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秋桂子_分卷阅读_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第2章 游医(2)
  村落名曰平林,蜀中眉州西南角。背山面水,远山自西来,东西亦有两座小山。水为小溪,自村头向村尾盘桓,曲折东流。溪旁引出一三丈宽长池塘,放着鲤鱼苗。塘边雪梨正新叶娇嫩,亦有木兰数株,适见木笔,绒毛满身,甚是饱满。
  “蜀中辛夷果然不错。”书生捋着并未显现的嘴须,摇头晃脑道。
  前番尚在荆州大肆赞誉了一番荆湖木兰。不管何时为人觉察不轨便只有这一套。小蛇抬头,瞟一眼书生。
  溪后宅前便是晒谷场,青石板砌成,时有修缮貌,甚是平整。晒谷场后乃是两座宅院。村头一座,村尾一座。村尾似为老宅,便只一进,瓦破砖残,墙灰已然剥脱,土墙风中尚有数株青草招摇。村头大宅乃是新砌,红瓦白墙,飞檐上踞着两只石鹰,外墙上数扇菱花镂窗。大宅似有两进,正门大敞,前庭开阔,正厅甚深,厢房东西各二列,回廊连缀。
  虽说布构仍简,然而山野之中,深藏此等庄院已是奇事一桩。
  “自当朝百余年前攻打蜀地,先人避难于此山以来,已传五代。”
  “敢问老丈人贵姓?”
  “免贵为柴。太丞请看,便是此地了。”樵夫引着那书生和书童来到村头大宅门口,“员外郎三代单传,地少人多,小人便作长工帮忙。近日员外郎捎信道将携眷返乡,故老夫人命小人多积些薪火。”
  “适才道小衙内便是员外大人的子息?”
  “实不相瞒,员外郎膝下并无一子,故三年前将小儿过继作公子。小衙内素体健活泼,并无大恙,只是去年腊月初过后便患了怪病。”
  正交谈间,入了大门。并无仆役在门外应门,一眼望去,厅堂空无一人。樵夫道:“自去年腊月至今,已请寻遍镇上良医,药石重投,罔发如故。”
  “老丈人可算寻对了人,我家师父便是人称‘东南六路神医吴’的吴神医是也。”小蛇望一眼书生,忽道。
  “岂敢岂敢。小蛇,莫打诳语。”陷害我。书生面露惭色。
  生漆门大敞,饕餮头金环埕亮。饕餮?小蛇略略嘀咕。前庭一地白光晃眼,两侧养了数株山茶。当中不乏名品。正厅在五级台阶之上,梁柱粗大,案椅严整。案椅均为紫檀木,椅背稍曲,上设蒲团,以蜀中黄密绢包裹,上绣牡丹芍药,绣工细致。厅堂正中亦是一张杨木屏风,黑漆阴刻金绘,花鸟鱼鹿,栩栩如生。一旁亦有数只紫檀木八足圆凳,曲足两头卷云,可爱之极。
  樵夫令二人在椅上稍歇,道:“正厅无人,大门开启,定是小衙内又发病了。我去唤老夫人来见大人。”
  樵夫自厅堂侧廊离去,神医吴用臀部蹭了蹭绢绣,再用双掌数度摩挲檀木椅背,此后右掌悄然伸至臀下````
  “师父,你要摸牡丹尽可挪开尊臀。不然,徒儿目中觑来,师父恰在摸不该摸的某处。”
  “咳。”神医吴缩回手,摸鼻。
  “我看也寻常,这屋子怎就令你神魂颠倒?”小蛇嘀咕。
  “徒儿啊徒儿,终归眼力不够。且不提别的,单是这蜀绣,便是贡品一类绣工。牡丹芍药之类刺绣,本是寻常之极,然而此绣前画便不凡,非名家之手不能出之,加之绢面亦是贡品密绢,绣丝彩丝,铺针细于毫芒,设色精妙光彩射目,一花之中,针法十变,鲜妍卓约``````况最为异常之事乃是```````”
  脚步纷杂而来,神医住了嘴。樵夫及一名婢子自侧廊入来,樵夫人未至声先至:“吴太丞,小衙内发病不轻,烦来相看。”
  神医吴缓缓将臀挪离椅垫,跟在樵夫身后,穿过侧廊,绕过一个小院回廊,到得东厢首屋。
  一群仆役婢子围在厢房门前,房中亦有数人,嘈杂不休。便听得孩童尖声叫嚷:“砸得,砸得,统都将与我砸得!”
