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 不务正业的一天
新郑招生的状况,从反馈来看还不错,愿意跟着南下的“游士”和老世族子弟不少,还在犹豫的,大多都是郑国本地人,除此之外,像燕国、齐国这种国家的士子,则是有不少已经放弃。
选择了“退学”。
在李专员这里,退学可以,退学费是不行的。
不过显然这帮家伙也并非是在意这点学费的人,集中新郑“求学”,大抵上,也就是一个幌子。
“东,摸底摸得如何了?”
李专员找到了一脸失望的沙东,有些奇怪,“怎么?不行?”
“……”
沉默了一会儿,沙东才看着李解:“远不如傅人、郯人。”
顿了顿,沙东内心吐了个槽:垃圾。
要说常规技术,比如说驾车、骑马、舞剑、弓弩、识字……这些“士子”的实力当真是不错,素质绝对高。
可大概是因为乱七八糟混在一起的缘故,彼此之间世仇不少。
拖后腿简直就是常态,简直让沙东叹为观止。
这种货色,跟丘北柳营较量,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无妨,反正都是要往死里整的,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心情也不错啊。”
“是!”
打起精神的沙东,还是更原因训练那些文盲,毕竟,他也是从文盲过来的。
这些“士子”,一个个在各自的国家中,也都算是“有头有脸”的,上来就用对付文盲的方式,很大概率是不行的。
再者,沙东还得从中筛选一批人出来。
老板还需要用一批人来管理奴隶、奴工甚至各个大小的农庄,这一批人,是工具人,拿来当蓄电池用的。
剩下的人中,沙东才要摘选一些比较狂但实际比较傻的二逼,给他们上上课,然后老老实实地留在淮中城吃大米。
山西的小米,哪有淮北的大米好吃,对不对?
怎么摩擦那些心高气傲之辈,不是李专员要操心的事情。
最近听人吹箫有点腻歪,李专员就决定顺便做点业余活动,比如说招募一些人才为己用。
新郑的文化人,他是看不上的,你就算学富五车,那也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下水平。
至于说让他去筛选精英,没那闲工夫,“断屐相迎”这个戏码,郑国人最近也在念叨,就寻思着,这吴国的大傻叉,会不会像迎接上蔡大夫一样,来迎接他们?
李专员表示这帮家伙都是在想桃子吃。
新郑真正让李专员在意的,是本地的匠人,尤其是木匠,相当厉害。
在没有江阴邑那么多种木工工具的条件下,却有着相当发达的木工工艺,只从新郑的宫室繁复程度来看,就知道其中的水平差距。
本地因为几百年前的“工师”传统,匠人行会相对发达,只是随着列国的发展,匠人的地位反而是下降的。
新郑的匠人,自然也不会例外。
不过这一回,李专员打算弄一批新郑匠人南下。
明年的淮中城建设,工程量业务量之大,想想都头皮发麻。
要初步将江阴邑的手工业转移一批过来,前期配套工作,就是个大工程。
比如说养蚕,光新式蚕房的制作,就要占去相当大的一部分劳力。
再比如说水力纺车、水力并线车,同样需要数量可观的木工。
工匠的训练,是个非常枯燥又乏味的过程,而传统匠人又对自己的“核心技术”相当看重,鲜有轻易分享。
李解想要从吴国本土拿到多少诚心实意打卡上班的小工头,用马眼想也知道结果。
思来想去,还是买奴隶最方便。
列国豪门之中,都有奴工,其中有些奴工,其技术地位还相当的高。
李解琢磨的,就是打包购买一批工匠,然后给他们自由身,给他们私人财产,不至于成为他人的附庸,他人的财产。
画一个大饼,慢慢地让人消化,实属正常。
“唉,正事不干,跑来不务正业,我也是堕落了啊。”
李专员一声感慨,在马车上期盼着不管是魏氏的美女还是卫国的公主,他娘的赶紧过来让他验验货啊。
省得他现在有点疲劳,吹管类乐器再怎么美妙,听多了也腻啊。
路过一处豪宅,李解一愣:“云轸君是住在此处?”
“是!”
李专员眼见着晋国的车马在外,还有晋国装扮的仆役在车马处候着。
“认识那符号吗?”
