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交易系统穿六零 第3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小林悦吸了一口空气里椿芽的香味儿,又看爸妈都闲庭信步,不像是要多采的样子,急得直往外蹦字:“啊……要!要!咿……要……要!”
  “好好好,要要要,咱们多摘一点儿,回去给悦悦和远志煎鸡蛋吃好不好?”
  “啊!啊!嘻嘻,要!”小林悦开心地直晃小jiojio,咧开的嘴角都合不拢了。
  秋爱华见她死死盯着自己的手,每摘下一个椿芽尖就咧嘴笑一声,索性就依着她,几乎把这一片儿的椿芽都扳下来了。
  看着这么大一片香椿树,其实也就刚给背篓铺一个低,但用来煎蛋是足够用了,还能腌上一大碗留到以后慢慢吃。
  终于摘完了香椿,秋爱华终于能出去办正事了,她还得寻摸野菜呢!
  “这里有折耳根!快来!”林建国远远地喊了一声。
  秋爱华赶紧抱着小林悦过去,折耳根可是个好东西,家里的人几乎都喜欢它,嫩生生脆生生的折耳根只需要加点儿盐和豆瓣酱腌制一会儿,一个菜就能送几碗饭!
  折耳根分布得很广,特别喜欢在田坎上长,但田坎可不能乱扒,万一把水放走了,影响到收成就是件大事儿了。
  这一处的折耳根质量很不错,刚刚发出嫩芽,根茎也肥厚脆嫩,掐开一个小口放在鼻尖上一闻,那特殊的香味儿就能俘获人心,正是大家最喜欢的口感和味道。
  挖了一天的野菜,一家人的收获很不错,足足半背篓的野菜,足够他们尝鲜下饭了。
  到了晚上,秋爱华自然是做了一桌子野菜大餐,野葱炒泡萝卜、香椿煎蛋、荠菜苋菜煎蛋汤、凉拌折耳根……
  配上香甜软糯的米粥,这些野菜便被衬托地更加有滋有味,把一家人都吃得肚皮溜圆,连小林悦都跟着蹭到了几口,当然,主食还是米粥配鸡蛋羹,秋爱华不准她吃太多调料。
  到了晚上,万籁俱寂之时,林悦又被系统唤醒了,这一次,她终于有东西可以卖啦!
  忙活了一天,挖了满满半背篓野菜,林家自然一顿吃不完,剩下的野菜全部都被林悦换成了兑换币。
  香椿金贵,秋爱华采的又都是最好的嫩芽,系统居然给出了45元每斤的价格,再加上其他野菜,林悦这一次足足赚了176个兑换币。
  现在爸妈每天都在忙工作,兑换币其实已经很久都没有增加了,现在终于有了松动的时候,林悦可欣慰了。
  野菜赚兑换币的速度虽然比不得泥鳅小龙虾来得快,但怎么也算是一个进项,采起来也方便许多,还正是当季的时候,路边随便一薅就是一大把。
  既然有了进项,林悦自然要大方一回,花了50个兑换币买了一袋虾滑和鱼滑。
  这两样东西做起来方便,最重要的是小孩子也能吃一些,小林悦吃了这么久的各种米糊糊、蔬菜糊糊和鸡蛋羹,早就馋肉了。
  第二天一早,秋爱华熟门熟路地拉开了橱柜门,倒扣的两个碗里装了满满的两碗肉泥,秋爱华赶紧闻了闻,好像都是河里的东西,还调好了味儿,闻起来香气扑鼻。
  秋爱华又去看了放野菜的背篓,果然,里面空荡荡的,一根菜叶子都没留下。
  早上的餐桌上多了一大碗鱼泥蒸鸡蛋上边还放了些葱花和香油,勺子一挨上去,就颤颤巍巍地一分为二。
  秋爱华给每个人都分到了碗里,这东西得快点儿吃,不然凉了腥气大的很。
  林远志品了品嘴里的蒸蛋,里面果然放了不少的鱼泥,看来怪事儿又发生了,林家到底有什么秘密呢……
  第四十八章 知青
  林家的秘密自然不会这么容易就被林远志发现, 他的心神也很快被咿咿呀呀说个不停的小林悦打断。
  小林悦吃上了肉,昨天又得了一些说话的法门,高兴地咿呀乱叫,双手不停地扑腾, 把一家人逗地直笑。
  …………
  原本说好要来修水库的工程队耽搁了好几天还没到, 大包山大队就迎来了一批新的知青。
  这是上头早就安排好的, 队里也早就腾出了屋子, 知青到了就能即时安排入住。
  知道今天知青就到了,林建国赶紧带着几个人去公社迎接, 知青们虽然都是上山下乡来学习知识的,但在林建国心里,他们算得上都是知识分子了, 自然得好好招待。
  前进公社这一次来了二十三个知青,大包山大队分到了三个,两个女孩儿,一个男孩儿。
  城里有些人为了阻止自家的儿子下乡,会选择提前退休,让孩子接自己的班,有了工作, 就不用下乡了,所以下乡的知青一大半都是女孩儿。
  接到了自个儿大队的三个知青,林建国赶紧招呼着带来的几个人接过行李, 陪着三个知青一起听完了陈书记的讲话。
  陈书记简单说了些场面话, 督促知青们虚心学习农业知识, 积极参与农业劳动后就宣布了散会。
  三个知青像林建国问了好,林建国也耐心地把大包山大队的一系列情况介绍给他们。
  “咱们大队正赶上农忙哩,这段时间还可能会去修水库, 你们现在来倒是要吃一番苦头了。”
  外向开朗的李子涵赶紧接了一句:“咱们这都是为了学习知识,提高自己,才不会怕苦怕累呢!要是吃不得苦,咱们还来当知青干啥?”
