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神断_分卷阅读_477
袁骋借着在衙门的便利,能够查旧档,掉出姚家的信息一一核对,再找旧邻询问。事情说起来简单,之所以说繁琐麻烦,是掉旧档麻烦,再者相距甚远,各方面都要打点,前后要费不少事儿。
闻寂雪要查这事儿不是办不到,但他人手紧缺,姚家的事儿又不禁要。再者,若是袁骋去查,反倒更隐蔽,真被人觉察,危险性也低。
这就是作为衙门中人的便利,袁骋可以随便推给哪个案子,旧档上迁了户的又不止姚家一户,也好遮掩。
之后,两人又在松陵府停留数日。
这一回主要是整理蔡骏驰的信息。
真正的蔡骏驰十六岁去了桐山书院,在书院待了两年。按年龄算,蔡骏驰大赵书成一岁,那么蔡骏驰到书院时,赵书成十五,那时也不确定赵书成还在不在桐州。
穆清彦和闻寂雪分析过,觉得赵书成后来定是发生了什么大变故,这才不得不寻找新身份,那时“蔡骏驰”这个身份才进入他的视野,而并非一开始就谋算着取而代之。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弄清赵书成在桐州的境况。
也就是说,得花大力气去寻找当年的常家人。
估计没有人比常家更清楚此事了。
“公子,常家的消息。”好在没白等,就在两人打算离开的时候,焦礼拿进来一只密封的竹筒。
闻寂雪扫了一眼封口的蜡,把竹筒打开,抽出细细卷起来的纸张。这回的消息有两张,写的密密麻麻,闻寂雪看的很快,之后就递给一旁的穆清彦。
这上面是常家的境况。
当年常家三子一女。女儿嫁在桐州本地,但早就去世了。三个娘家兄弟盯着家里油坊,等着常老爹去世,三人都挖空心思想多弄钱,又不懂经营,加上别的油坊竞争,最后油坊开不下去,三人只得把油坊兑出去,分了钱各奔东西。
那时已是“刘生”到桐州的十年后。
所以,“刘生”的事情常家兄弟肯定是知道的。
常家老三得了钱就离开了桐州,一去就没了音讯。
常家老大守着老宅,后来儿子不争气,气的旧病复发死了。之后,其子卖了房,跟人跑商去了。也有说是欠了债不还,逃债去了。
唯有常家老二,据说是常家兄弟里最老实本分的一个。他儿女多,反倒没那么多心思,他媳妇是个精明的,分了家自己做油,挑着担子出去卖。按理这样的人,一辈子不会离开原籍,可世事无常。常家老二两个儿子没多大出息,小女儿却生的聪明机灵,尤其是出挑的有几分模样儿,不知怎么就认识个富家老爷,给人做了妾。
一开始只是被当外宅养着,后来她肚子争气,生了儿子。那富商高兴坏了,便把母子俩接回家去。这做女儿或许想有个娘家依靠,亦或者纯粹孝心,便把爹娘兄弟都带去了。
可惜,当初常家估计也觉得这事儿不大好听,对外没细说“女婿”情况。那富商也不是在桐州做生意,而是途径这里,慕名桐山书院,停歇数日。
外人只知富商是南边口音,自称是南川府人,姓吴。年纪在三十来岁,是个富态的老爷,此人说做的是绸缎生意。
南川府地少山多,当地气候很适合种植桑蚕,多以此为生。
蚕丝是只做丝织品的原材料,因此当地大大小小织户不少,更有贩丝者云涌而来。类似吴姓富商这等,大约有着自家桑蚕产业,亦或者是个家底厚实的贩运行商。古时交通不便,货物流动不易,倒买倒卖能赚取暴利。
如此一来,要查这个吴姓人就不容易。
南川府那边吴姓的极多,谁知这个吴富商是府城人,还是下辖某个县城的人呢?