“回首李,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晋国胥氏族纹。”
胥氏的家族“纹章”,是一朵祥云缠绕的花,花比较抽象,也不知道是什么花,不过应该是十字花科的。
黑色的“纹章”,就这样涂抹在车厢上,倒也是鲜明,很有辨识度。
李专员的马车路过之后,然后道:“去打听打听,晋国谁去拜访了老云轸。”
“是!”
车夫旁边的鳄人一跃而下,从马车上跳了下去,然后健步如飞,直接去了门口问卫兵状况。
不多时,鳄人小跑回来,抓住护栏又跳上了马车,略微平复了一下呼吸之后,对李解道:“首李,是晋国胥飞、魏羽,正在拜访云轸。”
“噢?魏氏活动得多,这胥氏什么时候冒出来的?”
“五日前从虎牢关过来。”
“嗯……”
李解点了点头,觉得这晋国还真是有点意思,不声不响的,就有一个家族摸到了云轸这里。
不过他也懒得去打听细节,以云轸的习性,估计晚上就会有各种解释、报告送到他案头。
找到了新郑最大的“市侩”,没有编制的那种,属于民营企业家,在人口市场中,那是相当的人面广。
听说是吴国禽兽前来购买有一技之长的奴隶,本着冬天赚一点是一点的专业精神,一口气就给李解推销了两百多个年龄大小各不相同的奴工。
来源复杂,除了列国的失败者、倒霉蛋之外,甚至还有蛮子,比如说“猃狁”人、义渠人。
李解也没有挑三拣四,一口气全包了,留下了一车“吴锦”,便在“市侩”的欢声笑语,飘然离开了人口市场。
而这些奴工,则是在茫然中,上了牛车,然后前往城外的校场。
那里,有着更加完善的取暖条件。
更何况,李解这里,奴工也是要讲卫生的。
洗剥干净之后,肥的不切臊子,瘦的也不切臊子,都是要进行岗前思想教育,岗前技能培训,一句话,从头开始……所以一根毛都不能剩,得防着虱子。
不务正业了一天,搞了两百多奴工,返回了住处,果然就收到了云轸的报告。
继续不务正业地翻看云轸撰写的文件,李专员越看越觉得诡异:“这个魏羽、胥飞,人才啊,我要了。”
选择了“退学”。
在李专员这里,退学可以,退学费是不行的。
不过显然这帮家伙也并非是在意这点学费的人,集中新郑“求学”,大抵上,也就是一个幌子。
“东,摸底摸得如何了?”
李专员找到了一脸失望的沙东,有些奇怪,“怎么?不行?”
“……”
沉默了一会儿,沙东才看着李解:“远不如傅人、郯人。”
顿了顿,沙东内心吐了个槽:垃圾。
要说常规技术,比如说驾车、骑马、舞剑、弓弩、识字……这些“士子”的实力当真是不错,素质绝对高。
可大概是因为乱七八糟混在一起的缘故,彼此之间世仇不少。
拖后腿简直就是常态,简直让沙东叹为观止。
这种货色,跟丘北柳营较量,根本就是死路一条。
“无妨,反正都是要往死里整的,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心情也不错啊。”
“是!”
打起精神的沙东,还是更原因训练那些文盲,毕竟,他也是从文盲过来的。
这些“士子”,一个个在各自的国家中,也都算是“有头有脸”的,上来就用对付文盲的方式,很大概率是不行的。
再者,沙东还得从中筛选一批人出来。
老板还需要用一批人来管理奴隶、奴工甚至各个大小的农庄,这一批人,是工具人,拿来当蓄电池用的。
剩下的人中,沙东才要摘选一些比较狂但实际比较傻的二逼,给他们上上课,然后老老实实地留在淮中城吃大米。
山西的小米,哪有淮北的大米好吃,对不对?
怎么摩擦那些心高气傲之辈,不是李专员要操心的事情。
最近听人吹箫有点腻歪,李专员就决定顺便做点业余活动,比如说招募一些人才为己用。
新郑的文化人,他是看不上的,你就算学富五车,那也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中下水平。
至于说让他去筛选精英,没那闲工夫,“断屐相迎”这个戏码,郑国人最近也在念叨,就寻思着,这吴国的大傻叉,会不会像迎接上蔡大夫一样,来迎接他们?