  沉默寡言的王海音也附和着开口:“是是是,子涵说的对,咱们都是来学习农业知识,接受再教育的,自然得接触农活儿才行!”
  饶家凯也回过神来,嬉皮笑脸地跟着表明心意:“林队长就别担心我们了,咱们几个都吃得了苦受得了罪,保准不拖大队的后腿!”
  林建国点点头,看来这几个孩子都不错嘛,比前面那批知青好多了,至少明面上不会唱反调。
  是的,上一批知青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李秋菊还是个骄傲明丽的知青,光光鲜鲜的城里人呢!
  现在一转眼,几年过去了,几个知青嫁人的嫁人,娶妻的娶妻,李秋菊也终于向命运妥协,嫁给了林保国,当了公社学堂的老师。
  几年的时间,足够这些知青们融入这个大队,扎根在这个大队了,毕竟,回城的消息似乎永远也盼不到了,回家探亲也成为了一种奢望……
  到了大队,林建国先带着三个知青去了队里新腾出来的知青点,上一批知青都已经结婚了,住在自家的丈夫或妻子家,所以这个知青点现在就剩下三个知青住。
  知青点只是个土墙茅屋,用栅栏围了一圈,推开栅栏门,是一小截青石板路,陈旧却干净的小院子里只有两个房间、一间厨房和一个茅坑。
  参观完分给他们的屋子,李子涵和王海英选了大一点儿的房间,房间里只有一张木板床,铺了晒得干干的新稻草和新编的一床竹席。
  两个知青都带了自己的被褥,林建国让帮忙的兄弟们把两个姑娘家的东西都放下,让两人清点无误后,就离开了这个房间,把空间留给两个女知青。
  他们几个大男人,不好长时间站在女同志的房间里,索性都去了饶家凯的小房间,帮他收拾东西。
  等外人一走,李子涵率先去解开自己的三个行李,没错,女知青一共有四个包袱,但其中的三个都是属于李子涵的。
  知青们虽然都是城里人,但就算都是城里人,那也是可以分个三六九等,贵贱贫富的……
  李子涵的父母,一个是市里百货大楼的领导,一个是糖果厂的主任,人站得高了,行事全都被别人死死盯着呢,所以才不能违背政策,只能狠心送她去下乡当知青。
  虽然不能违背政策,但两人都是疼孩子的,还不得上上下下都打点好了?
  他们事先已经调查过,这大包山大队队长的丈母娘就在纺织合作社当主管,所以早就给李子涵准备了东西,备好了礼,想让她向大队长那边走走关系,去纺织合作社帮忙,能脱离农活就最好不过了。
  下乡的知青们也是靠工分吃饭的,相对于繁重的农活儿,自然还是做轻松一些的纺织工作更舒服划算。
  李子涵想着父母的叮嘱,一手利索地把床单和被褥都拿出来,又见王海英一直没动作,不由得嗔怪道:“咋了?快动起来呀!你今晚不想睡觉啦?”
  王海英这才呐呐地答了一声好,把自己的行李也解开。
  相对于李子涵来说,她就算是个十足的穷人了,父母虽然都是工人,但家里足足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已经结婚了,不用下乡,母亲选择把工作让给了弟弟,收拾了东西把自己的名字报了上去。
  要是父亲把工作让给她,那她自然也是不用下乡的,但父亲又怎么会大方到把工作留给一个注定要外嫁的女儿呢?
  他的工作自然是要给自己的宝贝大儿的,只是他忙活一辈子,好不容易混到了3级工资,要是儿子接了他的班,又得从1级工资干起,家里的收入顿时就得掉一大截,他才不干呢。
  索性大儿子已经结婚,不用下乡去,每天还能去接点厂里的零工做,也算是一个进项。他想着还是等自己到了年纪退休了,再把工作给大儿子,这样也方便以后孙子娶媳妇儿。
  再一个,家里已经这么多口人,挤在一个五十多平的房子里,他们还巴不得王海英下乡,腾出地方来给未来的孙子住呢!
