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尊明(新的一月求票!)
祝建才这么做既是无奈也是局势所迫,眼下能救他的也只有大明了。可大明究竟能不能把他从悬崖边上拉回来,祝建才并没有十足把握,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向大明表示自己的态度,至少比没有办法的好。
毕竟,无论是祝建才的义军还是之前袁奇,还是现在的高进部,他们一直都还是打着大明的旗帜,对于这点从未有否认过。大明正统,反清复明的这面旗帜是这些义军的立足之本,在没有十足把握下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其实在之前,袁奇弥留之时,也曾让高进东进投靠朱怡成,但高进最终未听从袁奇的安排,主要是因为高进想完成袁奇的心愿,而不愿意放弃袁奇毕生心血,从而寄人篱下。
但无论如何,高进直到现在也未同大明彻底割舍,从名义上来讲高进还是大明的平寇侯。袁奇、高进、祝建才,他们这些能在这个时代割据一方的枭雄那一个是简单的人物?
下定决心的祝建才没有丝毫迟疑,他立即给朱怡成写了份奏折,奏折开头就以微臣自称,先是祝贺大明拿下广东,占据东南半壁,大拍了一顿朱怡成的马屁,随后话锋一转,说到由于如今清军正猛攻河南,因战事紧迫未能及时恭贺以向朱怡成请罪,接着表了表自己对大明的忠心,同时向朱怡成保证他一定会率部为大明坚守河南,以迎王师北上。就算清军再强,他祝建才誓于清军死战,就算马革裹尸在所不惜……。
这份奏折写的是情真意切,看之令人感动万分。仅仅从奏折的内容来看,谁都无法否认祝建才是大明的忠臣,更为大明同清军死战的英雄。在奏折中,虽然一字未提请求明军北上救援的话,但祝建才却把河南战时写的激烈万分,同时也向大明坦然汝南局势的危急。仅仅这些,就足够了,祝建才相信朱怡成一定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
奏折写完立即发出,但从河南到大明的控制区路途不近,其中还将穿越湖北、江西等清军地盘。所以,想在短时间内送到朱怡成手上,并得到回音是不太可能的,但这一棋子已经摆了下去,终究会在以后有其大用。
除此之外,祝建才也未放弃和王致清的合作,两部依旧联手共抗清军。一来王致清舍身救援有恩于祝建才,二来一旦汝南真的守不住,那么两部就将马上南下湖北,只要同高进部汇合,就可以在湖北再一次打开局面。
王致清和高进的关系不简单,虽说两部独立,可从名义上高进部是属于王致清的部下,而且高进还是王致清的女婿。所以无论如何,祝建才也是不会放弃王致清这条路的,多一条路,就多一个机会,祝建才早就盘算好了。
“这个祝建才!当我等是傻瓜不成?亏得千岁带兵舍身来救他,而他现在又是如何做的?”王致清的大营,蒙靖忍不住大骂,因为就在前几日,祝建才部突然间打出了大明的旗号,这使得白莲教上下诧异莫名。虽说祝建才后来解释,祝部一直属于大明旗下,而他这个汉王也是受过永业天子诏书的,打大明的旗号是理所当然的事。当然了,这旗号不旗号的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事,绝对不会影响两部之间的合作,为表示诚意,祝建才还特意让人又送来一批物资。
但王致清部上下又不傻,在这种情况下祝建才突然间把大明的旗号打出来究竟是什么用意简直就是和尚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为此,王致清倒没说什么,可蒙靖却实在是忍不住,在他看来如果没有他们救援,他祝建才早就被隆科多给灭了,现在摆这么一套,分明就是见汝南守不住打算投靠大明了。
“祝建才此人一向阴险狡诈,唯利是图。当年袁王爷兵败他就脱不了关系,而今又在我们眼皮子底下直接打起了大明旗号,王爷,您可不能不防啊!”张淼忧心忡忡地说道,一直以来,因为高进的原因,张淼对于祝建才的感官从未好过,尤其是当白莲教义军出川因为祝建才而受阻,导致未能尽快兵入中原失去良机。
之后,祝建才在清军大军压近之下,又瞒着白莲教河南之变,放开道路使得白莲教入河南后就同清军展开大战,从而受到了惨重损失。
王致清的这两位左右手,虽说平日颇有分歧,对于一些事也经常针锋相对,但今天对于祝建才却是一副同仇敌忾的模样。但王致清却没他们所想象的那么愤慨,相反现在的王致清显得异常平静,神色中很是沉稳。
“师妹,你如何看此事?”王致清淡然一笑,反而对坐在一旁的林娘子开口道。
林娘子迟疑了下,抬头看看蒙靖和张淼,一时间并未开口。
“都是自己师兄弟,关起门来有什么话不能说的,说吧。”王致清平淡地说道。
