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 饬令西进
而李琛现如今对大汉朝廷的好感,也早已随着他不断的遭到打压,而消失殆尽,他凭什么要对着大汉朝廷尽忠?他已经为这大汉朝廷做了这么多事情,为大汉朝廷,南征北战,不断的镇压叛乱,浴血沙场,被创无数,他年纪轻轻,现如今身上就已经遍布伤疤,要不是他弄出来酒精这种东西,以及搞到了一种有效的伤药配方的话,现在弄不好他已经挂了。
可是朝廷又是怎么回报他的?就因为阉党不喜欢他,他又是身处寒门,便处处留难于他,当今朝廷里面的那个皇帝刘宏,对自己立下的这些赫赫战功,是眼瞎耳聋,视而不见,任由阉党肆意打压自己,他凭什么还要效忠大汉朝廷?
所以李琛现如今对大汉朝廷,可以说早已毫无好感可言,加之他脑海中的记忆碎片之中的东西,让他更是对大汉朝廷,毫无敬畏可言,更不要说什么忠君思想了,他忠于的是这个时代的可怜百姓,是忠于这个民族,但却不是忠于什么大汉的朝廷。
他根本无力挡住历史这辆巨车的车轮,在刘宏的驾驭之下,把大汉这辆巨车疯狂驰向深渊之中,他也曾经想过,如果朝廷重用于他,那么他还可以努力一下,拉住这辆驰向深渊的巨车,扭转大汉的命运,最起码延续大汉几十年的国祚。
可是现在,李琛的心已经冷了,这个大汉他救不了,也已经不愿意去救了,他要做的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能在接下来的乱局之中,依靠着他自身的实力,保住他和他家人,还有依附于他的这些手下们的性命,在未来乱世之中,尽可能多的,保住一些黔首百姓的性命,为中华这个民族,多保住一些实力,尽量扭转未来可能发生的神州陆沉的局面。
至于这大汉朝廷,那就随他去吧,作为掌舵者的皇帝刘宏自己,都不在乎属于他的这个国家,玩儿了命的疯狂折腾,天下那么多名士,都拉不住他,那么凭什么指望他李琛来拯救他刘家的天下?
所以现在李琛只剩下了一个念头,那就是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实力,一定要在未来天下大乱之际,拥有足够强的实力,让人不能把他给轻易的碾死,拥有对这天下的一份话语权。
但是这天下眼下还真是不太平呀!北宫伯玉在西凉掀起的叛乱,一直闹腾到了中平四年也没有被平定下来,而且当初被强迫从贼的韩遂、边章也被迫跟着北宫伯玉加入了叛军,利用他们两个的名气,推边允和韩遂为首。
边允后来改名边章,和韩遂只能死心塌地的反了,利用他们在西凉的人脉和人望,登高一呼,从者如云,在凉州聚集起来了十万叛军。
中平二年皇甫嵩到长安坐镇,未能讨灭叛军,被阉党进谗言罢免,接着朝廷又派张温率兵前往进讨,这一年多来双方各有胜负,但是依旧无法克敌,就在中平三年年底,十二月初,李琛忽然间收到了一个调令,命令是朝廷下达的,大概意思就是张温因兵力不足,向朝廷请调北地兵马赴凉州从军进讨西凉叛军。
而张温点名请调冀州军以李琛为将,前往西凉军前效力助他讨贼,另外据说同时被征调的还有辽西的公孙瓒,统数千乌桓兵一并前往西凉助张温讨贼。
李琛接到这个饬令之后,还真是有点蒙,因为他跟张温并不熟悉,虽然听说过张温的名号,可是两个人并无任何交集可言,张温怎么想起来调他率军前往凉州军前助其讨贼呢?
