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清宫密闻录
汪景祺此人的确是个人才,要当一个合格的喷子,首先得具备一定的文学水平和犀利的嘴笔,这两点汪景祺全都有。
汪景祺年少时就素有才名,如今年近四旬,其才学更甚。虽说之前科举不畅,但却不能否认他的才华,而且他这人出口成章,又能说会道,拐弯抹角骂起人来更是不带半个脏字,这副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在朱怡成心中,宣传部的负责人就得是像汪景祺这样的人,如果弄一个只会做锦绣文章的学究,虽然能扬扬洒洒做的一手好文章,但那又如何?反而像汪景祺天生一副嘴炮的“愤青”更适合。
而且汪景祺还有一点令朱怡成很是满意,那就是汪景祺不是狂妄到什么都不顾的狂生。汪景祺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这从他嘴炮连天的同时还不忘记替朱怡成不断吹捧就能看出。
一个识趣,又懂得自己立场的人,还有着如此天赋,当然让朱怡成满意了。当即朱怡成就让汪景祺担任宣传部的筹备工作,并向他交代了目前宣传部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向,朱怡成如此知人善任,令汪景祺狂喜不已,顿时拜谢圣恩,随后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去。
仅仅十多日后,汪景祺就屁颠颠地跑来求见,见到朱怡成献上了一本册子,这本册子里密密麻麻写着全是他这些日子绞尽脑汁所编撰出来的东西,其中有对清廷入关前后的评论,有对满人的讽刺,有对现在清廷各项政策的实质披露和谩骂,而最后还汇集了一个密闻录,把康熙和其各子的许多事进行艺术加工,然后以章回小说的方式展现出来……。
见到这东西后,朱怡成大致翻阅了一下,很是满意汪景祺的效率,随后要求他对这册子内容再进行加工和补充,然后分门别类用各种宣传手段进行传播,得到认可后的汪景祺劲头就更足了,回去后没日没夜得猛干几日,终于捣鼓出了最终成果。
不久之后,先是在南京城开始传起了一本名叫《清宫密闻录》的书,这本书刚出现后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书从努尔哈赤起家开始说起,对于满清百年的各阶段各人物进行了详细描述,披露许多并未被世人所知晓的许多东西,还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真假难辩的“历史”。
其中,努尔哈赤如何投靠李成梁为奴,大拍李成梁马屁,卑贱献媚无所不用,后来建立建州女真,为女人和其弟争风吃醋,又好色如命居然夺其子之妾。其子皇太极勾搭上努尔哈赤后妃这才侥幸夺得大位,转眼间又被自己弟弟多尔衮戴了顶绿帽子。博尔济吉特氏因为皇太极无法满足她,私下和多尔衮勾勾搭搭,两人不顾身份厮混在了一起,从而气死了皇太极,后来又闹出太后下嫁皇叔的绯闻。顺治年少无德,其实是染花柳病而亡,却对外宣布亡于天花。博尔济吉特氏为保孙子一转眼又爬上了顾命大臣索尼的床,从而保住了康熙的皇位。康熙长大后在后宫又同其养母和老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苏麻喇姑之间更是不清不楚,其中还极力描写了苏麻喇姑此人,说她这人从不洗澡,全身骚臭根本无法掩饰,但康熙就是喜欢这股味道,还乐此不疲……。
书中所写的这些东西一件件都是有板有眼,实在真假难辩,细节中更是写的是活灵活现,让人看后是当即膛目结舌,目瞪口呆。更因为许多内容写的千转百回,故事情节又高潮迭起,一时间此奇书是洛阳纸贵,争看者无数。
与此同时,在城中也逐渐流行起以此书为话本的说书,那些说书人借着此书内容更是加以发挥,在茶馆、戏堂等各处,听书者更是屡屡不绝,尤其是当说书人绘形绘色讲到一些“紧要情节”的时候,听书人个个是脸色潮红,如醉如痴……。
