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华 第509节
连脑子都没有的人,又能比法庆手下那些亡命狂徒强到哪去?
就算个体偶尔出几个厉害角色,在军阵面前也没什么用。
大队人马一走一过,不还是灰飞烟灭?
是以当日徐敢说这事的时候,对于那帮世家子弟很是不屑。
既骂他们心肠歹毒禽兽不如,也骂他们异想天开全无头脑。
训练武人的方法多了,非要走这么一条邪路,能练出来什么东西?
可是如今看来,似乎还是有成功的例子。
昔日大隋一统天下,东南豪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打击。
有的被迫离开故土来到北方,有的就算侥幸留在东南,声势也大不如前。
田产、财富以及历代珍藏的宝物,都被大隋皇室以及关中的武功贵族巧取豪夺纷纷易主。
别的不说,就说杨广所藏书画珍玩,多一半就是来自于江南。
杨家吃了大头,下面那些军功勋贵或者杨家宠臣,自然也不甘落后。
凭宇文家的权势声望,从某个东南世家手里,拿到这种功法,也不算什么稀罕事。
宇文承基既是家中第一将种,又是个好武之人,机缘巧合下接触到这种功法也不奇怪。
练不练是一回事,看不看是另一回事。
身为武人见猎心喜,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包括徐乐在内,如果发现某种吐纳练气的方法和自己以前所知都不一样,也会产生兴趣想要看看。
在宇文承基顺风顺水的时候,这功法当然也就是看看就算了。
随着他战败被俘心性大变,为了改变命运或者说为了其他的原因去修炼这种功夫也就不奇怪了。
他的底子在那,不管练何等气功,速度都不是一般人能比。
何况这种吐纳法本身,难点也不在于修行过程,而是在于修炼的结果以及最终目标。
宇文承基可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加上自身的武功根基扎实。
所以不但扛过了第一关顺利活了下来,也在修行功法之后保持了一定的神智,没有变成祖父所说的那种什么都不懂的白痴。
他能说话能打仗,甚至还能指挥部队,如果只看这些的话,他其实是根本没有受到任何不利影响,彻底练成了功夫。
可事实真的如此么?
徐乐始终相信祖父讲的一个道理,天下从没有天降横财有利无害之事。
就像宇文承基表现出来的神勇,于厮杀战阵上确实了得,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无敌。
但是他每一槊的力量和速度基本都没有偏差,这已经超出人所能达到的地步。
而且几番交手下来,徐乐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宇文承基的武艺固然是返璞归真化繁为简,但是也有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动作都有迹可循。
也就是说,承基的所有攻击动作,其实都是按照一个固定模式进行的。
不管是长短兵合用,还是后面单纯用长兵的施展。
看上去和寻常武将一样,但是在徐乐的眼里看来,这里面有一些动作是没必要或者说是不该在这个环境下使出来的。
比如徐乐冒险出手,导致自己甲胄损坏那招。
按说承基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化解,而不是单纯的和自己换伤。
原本以为是他急于求胜,可是再想想又觉得不单纯是如此,更像是他在打斗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某种基本动作反应。
遇到这一招就是这么个反击手段,而没有考虑其他。
也就是说,他的所有进攻或者防御动作,其实都是基于某一个或者多个预设方案。
只要动作在方案内,他就知道该怎么应付,加上他那惊人的神力和速度,也就都拿得下来。
如果说这一点只是猜测,从开打到现在,承基表现出来的那种稳定发挥,也足以说明他不正常。
要知道一个人的体力不是无限的,何况是盔甲在身又是这种骑马冲杀,身体时刻处于一种高度紧绷的状态。
不管肉体还是精神,都维持在一个极限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武人确实发挥出色,但是代价就是不可能持久。
徐乐自己也知道,如果再这么下去,肯定是维持不住。
就算是和承基厮打的过程里,自己的表现也是有所起伏。
固然是能够封锁门户寻机反制,但是要说每一槊轰出来都是同一个速度同一个力量,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有傀儡才能做到这一步,因为他们没有思想,只要按照固定的动作做就行了,人肯定是不行。
因为这种发力的方法,其实对于身体的损害极大,哪怕承基底子再怎么好,也就是支撑他可以完成这些动作,就以他这种发力方法,事后怕是也得丢半条命。
更重要的是,人只要有脑子,就肯定做不到这点。
徐乐不谈玄,也没心思去掺和灵智自脑海出还是自心田起这种争论。
但是他从小练武,知道一个基本的道理。
人在动手的时候,脑子是在转动的。
你的动作需要脑子来支配下命令,包括用多少力气,或者用多少速度都是。
你在打斗的同时,要考虑对手这一招有什么破绽,或者自己下一步该怎么攻击。
由于每时每刻想的事情不同,所以头脑的思绪不同,给身体下达的命令也不会完全一样。
就算是苦练多年,用身体反应代替大脑命令,那也就是一时三刻,时间一长还是得交出指挥权。
像是这种长时间出手,始终保持一成不变频率的,只意味着一件事:承基的脑子已经放弃了思考。
他和他的马他的槊合为一体,他这个人就是武器!