李专员表示这帮家伙都是在想桃子吃。
新郑真正让李专员在意的,是本地的匠人,尤其是木匠,相当厉害。
在没有江阴邑那么多种木工工具的条件下,却有着相当发达的木工工艺,只从新郑的宫室繁复程度来看,就知道其中的水平差距。
本地因为几百年前的“工师”传统,匠人行会相对发达,只是随着列国的发展,匠人的地位反而是下降的。
新郑的匠人,自然也不会例外。
不过这一回,李专员打算弄一批新郑匠人南下。
明年的淮中城建设,工程量业务量之大,想想都头皮发麻。
要初步将江阴邑的手工业转移一批过来,前期配套工作,就是个大工程。
比如说养蚕,光新式蚕房的制作,就要占去相当大的一部分劳力。
再比如说水力纺车、水力并线车,同样需要数量可观的木工。
工匠的训练,是个非常枯燥又乏味的过程,而传统匠人又对自己的“核心技术”相当看重,鲜有轻易分享。
李解想要从吴国本土拿到多少诚心实意打卡上班的小工头,用马眼想也知道结果。
思来想去,还是买奴隶最方便。
列国豪门之中,都有奴工,其中有些奴工,其技术地位还相当的高。
李解琢磨的,就是打包购买一批工匠,然后给他们自由身,给他们私人财产,不至于成为他人的附庸,他人的财产。
画一个大饼,慢慢地让人消化,实属正常。
“唉,正事不干,跑来不务正业,我也是堕落了啊。”
李专员一声感慨,在马车上期盼着不管是魏氏的美女还是卫国的公主,他娘的赶紧过来让他验验货啊。
省得他现在有点疲劳,吹管类乐器再怎么美妙,听多了也腻啊。
路过一处豪宅,李解一愣:“云轸君是住在此处?”
“是!”
李专员眼见着晋国的车马在外,还有晋国装扮的仆役在车马处候着。
“认识那符号吗?”
“回首李,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晋国胥氏族纹。”
胥氏的家族“纹章”,是一朵祥云缠绕的花,花比较抽象,也不知道是什么花,不过应该是十字花科的。
黑色的“纹章”,就这样涂抹在车厢上,倒也是鲜明,很有辨识度。
李专员的马车路过之后,然后道:“去打听打听,晋国谁去拜访了老云轸。”
“是!”
车夫旁边的鳄人一跃而下,从马车上跳了下去,然后健步如飞,直接去了门口问卫兵状况。
不多时,鳄人小跑回来,抓住护栏又跳上了马车,略微平复了一下呼吸之后,对李解道:“首李,是晋国胥飞、魏羽,正在拜访云轸。”
“噢?魏氏活动得多,这胥氏什么时候冒出来的?”
“五日前从虎牢关过来。”
“嗯……”
李解点了点头,觉得这晋国还真是有点意思,不声不响的,就有一个家族摸到了云轸这里。
不过他也懒得去打听细节,以云轸的习性,估计晚上就会有各种解释、报告送到他案头。
找到了新郑最大的“市侩”,没有编制的那种,属于民营企业家,在人口市场中,那是相当的人面广。
听说是吴国禽兽前来购买有一技之长的奴隶,本着冬天赚一点是一点的专业精神,一口气就给李解推销了两百多个年龄大小各不相同的奴工。
来源复杂,除了列国的失败者、倒霉蛋之外,甚至还有蛮子,比如说“猃狁”人、义渠人。
李解也没有挑三拣四,一口气全包了,留下了一车“吴锦”,便在“市侩”的欢声笑语,飘然离开了人口市场。
而这些奴工,则是在茫然中,上了牛车,然后前往城外的校场。
那里,有着更加完善的取暖条件。
更何况,李解这里,奴工也是要讲卫生的。
洗剥干净之后,肥的不切臊子,瘦的也不切臊子,都是要进行岗前思想教育,岗前技能培训,一句话,从头开始……所以一根毛都不能剩,得防着虱子。
不务正业了一天,搞了两百多奴工,返回了住处,果然就收到了云轸的报告。
继续不务正业地翻看云轸撰写的文件,李专员越看越觉得诡异:“这个魏羽、胥飞,人才啊,我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