其实这件事要怪也只能怪李琛自己,李琛自被王芬擢为冀州兵曹从事,授他为破贼校尉统冀州州兵之后,这两年的时间里,在冀州南征北战讨灭大大小小的叛乱十余起之多,还屡次大败西山贼,在冀州打出了赫赫威名,震慑冀州令贼人不敢轻举妄动。
王芬为此屡屡上奏朝廷,为李琛请功,李琛虽然未曾因此升官,但是却也多有赏赐,让李琛的名气也传到了京师之中,张温虽然这两年身在西北率军讨贼,但是却也在留意着内地的情况,有人自然会将李琛的事情告知张温。
张温在西北屡屡进讨韩遂、边章以及北宫伯玉不得取胜,而麾下所用的那些大将,董卓仗着他在凉州乃是地头蛇,对张温很是不敬,周慎乃是一个庸碌之辈,因为不听孙坚的劝告,好好的局面被他给搅黄,本来应该获胜的仗却被他打成了大败。
所以张温手下也只有孙坚比较能干,可是因为韩遂、边章他们这些叛贼乃是主场作战,同时也深获当地羌人的支持,故此孙坚也在叛军手中吃过亏。
这么一来张温手中兵力不足,叛军实力反倒是越来越强,张温无奈之下,只能向朝廷求援,并且点名要李琛率兵前往军前效力,另外朝廷又点辽西公孙瓒率领三千乌桓兵一同前往凉州平叛。
朝廷做出这个决定,已经是十二月间了,王芬对于朝廷抽调走李琛颇为不满,但是奈何这是朝廷的决定,另外是张温亲自点名要的李琛,他也不能不答应。
于是王芬只能让李琛率军前往,把朝廷的饬令交给了李琛,不过王芬还是耍了个滑头,给朝廷回复,说目前冀州地方并不平靖,各地还多有叛乱,西山贼也经常出山袭扰。
李琛麾下的冀州兵乃是镇守冀州的关键,而且冀州军兵力只有三千,突然间全部调走,恐怕冀州空虚,贼人会趁机再次纷纷复起兴兵作乱,虽然他同意调李琛前往凉州平叛,但是却希望朝廷宽限一些时日。
王芬要求宽限一些时日的理由是李琛麾下只有区区三千州兵,实力略有不足,另外还需要留守部分兵力,故此需要再征募一些兵马,恳请朝廷能宽限三个月时间,到中平四年三月间再率兵离开冀州,前往凉州随张温平叛。
可是朝廷又是怎么回报他的?就因为阉党不喜欢他,他又是身处寒门,便处处留难于他,当今朝廷里面的那个皇帝刘宏,对自己立下的这些赫赫战功,是眼瞎耳聋,视而不见,任由阉党肆意打压自己,他凭什么还要效忠大汉朝廷?
所以李琛现如今对大汉朝廷,可以说早已毫无好感可言,加之他脑海中的记忆碎片之中的东西,让他更是对大汉朝廷,毫无敬畏可言,更不要说什么忠君思想了,他忠于的是这个时代的可怜百姓,是忠于这个民族,但却不是忠于什么大汉的朝廷。
他根本无力挡住历史这辆巨车的车轮,在刘宏的驾驭之下,把大汉这辆巨车疯狂驰向深渊之中,他也曾经想过,如果朝廷重用于他,那么他还可以努力一下,拉住这辆驰向深渊的巨车,扭转大汉的命运,最起码延续大汉几十年的国祚。
可是现在,李琛的心已经冷了,这个大汉他救不了,也已经不愿意去救了,他要做的仅仅只是为了自己,能在接下来的乱局之中,依靠着他自身的实力,保住他和他家人,还有依附于他的这些手下们的性命,在未来乱世之中,尽可能多的,保住一些黔首百姓的性命,为中华这个民族,多保住一些实力,尽量扭转未来可能发生的神州陆沉的局面。
至于这大汉朝廷,那就随他去吧,作为掌舵者的皇帝刘宏自己,都不在乎属于他的这个国家,玩儿了命的疯狂折腾,天下那么多名士,都拉不住他,那么凭什么指望他李琛来拯救他刘家的天下?