第九百八十二章 破阵(三十七)
很多上位者把武人看作刀剑,或者说在君王眼中,天下所有武人都是天子之剑的锋锷。
这也不奇怪,毕竟对于那些贵人来说,这些性格大多粗鲁,又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团体,当然就像是刀剑一样,伤人固然便利,一不留神也会损害自身。
而且一旦他们的想法太多,自己的贵人位置就难以保障,每逢乱世就多有武人趁机而起甚至夺取天下。
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他们像刀剑一样,只负责为己所用,不要有属于自己的想法。
可是贵人怎么想和武人怎么想两回事,大家都一样是人,凭什么就不许自己有心思?
凭什么就不许武人为自己的利害计较?
无非是天下尚且太平的时候,武人的利益还能得到保障,又或者基于力量对比考虑不能妄动罢了。
就个体而言,为国出力杀敌立功都是正常,但也不能说真的为了征战舍弃灵智,那还算是人么?
就像眼前的宇文承基这样,他就是把自己练成了兵器。
所有的攻击与其说是他发出的,不如说就是他凭借本能,以自己的气血为驱动,把自己和人骨槊合为一体发出的。
所以才能保证每一次攻击都像是规定好的,气力速度没什么差别,所有的招架也都是一样。
他所保留的智慧,也都是和战斗相关的。
比如指挥军队,比如带着自己到这相对空旷的地带便于一对一厮杀。
倒不是说这人成了痴儿,更大可能是他屏蔽了生而为人的一部分情感,比如不知道什么叫恐惧,不知道什么叫享乐,又比如不知道什么叫做随机应变。
通过这种方式,他达到了当日那些世家子研究这门功法时的理想形态。
让人放弃思想,从而也就关闭了头脑对于身体的保护机制。
不管做什么样的动作,又或者对身体造成什么破坏都不在意,全部的意义就在于破坏或者杀戮。
只要能够摧毁目标,自己怎么样都没关系。
只要能发动理想的攻击,自己的身躯承受怎样的代价,是否承受得起,都不予以考虑。
按说这样做最大的后果,其实来自于临敌交手。
因为你和人厮杀的时候,是需要思考的。
不管是考虑如何出招,还是与判断对手的招数,乃至于两马交锋时的招数拆解应对,这些都需要大脑高速转动做出判断从而予以化解。
稍微一个疏忽都可能丧命,就别说是完全不想了。
祖父提到的那些世家武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
他们哪怕是活到了第二阶段,成功屏蔽了思想,人也差不多废了。
只会凭借本能乱打没有什么章法招数,对于真正的行家来说,其实就没什么可怕之处。
不过承基显然和那些人不同。
他虽然放弃了思考,但是保留了作战的能力。
这多半得益于他于武道上的修行,以及丰富的沙场经验。
别看他是宇文家的子弟,不需要卖命获取军功,可是在杨广南迁之后,承基着实打了一些狠仗。
包括对于江都周边义军的征讨,对于粮道的保障等等,他都没少出力。
如果不是有实打实的武勋,也没法得到马上承基这样的绰号。
他是把这些经验以及自己习武的心得,像刻字著书一样,刻在了自己的脑子里。
举个例子说,此刻承基脑子里就像有一部藏书,囊括了天下绝大多数文字的写法。
只要你写第一笔,他就可以从藏书中找到这是哪个字,后面的笔划该怎么完成。
通过这种方式,就不妨碍他拆招对决,或者指挥军队。
而且他终究不是个傀儡,还是个活人,依旧保留了人的情绪和基本思路。
所以他知道服从,知道憎恨,也知道该和谁为敌。
或许那些世家子研究功法的时候,理想形态就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搞错了修行对象。
就算个体偶尔出几个厉害角色,在军阵面前也没什么用。
大队人马一走一过,不还是灰飞烟灭?