  此后便是一阵翻闹,樵夫与神医开了条道,神医吴才入得门槛,一个茶盏便迎面飞来,神医吴伸右手一挡,本见得就要落在地下,却听他小声道了一句:兔毫。那茶盏不知怎地又掉到他的左手上。
  东厢首屋颇大,外室起居,却不似厅堂摆了高椅,仍是案桌席地。屏风后乃是卧室。此时小衙内正跳上案几,仍叫道:“莫藏着,统将与我砸得!”手心中握一只银茶匙,四下散得一地碎瓷片。有青有白。
  神医吴面上一抽。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几人站得远远地,欲近而不敢。中有一老妇人,五六十年纪,葱白衫,搭件五色梅边翡翠背子。长脸吊眼,眉头深锁。
  “老夫人,这位便是吴太丞。”樵夫不敢上前,在门外禀道。
  “吴太丞,老身寡理了。”老夫人福了一福,“实是小孙躁动难安,不能过离片刻。还望太丞高明,且救小孙一命则个。”
  越瓯秋水澄,邢瓯类雪类银``````
  小蛇觑着“为师的”,一霎明了其伤痛来自何方。
  “老夫人莫要多礼。”神医吴沉痛问道:“敢问小衙内平素未发病可有异常?”
  “平素玩耍好动,正是此时年纪所为,并无半点异常。一发病便燥狂不已,打人毁物。况一旦清醒,便全不能忆得发病时况。”
  小衙内将银匙摔在地下,高叫数声,在案上复跳了数次。
  老楠木,有奇纹。
  “老夫人,可否命几个体壮之人压制小衙内?在下即刻施针。”神医吴越发沉痛道。
  “小乙,三福,超秦,制下小青。”
  三个仆役围上前,小衙内又打又抓,气力的确不小。费了一番功夫,三个壮汉将小衙内压在案上,尤兀自挣扎不休,尖声高叫。
  神医上前,以掌压住衙内头,衙内张嘴便咬,神医不知从何处取来一块帕子,塞入衙内嘴内。
  此时小蛇已然打开书箱,取出烛火银针。把与神医一个瓷瓶。瓶盖掀开,浓郁酒味。
  神医吴将出瓶中水洒于小衙内人中。银针过火,取人中沟上一寸水沟穴,雀啄捻转。不移时,衙内四肢松软,双目盈泪。
  复取神门、水沟及后溪。片刻,小衙内闭目而眠。
  “敢问吴太丞,小孙何以闭目?”老夫人忐忑道。
  “施针于神门,宁神安心,便速入眠。入眠便于留针。夫人且勿挂心,取针自醒。”
  一炷香功夫,银针取下,小蛇接回,包入绢内,置返书箱。
  撤针之后,小衙内稍稍转醒,见得案边老夫人,唤了声“太母”。
  老夫人抱起小衙内,令他跪下,道:“快磕头谢过吴太丞。”衙内正待磕头,为神医扶起,道:“切莫折损在下。”
  “小孙此次发病甚久,倘吴太丞未至、不得神技相救,怕已失心难返。请受老身一拜。”老夫人执意下跪,神医拦住,道:"老夫人切莫多礼。神技实不敢当。况衙内之病仅是一时为针压制,倘不根治,发作恐将愈发频繁。"
  “还相烦吴太丞。”
  “衙内的病症,药石恐难至,容在下详看。”
  “烦请吴太丞移步厅堂,再作审议。”
  作者有话要说:
  越窑: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摘自百度百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