随着大明政府的暗中推动,此书迅速就以南京为中心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开来,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不仅整个大明治下都知道了这本奇书,而且还有不少人托人买来收藏,一时间买不到的甚至借来亲手抄录,在民间此书的手抄本更是风行一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连清廷治下也流传了过去,当然在清廷的反应很快,立即宣布此书为大逆不道的禁书,凡是拥有此书者必将严惩不怠。
但是中国人有个习惯,凡是你越禁他就越是好奇,再加上此书的内容和情节令看过的人极难放弃,所以在清廷治下私下流传的手抄本不在少数,就连一些下级官员也带着批判的目光拜读过一二,至于是否收藏那就不得而知了。
紧随着《清宫密闻录》之后,汪景祺又接连不断捣鼓出四五本类似的书来,分批投入,再加上暗中推波助澜,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随着这些东西的大量流传,人们对满清的看法又一次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如果说朱怡成在最初占领宁波的时候,他在世人面前仅仅只是一个侥幸的流寇,谁都不知道朱怡成在宁波能有几日威风,因为弄不要转眼之间就能被清廷给灭了。
直到施世骠在宁波兵败,朱怡成以福建水师为基开始组建了强大的水师力量,然后又收拢宁波海商组建四海商行,从而拥有了些自保的资本后,世人对于朱怡成从流寇逐渐上升为一地军阀,而且渐渐开始有了些投机的人物投入朱怡成治下。
紧接着,挥军拿下温州,又占据台湾,再向天下表明身份,以监国开始摄大明之政,这时候的朱怡成开始有了一批核心团队,同时也有心系前明的人主动来投靠,整个结构渐渐脱离了一般军阀的性质,开始向正规军和正式政府转变。
直到拿下浙江全省,占据南京和苏松等江南一地后,再到后来朱怡成在南京直接登基为帝,紧接着又南征福建大获全胜,这时候在世人眼里,朱怡成这才成了真正大明的复国者,再加上南京科举的开办和一系列政治措施的实施,治下民心逐渐向大明这边靠拢,对于清廷还抱有希望的人也逐步减少。
而现在,随着这些玩意的出现,等于在民间给那些对清廷还有一丝好感,或者还抱有些期望的人彻底破灭了他们心中清廷的形象。这些东西虽说真假难辩,可汪景祺在捣鼓这些东西的时候是花了不少精力的,许多内容都能从其他地方找到应证,再加上活灵活现的描写,不能不让人相信书中的真实性。何况,在书中,汪景祺最重要体现的还是满清的愚昧落后无知和残暴,尤其是书中还有着一些对于当年满清入关后在江南烧杀抢掠的内容,更能激发汉人对满清的反感和反抗心理,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
汪景祺依靠这些手段一炮打响,所获得的成绩令朱怡成高兴不已。但这只不过是开始,对于朱怡成的要求还差的远,不过能做到这一步已足以证明他用汪景祺这人算是用对了。
根据锦衣卫的奏报,《清宫密闻录》一书已在锦衣卫的暗中推波助澜之下已流传了大半个神州,就连清廷的老巢北京城也让人悄悄传了过去,只不过在北京的这种流传是私下的,不仅在汉人中流传着,甚至连满人之中偷偷看过的人也不少。
别以为满人就不八卦了,在京的许多满人已经过三代,一些从小就养尊处优的满人已早就和他们的祖宗不同了,这些八旗子弟平日不事生产,整日游手好闲,这些家伙本就闲得无事,每日里巴不得找乐子,当得知有这么一本禁书的时候哪里不会偷偷找来瞧上一瞧?
当然了,当瞧过之后,目瞪口呆之下气愤不已是很正常的,甚至还有暴跳如雷的人,可还是有不少八旗子弟私下偷偷也把这书当成宝贝的,毕竟里面故事和情节实在是太勾人了,直接销毁的话实在是有些可惜。
就此,在北京城里,这书居然流传一时,许多人心知肚明却又不向外披露,而官府中担心事情闹大也采取了掩耳盗铃之态,毕竟大家都知道一旦真查起来,这八旗中就有不少人违禁的,难道把这些八旗子弟,甚至那些看过此书的红带子黄带子全都抓起来不成?
