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 皇恩
之前的淮安之战虽然惨烈,但对淮安城的损伤并不严重,因为主要的战斗发生在城楼附近,而在城中,由于谢光发动及时,在第一时间就解决了城内清军,所以对淮安内部没造成什么影响。
更重要的是,由于淮安是江北清军,也就是岳钟琪江北大营的物资囤积点,拿下淮安后,明军不仅遏制住了江北要道,拿下了运河中枢。再加上大量物资落入明军之手,使得江北明军后勤压力为之一轻。
此外,赫寿和文栋这两个地头蛇虽说贪生怕死,可有他们在却使得淮安很快就稳定了下来,毕竟两人在淮安经营多年,这一次又领头反正,使得淮安府各衙基本保留,除了几个不长眼的家伙意图为大清孝忠,被赫寿和文栋联手处理掉之外,其他各级地方官员全都一起降了大明。
正是因为如此,战后的淮安第一时间就恢复了秩序,城中惊恐未定的百姓也在官府安抚之下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状态。其实对这些老百姓而言,坐天下的究竟是谁他们并不关心,无论是大清还是大明,老百姓的日子不一样过?再说这些年在大清治下日子过的并不怎么样,尤其是大明占据江南之后,江北就成了清廷财赋重地,清朝所谓的永不加赋简直就是一纸空文,不仅税越来越重,就连多如牛毛的赋也乱七八糟地冒了出来,几年下来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就连殷实人家也吃不消。
朱一贵抵达淮安第一件事并不是巡视淮安城防,也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如何北攻山东,反而带来了南京的旨意。
拿下江北,朱怡成为尽快巩固江北统治,同时收拢地方人心,特意下旨免掉了江北两年税赋,同时还拨款两百万银元以恢复江北各州县地方生产,尤其是对已停滞几年的漕运,也将逐步恢复。
当这个旨意正式宣布后,整个淮安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均兴奋异常。要知道这些年江北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好过,尤其是运河停运后,运河两岸数十万靠着漕运吃饭的人一下子就断了生机。
如今,大明拿下江北,虽说因为山东未复,整体漕运暂时无法恢复,可至少恢复了由淮安向南的一段。这样一来,这些人自然就能重操旧业,就算无法和以前那样,但至少活下去应该没有问题。
其实最为兴奋的还不是这些普通百姓,而是江北的商人。大明重商,这已是天下皆知的,这些年随着海贸的兴起,大明商人飘扬过海,把买卖做到了极远之处。再随着大明的科技不断进步,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凡有些能力和魄力的商人无不借着这股东风赚得盆满体满,肥得流油。
这些,江北商人早就看在眼里,为之羡慕不已。只可惜,身在大清统治之下,他们根本无法同大明商人一般进行大肆贸易,最多也是借着些渠道搞些走私,暗搓搓地赚些钱罢了。
路子广的,可以派家中子弟去南方开分号,而且这种手段还千万不能让人知晓,一旦清廷追究下来,一个资敌的罪名无论如何是逃不了的。
现在,明军拿下江北,最为高兴的自然是这群人。而且还有件事外人并不知晓,其实这些人中有些之前就通过赫寿和文栋在私下搞走私,之所以赫寿和文栋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控制淮安,这些人同样了出了不少力的。
作为商人,唯利是图是其本质,还有一句话就是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在满清治下不仅做不了生意赚不到钱,还得受清廷无休止的敲诈勒索和剥削,同样在大明治下,不仅能正大光明地靠本事牟利,而且大明的商税虽高,规矩虽严,可是大明却和满清不同,无论是商行还是行商,一切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只要你不去破坏这个规矩,朝廷非但不会找你麻烦,反而会在必要的时候为商人撑腰。
两者相比,投靠谁更有利可想而知。这些商人早就巴不得明军打过来了,眼下能成大明子民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皇爷,朝廷给江北的钱户部已拨了下去,如今已入专项户头。”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王樊禀报道。
正坐着翻阅奏折的朱怡成嗯了一声,随后指指摆在前面的椅子让他坐。王樊谢了声恩,这才入落。
看完手中的折子,朱怡成抬头向王樊瞧去,当他见到王樊一张脸皱着眉头,神情中有些肉痛的模样,当即忍不住笑了起来。
“怎么?你还在心痛那些钱?”