是以当日徐敢说这事的时候,对于那帮世家子弟很是不屑。
既骂他们心肠歹毒禽兽不如,也骂他们异想天开全无头脑。
训练武人的方法多了,非要走这么一条邪路,能练出来什么东西?
可是如今看来,似乎还是有成功的例子。
昔日大隋一统天下,东南豪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打击。
有的被迫离开故土来到北方,有的就算侥幸留在东南,声势也大不如前。
田产、财富以及历代珍藏的宝物,都被大隋皇室以及关中的武功贵族巧取豪夺纷纷易主。
别的不说,就说杨广所藏书画珍玩,多一半就是来自于江南。
杨家吃了大头,下面那些军功勋贵或者杨家宠臣,自然也不甘落后。
凭宇文家的权势声望,从某个东南世家手里,拿到这种功法,也不算什么稀罕事。
宇文承基既是家中第一将种,又是个好武之人,机缘巧合下接触到这种功法也不奇怪。
练不练是一回事,看不看是另一回事。
身为武人见猎心喜,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包括徐乐在内,如果发现某种吐纳练气的方法和自己以前所知都不一样,也会产生兴趣想要看看。
在宇文承基顺风顺水的时候,这功法当然也就是看看就算了。
随着他战败被俘心性大变,为了改变命运或者说为了其他的原因去修炼这种功夫也就不奇怪了。
他的底子在那,不管练何等气功,速度都不是一般人能比。
何况这种吐纳法本身,难点也不在于修行过程,而是在于修炼的结果以及最终目标。
宇文承基可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加上自身的武功根基扎实。
所以不但扛过了第一关顺利活了下来,也在修行功法之后保持了一定的神智,没有变成祖父所说的那种什么都不懂的白痴。
他能说话能打仗,甚至还能指挥部队,如果只看这些的话,他其实是根本没有受到任何不利影响,彻底练成了功夫。
可事实真的如此么?
徐乐始终相信祖父讲的一个道理,天下从没有天降横财有利无害之事。
就像宇文承基表现出来的神勇,于厮杀战阵上确实了得,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无敌。
但是他每一槊的力量和速度基本都没有偏差,这已经超出人所能达到的地步。
而且几番交手下来,徐乐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宇文承基的武艺固然是返璞归真化繁为简,但是也有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动作都有迹可循。
也就是说,承基的所有攻击动作,其实都是按照一个固定模式进行的。
不管是长短兵合用,还是后面单纯用长兵的施展。
看上去和寻常武将一样,但是在徐乐的眼里看来,这里面有一些动作是没必要或者说是不该在这个环境下使出来的。
比如徐乐冒险出手,导致自己甲胄损坏那招。
按说承基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化解,而不是单纯的和自己换伤。
原本以为是他急于求胜,可是再想想又觉得不单纯是如此,更像是他在打斗的时候已经形成了某种基本动作反应。
遇到这一招就是这么个反击手段,而没有考虑其他。
也就是说,他的所有进攻或者防御动作,其实都是基于某一个或者多个预设方案。
只要动作在方案内,他就知道该怎么应付,加上他那惊人的神力和速度,也就都拿得下来。
如果说这一点只是猜测,从开打到现在,承基表现出来的那种稳定发挥,也足以说明他不正常。
要知道一个人的体力不是无限的,何况是盔甲在身又是这种骑马冲杀,身体时刻处于一种高度紧绷的状态。
不管肉体还是精神,都维持在一个极限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武人确实发挥出色,但是代价就是不可能持久。
徐乐自己也知道,如果再这么下去,肯定是维持不住。
就算是和承基厮打的过程里,自己的表现也是有所起伏。
固然是能够封锁门户寻机反制,但是要说每一槊轰出来都是同一个速度同一个力量,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有傀儡才能做到这一步,因为他们没有思想,只要按照固定的动作做就行了,人肯定是不行。
因为这种发力的方法,其实对于身体的损害极大,哪怕承基底子再怎么好,也就是支撑他可以完成这些动作,就以他这种发力方法,事后怕是也得丢半条命。
更重要的是,人只要有脑子,就肯定做不到这点。
徐乐不谈玄,也没心思去掺和灵智自脑海出还是自心田起这种争论。
但是他从小练武,知道一个基本的道理。
人在动手的时候,脑子是在转动的。
你的动作需要脑子来支配下命令,包括用多少力气,或者用多少速度都是。
你在打斗的同时,要考虑对手这一招有什么破绽,或者自己下一步该怎么攻击。
由于每时每刻想的事情不同,所以头脑的思绪不同,给身体下达的命令也不会完全一样。
就算是苦练多年,用身体反应代替大脑命令,那也就是一时三刻,时间一长还是得交出指挥权。
像是这种长时间出手,始终保持一成不变频率的,只意味着一件事:承基的脑子已经放弃了思考。
他和他的马他的槊合为一体,他这个人就是武器!