更何况几十年过去,他未必还做这个生意,排查起来难度更大。
“已经很好了。”穆清彦眉目舒展,毕竟这个富商还有个可查的线索,便是有个从外地带回来的常姓小妾,得了儿子,娘家也跟了来的。这般情况的,必然极少。
“再费些功夫就是了。”闻寂雪也清楚,只要再缓些时间,总能查到。
第257章温明玉求助
返回凤临,已是七月底。
穆婉在六月二十七生了一女,快满月了。
吃过满月酒,穆清彦和穆林一起作为娘家人,旁听了赵家分家。赵家请了里正和几家交好的长辈做个见证。赵家就两个儿子,感情又不错,所以就是均分,一人一半儿。考虑到赵叔赵婶还没老到不能动,所以房子和田地暂且不分,只定了个契,赵叔拿出积蓄,一个儿子分二十两银子。
对于庄稼户而言,三十两真不是小数目,能攒下六十两,很有家底儿了,但一下子都拿出来,估计赵叔赵婶手里也不剩什么了。这些银子也不是单靠种地赚来的,都是兄弟俩每年拿回来的钱,赵叔赵婶都给攒着。
赵叔赵婶分银子,主要是为让小儿子赵河有银子盖房。
家里东西虽说都是平分,但实际上约定俗成,养老的长子一般分得多些,尤其是房子,多是养老的儿子继承。再者,赵家房子不算太宽敞,以往家里没什么人不觉得,但每年过年住的实在拥挤,赵河虽在外跑镖,但家里也要有房子住。
闻寂雪要查这事儿不是办不到,但他人手紧缺,姚家的事儿又不禁要。再者,若是袁骋去查,反倒更隐蔽,真被人觉察,危险性也低。
这就是作为衙门中人的便利,袁骋可以随便推给哪个案子,旧档上迁了户的又不止姚家一户,也好遮掩。
之后,两人又在松陵府停留数日。
这一回主要是整理蔡骏驰的信息。
真正的蔡骏驰十六岁去了桐山书院,在书院待了两年。按年龄算,蔡骏驰大赵书成一岁,那么蔡骏驰到书院时,赵书成十五,那时也不确定赵书成还在不在桐州。
穆清彦和闻寂雪分析过,觉得赵书成后来定是发生了什么大变故,这才不得不寻找新身份,那时“蔡骏驰”这个身份才进入他的视野,而并非一开始就谋算着取而代之。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弄清赵书成在桐州的境况。
也就是说,得花大力气去寻找当年的常家人。
估计没有人比常家更清楚此事了。
“公子,常家的消息。”好在没白等,就在两人打算离开的时候,焦礼拿进来一只密封的竹筒。
闻寂雪扫了一眼封口的蜡,把竹筒打开,抽出细细卷起来的纸张。这回的消息有两张,写的密密麻麻,闻寂雪看的很快,之后就递给一旁的穆清彦。
这上面是常家的境况。
当年常家三子一女。女儿嫁在桐州本地,但早就去世了。三个娘家兄弟盯着家里油坊,等着常老爹去世,三人都挖空心思想多弄钱,又不懂经营,加上别的油坊竞争,最后油坊开不下去,三人只得把油坊兑出去,分了钱各奔东西。
那时已是“刘生”到桐州的十年后。
所以,“刘生”的事情常家兄弟肯定是知道的。
常家老三得了钱就离开了桐州,一去就没了音讯。
常家老大守着老宅,后来儿子不争气,气的旧病复发死了。之后,其子卖了房,跟人跑商去了。也有说是欠了债不还,逃债去了。
唯有常家老二,据说是常家兄弟里最老实本分的一个。他儿女多,反倒没那么多心思,他媳妇是个精明的,分了家自己做油,挑着担子出去卖。按理这样的人,一辈子不会离开原籍,可世事无常。常家老二两个儿子没多大出息,小女儿却生的聪明机灵,尤其是出挑的有几分模样儿,不知怎么就认识个富家老爷,给人做了妾。
一开始只是被当外宅养着,后来她肚子争气,生了儿子。那富商高兴坏了,便把母子俩接回家去。这做女儿或许想有个娘家依靠,亦或者纯粹孝心,便把爹娘兄弟都带去了。
可惜,当初常家估计也觉得这事儿不大好听,对外没细说“女婿”情况。那富商也不是在桐州做生意,而是途径这里,慕名桐山书院,停歇数日。
外人只知富商是南边口音,自称是南川府人,姓吴。年纪在三十来岁,是个富态的老爷,此人说做的是绸缎生意。
南川府地少山多,当地气候很适合种植桑蚕,多以此为生。
蚕丝是只做丝织品的原材料,因此当地大大小小织户不少,更有贩丝者云涌而来。类似吴姓富商这等,大约有着自家桑蚕产业,亦或者是个家底厚实的贩运行商。古时交通不便,货物流动不易,倒买倒卖能赚取暴利。
如此一来,要查这个吴姓人就不容易。
南川府那边吴姓的极多,谁知这个吴富商是府城人,还是下辖某个县城的人呢?
更何况几十年过去,他未必还做这个生意,排查起来难度更大。
“已经很好了。”穆清彦眉目舒展,毕竟这个富商还有个可查的线索,便是有个从外地带回来的常姓小妾,得了儿子,娘家也跟了来的。这般情况的,必然极少。
“再费些功夫就是了。”闻寂雪也清楚,只要再缓些时间,总能查到。
第257章温明玉求助
返回凤临,已是七月底。
穆婉在六月二十七生了一女,快满月了。
吃过满月酒,穆清彦和穆林一起作为娘家人,旁听了赵家分家。赵家请了里正和几家交好的长辈做个见证。赵家就两个儿子,感情又不错,所以就是均分,一人一半儿。考虑到赵叔赵婶还没老到不能动,所以房子和田地暂且不分,只定了个契,赵叔拿出积蓄,一个儿子分二十两银子。
对于庄稼户而言,三十两真不是小数目,能攒下六十两,很有家底儿了,但一下子都拿出来,估计赵叔赵婶手里也不剩什么了。这些银子也不是单靠种地赚来的,都是兄弟俩每年拿回来的钱,赵叔赵婶都给攒着。
赵叔赵婶分银子,主要是为让小儿子赵河有银子盖房。
家里东西虽说都是平分,但实际上约定俗成,养老的长子一般分得多些,尤其是房子,多是养老的儿子继承。再者,赵家房子不算太宽敞,以往家里没什么人不觉得,但每年过年住的实在拥挤,赵河虽在外跑镖,但家里也要有房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