当康熙在一次意外中得知有这书时,离此书流传到北京城已过了大半月了,等康熙亲自让人找来一本手抄本,亲自翻阅后,可当看了没几眼,康熙就气的脸色发白,手脚颤抖,尤其是当里面还写到他和苏麻喇姑之间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事时,康熙哪里还能按捺得住?大呼简直悖谬狂乱,至于此极!龙颜大怒后居然直接昏了过去。
悠悠醒来后,康熙立即下旨,对此书严禁,并核查私自看过和传播过此书的人,无论何人均以谋逆之罪论处。
汪景祺年少时就素有才名,如今年近四旬,其才学更甚。虽说之前科举不畅,但却不能否认他的才华,而且他这人出口成章,又能说会道,拐弯抹角骂起人来更是不带半个脏字,这副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在朱怡成心中,宣传部的负责人就得是像汪景祺这样的人,如果弄一个只会做锦绣文章的学究,虽然能扬扬洒洒做的一手好文章,但那又如何?反而像汪景祺天生一副嘴炮的“愤青”更适合。
而且汪景祺还有一点令朱怡成很是满意,那就是汪景祺不是狂妄到什么都不顾的狂生。汪景祺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这从他嘴炮连天的同时还不忘记替朱怡成不断吹捧就能看出。
一个识趣,又懂得自己立场的人,还有着如此天赋,当然让朱怡成满意了。当即朱怡成就让汪景祺担任宣传部的筹备工作,并向他交代了目前宣传部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向,朱怡成如此知人善任,令汪景祺狂喜不已,顿时拜谢圣恩,随后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去。
仅仅十多日后,汪景祺就屁颠颠地跑来求见,见到朱怡成献上了一本册子,这本册子里密密麻麻写着全是他这些日子绞尽脑汁所编撰出来的东西,其中有对清廷入关前后的评论,有对满人的讽刺,有对现在清廷各项政策的实质披露和谩骂,而最后还汇集了一个密闻录,把康熙和其各子的许多事进行艺术加工,然后以章回小说的方式展现出来……。
见到这东西后,朱怡成大致翻阅了一下,很是满意汪景祺的效率,随后要求他对这册子内容再进行加工和补充,然后分门别类用各种宣传手段进行传播,得到认可后的汪景祺劲头就更足了,回去后没日没夜得猛干几日,终于捣鼓出了最终成果。
不久之后,先是在南京城开始传起了一本名叫《清宫密闻录》的书,这本书刚出现后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此书从努尔哈赤起家开始说起,对于满清百年的各阶段各人物进行了详细描述,披露许多并未被世人所知晓的许多东西,还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真假难辩的“历史”。
其中,努尔哈赤如何投靠李成梁为奴,大拍李成梁马屁,卑贱献媚无所不用,后来建立建州女真,为女人和其弟争风吃醋,又好色如命居然夺其子之妾。其子皇太极勾搭上努尔哈赤后妃这才侥幸夺得大位,转眼间又被自己弟弟多尔衮戴了顶绿帽子。博尔济吉特氏因为皇太极无法满足她,私下和多尔衮勾勾搭搭,两人不顾身份厮混在了一起,从而气死了皇太极,后来又闹出太后下嫁皇叔的绯闻。顺治年少无德,其实是染花柳病而亡,却对外宣布亡于天花。博尔济吉特氏为保孙子一转眼又爬上了顾命大臣索尼的床,从而保住了康熙的皇位。康熙长大后在后宫又同其养母和老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苏麻喇姑之间更是不清不楚,其中还极力描写了苏麻喇姑此人,说她这人从不洗澡,全身骚臭根本无法掩饰,但康熙就是喜欢这股味道,还乐此不疲……。
书中所写的这些东西一件件都是有板有眼,实在真假难辩,细节中更是写的是活灵活现,让人看后是当即膛目结舌,目瞪口呆。更因为许多内容写的千转百回,故事情节又高潮迭起,一时间此奇书是洛阳纸贵,争看者无数。
与此同时,在城中也逐渐流行起以此书为话本的说书,那些说书人借着此书内容更是加以发挥,在茶馆、戏堂等各处,听书者更是屡屡不绝,尤其是当说书人绘形绘色讲到一些“紧要情节”的时候,听书人个个是脸色潮红,如醉如痴……。
