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看看人家这回答,给关羽回信不称“羽”而称“髯”,正是因为知晓关羽最自得他那把美髯!
  这左一个“髯”,右一个“绝伦逸群”,当真是夸人夸道点子上了,直接把关羽捧得开心不已。
  霍善先邀诸葛亮一起吃了顿朝食。
  等诸葛亮吃饱喝足,又喝过了药,便跟着霍善去见霍光等人。
  因为霍善带来的人着实不少,郡守府的后衙住不太下,所以霍光负责征集府衙周围的屋舍将所有人安顿下来。
  众人的居所呈群星拱月状把郡守府围在中央,离府衙最远的也不过是一刻钟的路途,方便他们一大早过来府衙干活。
  霍光几人年纪都不大,全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自然很有些年轻气盛在身上。
  得知霍善请来一位隐士说要暂时把郡中事务委托给对方,他们心里都是不太服气的,见了面便提了几个问题为难他们。
  得知这几位随行郎官一个是霍光,一个是苏武,一个司马迁,诸葛亮觉得吧……自己也算不虚此行。
  霍善是怎么把这几个家伙凑到一起的?!
  虽然说他们很可能在同一时期当过郎官,但是霍善一个四岁的小娃娃精准无误地把这三个人弄来帮他处理郡守事务就很稀奇。
  一般而言这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都更爱待在长安,毕竟那可是天子脚下,出头机会远比别处要多。
  除非这几个年轻人深信只要跟着霍善就有极大的可能在御前大放异彩。
  想到霍善把他爹霍去病都给薅来了,诸葛亮也就不再纠结几个青年人的事。
  年轻人好啊,年轻人脑子灵活,年轻人能多干活。
  诸葛亮带着几个年轻人着手翻阅江夏郡的籍册文书,争取能通过历年的人口、田地、物产记录全面了解整个江夏郡的情况。
  太守的主要职责是治民、决讼、检奸、进贤,而汉代的太守还要兼领军务。
  霍善上任头一天哪都不能去,得在府衙中等着底下的官吏前来拜见他,还要筛选自己需要的掾吏人选。
  好在霍善刚经历了为时不短的长途奔波,所以也没有马上往外跑的渴望,而是兴致勃勃地把他家太守府的前堂和后衙都溜达了一圈,了解自己接下来的居住环境。
  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接下来几年霍善都可以待在这边不挪窝。
  因为汉代地方官员还没有严格地执行后世的流官制,地方官员“久任”的情况不在少数,一定程度上鼓励官员在自己负责的郡县之中深耕。
  当地方吏民都知道这位长官会长久地待在当地,一般不会有“人走政废”的情况发生,自然更能树立郡守的威严。
  当然,官员久任也不是没有坏处的,坏处就是官员长期待在一个地方容易变成地头蛇,带着举郡上下一起欺瞒朝廷。
  所以刘彻时不时会派点绣衣侍御史之类的“天使”到处溜达,看看有没有官员暗中搞欺上瞒下的操作。
  刘彻还计划着把整个大汉分作十来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个刺史。
  刺史刺史,专门刺察不法官吏的。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不直接治理百姓,而是在自家刺史部里到处溜达,抓同僚小辫子背刺同僚。
  这样朝廷要抓地方吏治,只需要找刺史过去开会就可以了,不用把天下郡守全喊到长安去,省了许多车马费。
  只能说皇帝和官僚常年都在斗智斗勇,只有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是最安稳的,无论哪边玩脱了往往都只能打出大家一起完蛋的结局。
  霍善这位小太守,说不准可以当到他爹把南越劝下来种茶叶呢!
  前提是刘彻没提前把他们父子俩召回去。
  霍善认真摸清了太守府的情况,让他师弟帮他从井里捞了个东陵瓜去跟诸葛亮他们分享。
  这瓜包甜!
  就这么小半天的功夫,霍光他们这几个小年轻明显已经被诸葛亮折服,不仅一口一个“先生”,还自发地分活干,所有人面前都堆着山那么高的籍册和文书。
  还挺努力的!
  霍善挨个给他们送瓜。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工作效率高,诸葛亮面前反而是文书最少的,至少霍善走过去的时候,那些堆起来的文书没有把他挡得严严实实。
  霍善给诸葛亮送上最大的一块瓜,还跟他分享东陵瓜的来历。
  大秦不努力,大秦的东陵侯要靠卖瓜为生咯!
  大汉不努力,不知以后咱们的王侯公卿以后都可以干嘛!
  是时候让所有人闲暇时多学一门手艺了,来报我们墨家的学习班吧!
  霍光:“……”
  苏武:“……”
  司马迁:“……”
  不至于,真不至于,我们多干活还不行吗?
  几个小年轻吃瓜的速度都不由自主加快了。
  诸葛亮也是听得一阵沉默,大汉式微,天下黔首流离失所、遍地饿殍,那惨况绝非活在太平盛世中的人能想象的。
  到那时候王侯公卿能做什么?这些身份还是有用的,至少他们的脑袋没少悬在城门上供人嘲弄。
  就像这东陵瓜一样,若是种瓜之人没当过大秦的东陵侯,跑去他那买瓜的人兴许便没有那么多了。
  诸葛亮轻轻叹息一声。
  霍光不由追问:“先生何故叹气?”