林娘子想了想,开口道:“蒙师兄和张师兄说的没错,这祝建才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当日如不是他,我军又如何会在刚刚出川就撞上清狗主力,导致如此损失……。”
“林师妹说的一点都不错,这祝建才就是个杀千刀的小人!”蒙靖一脸愤慨。
王致清抬了抬手,示意蒙靖暂时不要心急,让林娘子把话讲完,随后把目光继续投向林娘子那边。
林娘子继续又道:“至于祝建才是什么人,我们暂且搁置一旁不讲,而今局势险要异常,如不是前些时候的大雪,清狗也不会暂时退兵,但从目前来看,清狗增兵力图拿下汝南已是铁板钉钉,到时候一旦清狗再攻汝南,这汝南城恐怕就难守了……。”
听到这,蒙靖正要再说什么,却被王致清的目光给挡了回去,只能按捺着性子继续往下听。
“我军出南阳救援祝建才,一则是为反清大业,二来也是南阳已为死地,救祝建才也等于是自救。自到汝南后,祝建才倒也诚恳以待,无论物资还是其他都一应不缺,虽说他也是为了自保,但他同样是个聪明人,一旦没了我部,他祝建才是根本挡不住隆科多的。”
顿了顿,林娘子继续道:“无论祝建才是否小人,可依我来看,这真小人反而比伪君子来得强些。再者,祝部现在的举动并未瞒着我部,打出大明旗号的理由也说的过去,无论祝建才心中如何想,从这点来看我相信祝建才并没有针对我部的想法。”
“师妹说的有理,继续说。”王致清缓缓点头,这点他也想到了,林娘子的看法和他是一样的。
林娘子又道:“说起来,祝建才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无非是为了找条退路罢了,如我是他,极也有可能如此选择。要知道明军势大,现天下能同清狗直接抗衡的也只有南京那位,在眼下这种情况下示好也是理所当然。此外,我们眼下重要的不是考虑这些的问题,而是要想想这汝南一旦守不住何去何从,三位师兄,这才是最要紧的啊!”
林娘子的话说完,众人一片沉默,林娘子讲的一点都不错,祝建才已在考虑退路了,他们也要早做打算。接下来究竟如何,是继续退到南阳?或者由湖北南下?如何选择必定要尽快决定。
“王爷,此事还需王爷尽快决断才是!”张淼忍不住先开口道。
“张师弟有什么看法?”王致清反问。
张淼略一迟疑,说道:“以臣看来,退回南阳虽能保得一时,但不长久。如今川中已落入清狗之手,退回南阳恐怕是死地,而今也只有南下湖北,同高进部汇合,才方有重整旗鼓的机会。另外,依臣来看,这祝建才十成也是打着这个盘算,如汝南不保,他部只有南下一途,我们两军汇合,南下的把握也更大些,就不知王爷……。”
张淼的话王致清并没有马上回答,而蒙靖和林娘子虽然没有开口,但从他们的神色来看是赞同张淼的。是个人就能看出,退回南阳就是在等死,河南不保也只有唯独南下湖北想办法和高进汇合这条路了。
白莲教和祝建才不同,虽说祝建才的老君门算是白莲分支,可王致清却是白莲教的教主。无论是袁奇和祝建才,起兵时候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白莲教却是打着建立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名义,从这点来讲有着根本区别。
再加上祝建才受过大明所封,尊朱怡成为共主,所以祝建才改旗易帜勉强说的过去,但白莲教是绝对不能这么做的。以明一朝来看,大明和白莲教斗了二百多年,其中几次起义都被明军扑灭,白莲教中各位教主、祖师,死在大明朝廷手下的不计其数,这也是王致清无法尊明的原因。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旦南下必然会和大明接触,那到时候无论是大明那边还是王致清这边,就将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如何相处的问题。无论是谁,绝对不会向对方低头,这也是当初王致清一意孤行不肯南下,偏偏要北上河南先入中原的原因之一。
毕竟,无论是祝建才的义军还是之前袁奇,还是现在的高进部,他们一直都还是打着大明的旗帜,对于这点从未有否认过。大明正统,反清复明的这面旗帜是这些义军的立足之本,在没有十足把握下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其实在之前,袁奇弥留之时,也曾让高进东进投靠朱怡成,但高进最终未听从袁奇的安排,主要是因为高进想完成袁奇的心愿,而不愿意放弃袁奇毕生心血,从而寄人篱下。
但无论如何,高进直到现在也未同大明彻底割舍,从名义上来讲高进还是大明的平寇侯。袁奇、高进、祝建才,他们这些能在这个时代割据一方的枭雄那一个是简单的人物?