“臣不敢。”王樊当即起身道:“臣只是觉得如今用钱之处太多,江北归服,皇爷免其二年赋税已是天大恩德……。”
说到这,王樊停了下来,接下来的话他虽没说出口,但朱怡成也知道王樊的意思,他是认为这笔款子数额有些过了。
作为户部尚书,这些年王樊可以说是任劳任怨,他虽在军机大臣中的排名是最后一位,但朝中谁都清楚,王樊可以说是朱怡成最为信任的人之一。
王樊不仅为朱怡成把着大明的钱袋子,而且这些年为了大明开源节流更是愁白了头发。以王樊当初在宁波商界的地位,如果不当这个官的话,恐怕早就富有四海成为天下闻名的巨贾了。
可而今,宁波王家虽然地位不低,但相比其余几家反而家产是最少的一个。这也是王樊为官之后特意所为,因为他很清楚,作为户部尚书,又是朱怡成的心腹,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低调,如果王家的财富由于自己的原因而富可敌国的话,就算朱怡成不在意,仅仅是朝中对自己的攻击和弹劾就能令他焦头烂额。
王樊是个聪明人,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如今王家已逐步从商界中抽出身来,除了为朱怡成经营皇家商行之外,自己家的产业也开始陆续转型。他这样做是准备让王家从商界彻底脱身,从而使王家由商转士,同时也是对朱怡成表明自己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由于淮安是江北清军,也就是岳钟琪江北大营的物资囤积点,拿下淮安后,明军不仅遏制住了江北要道,拿下了运河中枢。再加上大量物资落入明军之手,使得江北明军后勤压力为之一轻。
此外,赫寿和文栋这两个地头蛇虽说贪生怕死,可有他们在却使得淮安很快就稳定了下来,毕竟两人在淮安经营多年,这一次又领头反正,使得淮安府各衙基本保留,除了几个不长眼的家伙意图为大清孝忠,被赫寿和文栋联手处理掉之外,其他各级地方官员全都一起降了大明。
正是因为如此,战后的淮安第一时间就恢复了秩序,城中惊恐未定的百姓也在官府安抚之下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状态。其实对这些老百姓而言,坐天下的究竟是谁他们并不关心,无论是大清还是大明,老百姓的日子不一样过?再说这些年在大清治下日子过的并不怎么样,尤其是大明占据江南之后,江北就成了清廷财赋重地,清朝所谓的永不加赋简直就是一纸空文,不仅税越来越重,就连多如牛毛的赋也乱七八糟地冒了出来,几年下来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就连殷实人家也吃不消。
朱一贵抵达淮安第一件事并不是巡视淮安城防,也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如何北攻山东,反而带来了南京的旨意。
拿下江北,朱怡成为尽快巩固江北统治,同时收拢地方人心,特意下旨免掉了江北两年税赋,同时还拨款两百万银元以恢复江北各州县地方生产,尤其是对已停滞几年的漕运,也将逐步恢复。
当这个旨意正式宣布后,整个淮安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地方乡绅均兴奋异常。要知道这些年江北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好过,尤其是运河停运后,运河两岸数十万靠着漕运吃饭的人一下子就断了生机。
如今,大明拿下江北,虽说因为山东未复,整体漕运暂时无法恢复,可至少恢复了由淮安向南的一段。这样一来,这些人自然就能重操旧业,就算无法和以前那样,但至少活下去应该没有问题。
其实最为兴奋的还不是这些普通百姓,而是江北的商人。大明重商,这已是天下皆知的,这些年随着海贸的兴起,大明商人飘扬过海,把买卖做到了极远之处。再随着大明的科技不断进步,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凡有些能力和魄力的商人无不借着这股东风赚得盆满体满,肥得流油。
这些,江北商人早就看在眼里,为之羡慕不已。只可惜,身在大清统治之下,他们根本无法同大明商人一般进行大肆贸易,最多也是借着些渠道搞些走私,暗搓搓地赚些钱罢了。
路子广的,可以派家中子弟去南方开分号,而且这种手段还千万不能让人知晓,一旦清廷追究下来,一个资敌的罪名无论如何是逃不了的。
现在,明军拿下江北,最为高兴的自然是这群人。而且还有件事外人并不知晓,其实这些人中有些之前就通过赫寿和文栋在私下搞走私,之所以赫寿和文栋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控制淮安,这些人同样了出了不少力的。
作为商人,唯利是图是其本质,还有一句话就是夺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在满清治下不仅做不了生意赚不到钱,还得受清廷无休止的敲诈勒索和剥削,同样在大明治下,不仅能正大光明地靠本事牟利,而且大明的商税虽高,规矩虽严,可是大明却和满清不同,无论是商行还是行商,一切都是摆在明面上的,只要你不去破坏这个规矩,朝廷非但不会找你麻烦,反而会在必要的时候为商人撑腰。
两者相比,投靠谁更有利可想而知。这些商人早就巴不得明军打过来了,眼下能成大明子民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皇爷,朝廷给江北的钱户部已拨了下去,如今已入专项户头。”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王樊禀报道。
正坐着翻阅奏折的朱怡成嗯了一声,随后指指摆在前面的椅子让他坐。王樊谢了声恩,这才入落。
看完手中的折子,朱怡成抬头向王樊瞧去,当他见到王樊一张脸皱着眉头,神情中有些肉痛的模样,当即忍不住笑了起来。
“怎么?你还在心痛那些钱?”
“臣不敢。”王樊当即起身道:“臣只是觉得如今用钱之处太多,江北归服,皇爷免其二年赋税已是天大恩德……。”
说到这,王樊停了下来,接下来的话他虽没说出口,但朱怡成也知道王樊的意思,他是认为这笔款子数额有些过了。
作为户部尚书,这些年王樊可以说是任劳任怨,他虽在军机大臣中的排名是最后一位,但朝中谁都清楚,王樊可以说是朱怡成最为信任的人之一。
王樊不仅为朱怡成把着大明的钱袋子,而且这些年为了大明开源节流更是愁白了头发。以王樊当初在宁波商界的地位,如果不当这个官的话,恐怕早就富有四海成为天下闻名的巨贾了。
可而今,宁波王家虽然地位不低,但相比其余几家反而家产是最少的一个。这也是王樊为官之后特意所为,因为他很清楚,作为户部尚书,又是朱怡成的心腹,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低调,如果王家的财富由于自己的原因而富可敌国的话,就算朱怡成不在意,仅仅是朝中对自己的攻击和弹劾就能令他焦头烂额。
王樊是个聪明人,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如今王家已逐步从商界中抽出身来,除了为朱怡成经营皇家商行之外,自己家的产业也开始陆续转型。他这样做是准备让王家从商界彻底脱身,从而使王家由商转士,同时也是对朱怡成表明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