  诸葛亮没法把汉室倾塌、曹魏篡汉之事与霍光他们讲,只能说道:“没什么,只是觉得我们府君的话发人深省而已。”
  突然被夸的霍·四岁小府君·善已经把自己那块瓜啃了一大半,闻言抬起头来惊奇地看向诸葛亮。
  发人深省?
  什么发人深省?
  霍光闻言也转头看向自家小侄儿,赫然发现……他脸蛋上沾着颗甜瓜仁。
  霍光默不作声地拿起旁边的巾子,细心地替霍善把唇角和脸蛋擦得干干净净。
  诸葛亮看着叔侄俩的相处,沉甸甸的心绪也放松了不少。
  他在霍善的催促下拿起自己面前那片东陵瓜尝了一口,只觉果然比自己吃过的所有瓜都要甜。
  李医家他们说得对,既然是来养病的,理当稍微放下心中那些时刻记挂着的事才是。
  第150章
  霍善是不会压榨小伙伴的, 见诸葛亮他们已经埋首案牍那么久,才吃完一片瓜又要重新投入工作之中,他便觉得这样不好,麻溜撺掇他们一起去中庭种瓜。
  没错, 就是种瓜, 不过不是种东陵瓜和西瓜,而是种……番薯。听说番薯又名地瓜, 既然都是瓜, 那肯定可以用【种瓜包甜】来种!
  霍善给诸葛亮他们一人甩了一个【种瓜包甜】, 顺手给自己也扔了一个。这一瞬间,他们拿起番薯后脑海里便涌现出“番薯的一百个种植小妙招”, 那是一种很玄妙的感觉, 虽然此前已经听霍善叨叨过几回, 可真正摸上实物后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番薯这东西, 可以留种,也可以把番薯块茎塞地里种, 等到它长出来的番薯藤爬了满畦,还可以直接折薯藤移栽。要不怎么说它是救荒本草呢?
  霍善一点都没有把【种瓜包甜】技能道具最大化利用的概念, 积极邀请诸葛亮他们一起来挖土种番薯, 争取尽快把它推广开去,他也能实现烤红薯技能!
  自从知道这个红薯能够直接拿去种,他师父都拒绝让他烤着吃,说是要尽量多留种。
  要推广那就得拿出足以说服人的事实来, 光靠一棵两棵番薯的产量是不够的, 怎么都得种上一大片才有说服力。
  何况霍善还打算去支援周山、嬴政、诸葛亮等人, 每次得了好东西都要兴冲冲地分上一轮,从来不带藏私的。所以, 还是克扣他自己的口粮吧!
  只有他自己吃不上了,他才知道东西来之不易。
  霍善看着自己捧在手里那红通通的番薯,一下子想到了香喷喷的烤红薯、甜滋滋的红薯稀饭,还有自己至今没尝过的据说爽滑弹牙的薯粉,他还有那么多吃法没尝到,必须要好好种!
  司马迁路上听霍善说起过这种荒年可以救命的作物,如今亲自拿在手里,也在琢磨这其貌不扬的东西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他问霍善:“这东西真那么能长?”
  霍善道:“我也不知道,我听别人说的!我们自己种一次不就知道了吗?”
  他说完还要用“你怎么这么笨”的眼神看向司马迁。
  司马迁:“……”
  说得也是,霍善有没有瞎吹,他们自己有眼睛可以看。
  霍善还乐滋滋地和诸葛亮他们分享:“这东西还能生吃!”
  这就是霍善自己偷偷掰开咬着吃得来的经验,李长生不给他烤,他就怒而生吃了半根(剩下半根分给他师弟吃),结果发现这东西生吃也好吃,脆脆甜甜的!
  霍光几人都是有远见的,听霍善讲了这番薯的诸多好处,马上捋起袖子干起活来。说实话,他们在长安时哪里下过地,不过霍善年纪小,诸葛亮年纪又大,他们几个只能争取把辛苦活都干了。
  至于为什么不让别人来帮忙把土锄好,当然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想亲自种!
  李时珍收拾完药材出来,看到的就是霍光、苏武、司马迁三人在哼哧哼哧地锄地堆垄。
  几人头顶上还都顶着【种瓜包甜】那倒计时式的进度条。
  李时珍:?
  一看就知道又是霍善干的好事。
  李时珍默不作声地退远,免得霍善那小子热情洋溢地扔他一个【种瓜包甜】。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霍善自己也一点都不觉得无聊,跑来跑去给他们搬种薯和种子,还煞有介事地让他们分组管理撒种子的和埋种薯的,说是要搞什么对照组观察产量和生长周期。
  听得司马迁都一愣一愣的。
  种东西竟还有这么多门道!
  霍善把最后一根种薯埋进地里的时候,就听人来通知说底下那十几个县令来了。
  新太守上任,底下的人肯定得来拜山头。
  霍善就着汲上来的井水洗干净沾了泥的手爪,对诸葛亮说道:“先生随我一起去见见他们吗?”
  诸葛亮笑道:“也好。”
  一行人收拾停妥,才出去会见这批年纪普遍比霍善大十倍八倍的县令。
  按照汉制,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县为上县,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则为下县,江夏郡拢共就那么十来个县,称得上上县的压根没几个,目前记录在册的人口约莫五万多户,总人口数合计二十万出头。
  也就是说霍善这个太守手底下管着的人拢共二十万人左右,其中轪县还是轪侯食邑所在地,还得把轪县的赋税归给轪侯。以前自己没接手还不觉得,现在自己接手了,就感觉……南阳郡太守一定很难受,他和他爹拢共分走了南阳郡一万多户来着!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