下定决心的祝建才没有丝毫迟疑,他立即给朱怡成写了份奏折,奏折开头就以微臣自称,先是祝贺大明拿下广东,占据东南半壁,大拍了一顿朱怡成的马屁,随后话锋一转,说到由于如今清军正猛攻河南,因战事紧迫未能及时恭贺以向朱怡成请罪,接着表了表自己对大明的忠心,同时向朱怡成保证他一定会率部为大明坚守河南,以迎王师北上。就算清军再强,他祝建才誓于清军死战,就算马革裹尸在所不惜……。
这份奏折写的是情真意切,看之令人感动万分。仅仅从奏折的内容来看,谁都无法否认祝建才是大明的忠臣,更为大明同清军死战的英雄。在奏折中,虽然一字未提请求明军北上救援的话,但祝建才却把河南战时写的激烈万分,同时也向大明坦然汝南局势的危急。仅仅这些,就足够了,祝建才相信朱怡成一定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
奏折写完立即发出,但从河南到大明的控制区路途不近,其中还将穿越湖北、江西等清军地盘。所以,想在短时间内送到朱怡成手上,并得到回音是不太可能的,但这一棋子已经摆了下去,终究会在以后有其大用。
除此之外,祝建才也未放弃和王致清的合作,两部依旧联手共抗清军。一来王致清舍身救援有恩于祝建才,二来一旦汝南真的守不住,那么两部就将马上南下湖北,只要同高进部汇合,就可以在湖北再一次打开局面。
王致清和高进的关系不简单,虽说两部独立,可从名义上高进部是属于王致清的部下,而且高进还是王致清的女婿。所以无论如何,祝建才也是不会放弃王致清这条路的,多一条路,就多一个机会,祝建才早就盘算好了。
“这个祝建才!当我等是傻瓜不成?亏得千岁带兵舍身来救他,而他现在又是如何做的?”王致清的大营,蒙靖忍不住大骂,因为就在前几日,祝建才部突然间打出了大明的旗号,这使得白莲教上下诧异莫名。虽说祝建才后来解释,祝部一直属于大明旗下,而他这个汉王也是受过永业天子诏书的,打大明的旗号是理所当然的事。当然了,这旗号不旗号的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事,绝对不会影响两部之间的合作,为表示诚意,祝建才还特意让人又送来一批物资。
但王致清部上下又不傻,在这种情况下祝建才突然间把大明的旗号打出来究竟是什么用意简直就是和尚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为此,王致清倒没说什么,可蒙靖却实在是忍不住,在他看来如果没有他们救援,他祝建才早就被隆科多给灭了,现在摆这么一套,分明就是见汝南守不住打算投靠大明了。
“祝建才此人一向阴险狡诈,唯利是图。当年袁王爷兵败他就脱不了关系,而今又在我们眼皮子底下直接打起了大明旗号,王爷,您可不能不防啊!”张淼忧心忡忡地说道,一直以来,因为高进的原因,张淼对于祝建才的感官从未好过,尤其是当白莲教义军出川因为祝建才而受阻,导致未能尽快兵入中原失去良机。
之后,祝建才在清军大军压近之下,又瞒着白莲教河南之变,放开道路使得白莲教入河南后就同清军展开大战,从而受到了惨重损失。
王致清的这两位左右手,虽说平日颇有分歧,对于一些事也经常针锋相对,但今天对于祝建才却是一副同仇敌忾的模样。但王致清却没他们所想象的那么愤慨,相反现在的王致清显得异常平静,神色中很是沉稳。
“师妹,你如何看此事?”王致清淡然一笑,反而对坐在一旁的林娘子开口道。
林娘子迟疑了下,抬头看看蒙靖和张淼,一时间并未开口。
“都是自己师兄弟,关起门来有什么话不能说的,说吧。”王致清平淡地说道。
林娘子想了想,开口道:“蒙师兄和张师兄说的没错,这祝建才的确不是什么好东西,当日如不是他,我军又如何会在刚刚出川就撞上清狗主力,导致如此损失……。”
“林师妹说的一点都不错,这祝建才就是个杀千刀的小人!”蒙靖一脸愤慨。
