些。”
听到小杨的这番介绍。
陈省身和李景均的脸上总算露出了些许恍然。
原来如此……
学过生物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沃森他们做出dna研究的前置条件是人类发现了核酸的一级结构后,根据核酸所含的五碳糖的不同,将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这种前置条件就相当于小杨所说的复合粒子,在这种情况下赵忠尧他们发现了更小的粒子结构……
某种意义上来说似乎还真有点像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而就在李景均暗自点头之际。
一旁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陈省身也开口了:
“小杨,这个什么模型的准确率有多高?”
小杨扭头看了他一眼,这次思索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说道:
“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模型还需要比较复杂的数据验证和计算,但平心而论……”
“至少看到现在,我本人是找不出什么明显的漏洞的。”
“而且……”
“而且什么?”
小杨再次翻动了一下《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论文,将页面拨弄到了数据图那一页:
“而且有些数据来源非常真实,以至于真实到了有些问题……”
陈省身闻言,脸上顿时冒出了一个问号:
“?”
这次他是真有点儿没听懂。
数据来源真实到了有问题?
这句话是啥逻辑叻?
莫非是自己在海对面待了太多年,以至于连中文都听不太明白了?
不过很快,小杨便主动解释起了自己的意思:
“省身兄,我的意思是指……按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有些实验本土方面应该是不具备执行条件的。”
“那些实验要么设备精度要求高,要么就是能级非同一般,哪怕是海对面都没多少实验条件。”
“奇怪……太奇怪了……”
说着说着。
小杨便眯起了眼睛,再次陷入了沉思。
其实他还有一句话没有和陈省身以及李景均说,那就是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他的脑海中只有一种感觉:
丝滑。
如同吃了比利时巧克力般的丝滑。
这种丝滑让小杨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甚至忘掉了随笔验证,整个人迫不及待的从头到尾将整篇论文给看过了一遍方才有所察觉。
怎么说呢……
仿佛论文中记载的并不是某种磕磕碰碰的推导过程,而是一个从未来复制的、已经形成了一定体系的知识框架。
不过在最初的叹服之后,小杨的脑海中便不可遏制的冒出了另一个念头: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完整的理论体系、精巧的实验思路、庞大的实验数据……
作为一个从华夏走出来的科学家,小杨要比欧美物理界的任何人都要清楚华夏做到这些的难度。
在见到这篇论文之前你要是和小杨说华夏能够精准的搞出粒子模型……小杨还不如信那位美乐帝会被人爆头呢。
可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