第九百八十二章 破阵(三十七)
很多上位者把武人看作刀剑,或者说在君王眼中,天下所有武人都是天子之剑的锋锷。
这也不奇怪,毕竟对于那些贵人来说,这些性格大多粗鲁,又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团体,当然就像是刀剑一样,伤人固然便利,一不留神也会损害自身。
而且一旦他们的想法太多,自己的贵人位置就难以保障,每逢乱世就多有武人趁机而起甚至夺取天下。
所以最好的结果就是他们像刀剑一样,只负责为己所用,不要有属于自己的想法。
可是贵人怎么想和武人怎么想两回事,大家都一样是人,凭什么就不许自己有心思?
凭什么就不许武人为自己的利害计较?
无非是天下尚且太平的时候,武人的利益还能得到保障,又或者基于力量对比考虑不能妄动罢了。
就个体而言,为国出力杀敌立功都是正常,但也不能说真的为了征战舍弃灵智,那还算是人么?
就像眼前的宇文承基这样,他就是把自己练成了兵器。
所有的攻击与其说是他发出的,不如说就是他凭借本能,以自己的气血为驱动,把自己和人骨槊合为一体发出的。
所以才能保证每一次攻击都像是规定好的,气力速度没什么差别,所有的招架也都是一样。
他所保留的智慧,也都是和战斗相关的。
比如指挥军队,比如带着自己到这相对空旷的地带便于一对一厮杀。
倒不是说这人成了痴儿,更大可能是他屏蔽了生而为人的一部分情感,比如不知道什么叫恐惧,不知道什么叫享乐,又比如不知道什么叫做随机应变。
通过这种方式,他达到了当日那些世家子研究这门功法时的理想形态。
让人放弃思想,从而也就关闭了头脑对于身体的保护机制。
不管做什么样的动作,又或者对身体造成什么破坏都不在意,全部的意义就在于破坏或者杀戮。
只要能够摧毁目标,自己怎么样都没关系。
只要能发动理想的攻击,自己的身躯承受怎样的代价,是否承受得起,都不予以考虑。
按说这样做最大的后果,其实来自于临敌交手。
因为你和人厮杀的时候,是需要思考的。
不管是考虑如何出招,还是与判断对手的招数,乃至于两马交锋时的招数拆解应对,这些都需要大脑高速转动做出判断从而予以化解。
稍微一个疏忽都可能丧命,就别说是完全不想了。
祖父提到的那些世家武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
他们哪怕是活到了第二阶段,成功屏蔽了思想,人也差不多废了。
只会凭借本能乱打没有什么章法招数,对于真正的行家来说,其实就没什么可怕之处。
不过承基显然和那些人不同。
他虽然放弃了思考,但是保留了作战的能力。
这多半得益于他于武道上的修行,以及丰富的沙场经验。
别看他是宇文家的子弟,不需要卖命获取军功,可是在杨广南迁之后,承基着实打了一些狠仗。
包括对于江都周边义军的征讨,对于粮道的保障等等,他都没少出力。
如果不是有实打实的武勋,也没法得到马上承基这样的绰号。
他是把这些经验以及自己习武的心得,像刻字著书一样,刻在了自己的脑子里。
举个例子说,此刻承基脑子里就像有一部藏书,囊括了天下绝大多数文字的写法。
只要你写第一笔,他就可以从藏书中找到这是哪个字,后面的笔划该怎么完成。
通过这种方式,就不妨碍他拆招对决,或者指挥军队。
而且他终究不是个傀儡,还是个活人,依旧保留了人的情绪和基本思路。
所以他知道服从,知道憎恨,也知道该和谁为敌。
或许那些世家子研究功法的时候,理想形态就是这样,只不过他们搞错了修行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