王致清抬了抬手,示意蒙靖暂时不要心急,让林娘子把话讲完,随后把目光继续投向林娘子那边。
林娘子继续又道:“至于祝建才是什么人,我们暂且搁置一旁不讲,而今局势险要异常,如不是前些时候的大雪,清狗也不会暂时退兵,但从目前来看,清狗增兵力图拿下汝南已是铁板钉钉,到时候一旦清狗再攻汝南,这汝南城恐怕就难守了……。”
听到这,蒙靖正要再说什么,却被王致清的目光给挡了回去,只能按捺着性子继续往下听。
“我军出南阳救援祝建才,一则是为反清大业,二来也是南阳已为死地,救祝建才也等于是自救。自到汝南后,祝建才倒也诚恳以待,无论物资还是其他都一应不缺,虽说他也是为了自保,但他同样是个聪明人,一旦没了我部,他祝建才是根本挡不住隆科多的。”
顿了顿,林娘子继续道:“无论祝建才是否小人,可依我来看,这真小人反而比伪君子来得强些。再者,祝部现在的举动并未瞒着我部,打出大明旗号的理由也说的过去,无论祝建才心中如何想,从这点来看我相信祝建才并没有针对我部的想法。”
“师妹说的有理,继续说。”王致清缓缓点头,这点他也想到了,林娘子的看法和他是一样的。
林娘子又道:“说起来,祝建才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无非是为了找条退路罢了,如我是他,极也有可能如此选择。要知道明军势大,现天下能同清狗直接抗衡的也只有南京那位,在眼下这种情况下示好也是理所当然。此外,我们眼下重要的不是考虑这些的问题,而是要想想这汝南一旦守不住何去何从,三位师兄,这才是最要紧的啊!”
林娘子的话说完,众人一片沉默,林娘子讲的一点都不错,祝建才已在考虑退路了,他们也要早做打算。接下来究竟如何,是继续退到南阳?或者由湖北南下?如何选择必定要尽快决定。
“王爷,此事还需王爷尽快决断才是!”张淼忍不住先开口道。
“张师弟有什么看法?”王致清反问。
张淼略一迟疑,说道:“以臣看来,退回南阳虽能保得一时,但不长久。如今川中已落入清狗之手,退回南阳恐怕是死地,而今也只有南下湖北,同高进部汇合,才方有重整旗鼓的机会。另外,依臣来看,这祝建才十成也是打着这个盘算,如汝南不保,他部只有南下一途,我们两军汇合,南下的把握也更大些,就不知王爷……。”
张淼的话王致清并没有马上回答,而蒙靖和林娘子虽然没有开口,但从他们的神色来看是赞同张淼的。是个人就能看出,退回南阳就是在等死,河南不保也只有唯独南下湖北想办法和高进汇合这条路了。
白莲教和祝建才不同,虽说祝建才的老君门算是白莲分支,可王致清却是白莲教的教主。无论是袁奇和祝建才,起兵时候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白莲教却是打着建立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名义,从这点来讲有着根本区别。
再加上祝建才受过大明所封,尊朱怡成为共主,所以祝建才改旗易帜勉强说的过去,但白莲教是绝对不能这么做的。以明一朝来看,大明和白莲教斗了二百多年,其中几次起义都被明军扑灭,白莲教中各位教主、祖师,死在大明朝廷手下的不计其数,这也是王致清无法尊明的原因。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旦南下必然会和大明接触,那到时候无论是大明那边还是王致清这边,就将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如何相处的问题。无论是谁,绝对不会向对方低头,这也是当初王致清一意孤行不肯南下,偏偏要北上河南先入中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