随着大明政府的暗中推动,此书迅速就以南京为中心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开来,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不仅整个大明治下都知道了这本奇书,而且还有不少人托人买来收藏,一时间买不到的甚至借来亲手抄录,在民间此书的手抄本更是风行一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连清廷治下也流传了过去,当然在清廷的反应很快,立即宣布此书为大逆不道的禁书,凡是拥有此书者必将严惩不怠。
但是中国人有个习惯,凡是你越禁他就越是好奇,再加上此书的内容和情节令看过的人极难放弃,所以在清廷治下私下流传的手抄本不在少数,就连一些下级官员也带着批判的目光拜读过一二,至于是否收藏那就不得而知了。
紧随着《清宫密闻录》之后,汪景祺又接连不断捣鼓出四五本类似的书来,分批投入,再加上暗中推波助澜,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随着这些东西的大量流传,人们对满清的看法又一次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如果说朱怡成在最初占领宁波的时候,他在世人面前仅仅只是一个侥幸的流寇,谁都不知道朱怡成在宁波能有几日威风,因为弄不要转眼之间就能被清廷给灭了。
直到施世骠在宁波兵败,朱怡成以福建水师为基开始组建了强大的水师力量,然后又收拢宁波海商组建四海商行,从而拥有了些自保的资本后,世人对于朱怡成从流寇逐渐上升为一地军阀,而且渐渐开始有了些投机的人物投入朱怡成治下。
紧接着,挥军拿下温州,又占据台湾,再向天下表明身份,以监国开始摄大明之政,这时候的朱怡成开始有了一批核心团队,同时也有心系前明的人主动来投靠,整个结构渐渐脱离了一般军阀的性质,开始向正规军和正式政府转变。
直到拿下浙江全省,占据南京和苏松等江南一地后,再到后来朱怡成在南京直接登基为帝,紧接着又南征福建大获全胜,这时候在世人眼里,朱怡成这才成了真正大明的复国者,再加上南京科举的开办和一系列政治措施的实施,治下民心逐渐向大明这边靠拢,对于清廷还抱有希望的人也逐步减少。
而现在,随着这些玩意的出现,等于在民间给那些对清廷还有一丝好感,或者还抱有些期望的人彻底破灭了他们心中清廷的形象。这些东西虽说真假难辩,可汪景祺在捣鼓这些东西的时候是花了不少精力的,许多内容都能从其他地方找到应证,再加上活灵活现的描写,不能不让人相信书中的真实性。何况,在书中,汪景祺最重要体现的还是满清的愚昧落后无知和残暴,尤其是书中还有着一些对于当年满清入关后在江南烧杀抢掠的内容,更能激发汉人对满清的反感和反抗心理,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
汪景祺依靠这些手段一炮打响,所获得的成绩令朱怡成高兴不已。但这只不过是开始,对于朱怡成的要求还差的远,不过能做到这一步已足以证明他用汪景祺这人算是用对了。
根据锦衣卫的奏报,《清宫密闻录》一书已在锦衣卫的暗中推波助澜之下已流传了大半个神州,就连清廷的老巢北京城也让人悄悄传了过去,只不过在北京的这种流传是私下的,不仅在汉人中流传着,甚至连满人之中偷偷看过的人也不少。
别以为满人就不八卦了,在京的许多满人已经过三代,一些从小就养尊处优的满人已早就和他们的祖宗不同了,这些八旗子弟平日不事生产,整日游手好闲,这些家伙本就闲得无事,每日里巴不得找乐子,当得知有这么一本禁书的时候哪里不会偷偷找来瞧上一瞧?
当然了,当瞧过之后,目瞪口呆之下气愤不已是很正常的,甚至还有暴跳如雷的人,可还是有不少八旗子弟私下偷偷也把这书当成宝贝的,毕竟里面故事和情节实在是太勾人了,直接销毁的话实在是有些可惜。
就此,在北京城里,这书居然流传一时,许多人心知肚明却又不向外披露,而官府中担心事情闹大也采取了掩耳盗铃之态,毕竟大家都知道一旦真查起来,这八旗中就有不少人违禁的,难道把这些八旗子弟,甚至那些看过此书的红带子黄带子全都抓起来不成?
当康熙在一次意外中得知有这书时,离此书流传到北京城已过了大半月了,等康熙亲自让人找来一本手抄本,亲自翻阅后,可当看了没几眼,康熙就气的脸色发白,手脚颤抖,尤其是当里面还写到他和苏麻喇姑之间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事时,康熙哪里还能按捺得住?大呼简直悖谬狂乱,至于此极!龙颜大怒后居然直接昏了过去。
悠悠醒来后,康熙立即下旨,对此书严禁,并核查私自看过和传播过此书的人,无论何人均以谋逆之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