  就这样,王海英下乡当了知青,有这样的家庭环境在,她的行李自然和李子涵的天差地别。
  一张打满布丁的床单,一床松松垮垮,看着没有多少棉花,十分单薄的被褥,几件缀满布丁的薄衣服、还有自己咬牙攒下的一块四角钱的毛票……
  李子涵看了一眼,顿时就明白了,难怪在火车上王海英一直都不肯解开行李呢……
  “咳……我……我好像忘了带床褥子,要不你的被褥就用来当床褥子,垫在席子上边儿,免得席子太冷了,我们也睡不好觉?喏,我这里有两床被子,咱们一人一床,你想要这个军绿色的,还是这个粉色的?”
  王海英感激地看了李子涵一眼,那军绿色的被子分明就窄上许多,明明就是她带上的床褥子呢!
  “我……我要这个军绿色的吧!谢谢你,子涵!”
  李子涵牵起王海英的手,不在意地摆了摆手:“嗐!这有什么可谢的,快点快点,咱们快把床铺上,不然晚上可没地方睡觉!”
  王海英点了点头,抹了一把眼角,和李子涵一起,忙着铺褥子,垫床单……很快,两人就收拾好了东西,原本空旷寂寥的房间也变得温馨有人气儿起来。
  就这么一会儿,两个好闺女之间似乎就已经建立起初步的友谊。
  至于饶家凯,他也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不过厂里正处于评优评先的时候,为了不错过这一次升职和评优,就只能依照政策,把饶家凯送过来当知青。
  虽说饶家凯的家庭条件远远比不上李子涵,但比王海英还是强上不少,毕竟是个儿子,家里的资源都要往他那边倾斜一些。
  至少不会给他带一床薄薄的,不保暖的被子,衣服也专门选了好看结实的,还给了一些零钱,生怕孩子在乡下受苦了。
  林建国几个帮着饶家凯把房间收拾好,又带着三个人看了厨房和茅厕,打点清楚了,这才趁着队里下工的时候,像村民们介绍了几个知青。
  “这是咱们队里新到的知青同志,这位是李子涵同志,这位是王海英同志,这位是饶家凯同志,这几年他们都要在咱们队上学习,大家欢迎!”
  说完,有林建国带头,和善的村民们就鼓起了掌,欢迎新来的知青同志们。
  三个人也简单做了个自我介绍,就被带去刘安民那里登记,明天开始,她们就得开始挣工分了。
  林建国念着他们才刚来,可能适应不了太繁重的农活儿,就专门让刘安民挑了几个轻松一些的工作给他们挑。
  李子涵一眼便看中了那最轻松的一份活计,割草。这活儿大多都是小孩子干,满山遍野地逛一圈,就割满了一背篓草,一天能赚三个工分。
  大多数成年人是不想干这种事情的,工分实在是太少了,但李子涵不一样啊,她有父母给她保底,每个月都能寄一些全国粮票和零花钱过来,怎么也不会饿着她,选工作自然就得选个轻松的了。
  王海英挑了挑,选了个锄草的活儿,这个活儿一天能得八个工分,足够她后面吃饭的了。
  刚刚林建国说了,知青们第一年的粮食由队里出,但往后这些都还要从每年的工分里面扣呢!自然得选个工分多的,不然忙活一年,可能还会倒欠公社粮食。
  饶家凯则选了个翻地的活儿,虽说他有父母补贴,但其实心里也想着要好好表现,最好能评一个优等,以后找工作的时候也能得到一些便利。
  三人选完了工作,林建国把每个知青的粮食都分给他们,就让李红菊带着几人逛逛大队,熟悉熟悉环境。
  李红菊也是知青出身,说不定和几个人有共同话题,和其他几个同批的知青不一样,她这些年在学堂当老师,也没怎么被农活磋磨,就算是话里透露了一些什么,也不至于让三个知青打退堂鼓。
  第四十九章 送礼
  “红菊姐, 你现在是在哪里上工啊?看着可不像是做惯了农活的人呢。”外向活泼的李子涵最先和她搭话。
  李红菊最喜欢人家问她工作了,赶紧笑着回答说:“哦,我现在在公社的学堂当老师,教孩子们读书呢。”
  “教书?知青也能去学堂教书吗?咱们不是来接受农业教育的嘛?还能去学堂教书呢?”王海英也跟着问道, 她可太想找个工分多一些的工作了, 教书的工分怎么也得比锄草多吧?
  “那可不是谁都能去教书的, 咱们这一批知青, 能去学堂教书的可就只有我一个哩!好了好了,不说这个了, 我带你们去看看那一片儿地方。”
  其实她能去公社学堂教书可与老林家分不开,他嫁给了林保国,林保国又刚好当了学堂的老师, 于是就举荐了她,给老校长送了些礼,这才让她进去当了代课老师。
  那礼品还和林建国关系很密切,那会儿秋爱华刚嫁进来,林建国可疼她了,专门去供销社买了一罐子麦乳精。
  那麦乳精可不是好买到的,林建国可是时不时就去镇上给人帮忙扛东西, 攒了好久的钱才买了这么一罐麦乳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