所以现在李琛只剩下了一个念头,那就是不断的加强自己的实力,一定要在未来天下大乱之际,拥有足够强的实力,让人不能把他给轻易的碾死,拥有对这天下的一份话语权。
但是这天下眼下还真是不太平呀!北宫伯玉在西凉掀起的叛乱,一直闹腾到了中平四年也没有被平定下来,而且当初被强迫从贼的韩遂、边章也被迫跟着北宫伯玉加入了叛军,利用他们两个的名气,推边允和韩遂为首。
边允后来改名边章,和韩遂只能死心塌地的反了,利用他们在西凉的人脉和人望,登高一呼,从者如云,在凉州聚集起来了十万叛军。
中平二年皇甫嵩到长安坐镇,未能讨灭叛军,被阉党进谗言罢免,接着朝廷又派张温率兵前往进讨,这一年多来双方各有胜负,但是依旧无法克敌,就在中平三年年底,十二月初,李琛忽然间收到了一个调令,命令是朝廷下达的,大概意思就是张温因兵力不足,向朝廷请调北地兵马赴凉州从军进讨西凉叛军。
而张温点名请调冀州军以李琛为将,前往西凉军前效力助他讨贼,另外据说同时被征调的还有辽西的公孙瓒,统数千乌桓兵一并前往西凉助张温讨贼。
李琛接到这个饬令之后,还真是有点蒙,因为他跟张温并不熟悉,虽然听说过张温的名号,可是两个人并无任何交集可言,张温怎么想起来调他率军前往凉州军前助其讨贼呢?
其实这件事要怪也只能怪李琛自己,李琛自被王芬擢为冀州兵曹从事,授他为破贼校尉统冀州州兵之后,这两年的时间里,在冀州南征北战讨灭大大小小的叛乱十余起之多,还屡次大败西山贼,在冀州打出了赫赫威名,震慑冀州令贼人不敢轻举妄动。
王芬为此屡屡上奏朝廷,为李琛请功,李琛虽然未曾因此升官,但是却也多有赏赐,让李琛的名气也传到了京师之中,张温虽然这两年身在西北率军讨贼,但是却也在留意着内地的情况,有人自然会将李琛的事情告知张温。
张温在西北屡屡进讨韩遂、边章以及北宫伯玉不得取胜,而麾下所用的那些大将,董卓仗着他在凉州乃是地头蛇,对张温很是不敬,周慎乃是一个庸碌之辈,因为不听孙坚的劝告,好好的局面被他给搅黄,本来应该获胜的仗却被他打成了大败。
所以张温手下也只有孙坚比较能干,可是因为韩遂、边章他们这些叛贼乃是主场作战,同时也深获当地羌人的支持,故此孙坚也在叛军手中吃过亏。
这么一来张温手中兵力不足,叛军实力反倒是越来越强,张温无奈之下,只能向朝廷求援,并且点名要李琛率兵前往军前效力,另外朝廷又点辽西公孙瓒率领三千乌桓兵一同前往凉州平叛。
朝廷做出这个决定,已经是十二月间了,王芬对于朝廷抽调走李琛颇为不满,但是奈何这是朝廷的决定,另外是张温亲自点名要的李琛,他也不能不答应。
于是王芬只能让李琛率军前往,把朝廷的饬令交给了李琛,不过王芬还是耍了个滑头,给朝廷回复,说目前冀州地方并不平靖,各地还多有叛乱,西山贼也经常出山袭扰。
李琛麾下的冀州兵乃是镇守冀州的关键,而且冀州军兵力只有三千,突然间全部调走,恐怕冀州空虚,贼人会趁机再次纷纷复起兴兵作乱,虽然他同意调李琛前往凉州平叛,但是却希望朝廷宽限一些时日。
王芬要求宽限一些时日的理由是李琛麾下只有区区三千州兵,实力略有不足,另外还需要留守部分兵力,故此需要再征募一些兵马,恳请朝廷能宽限三个月时间,到中平四年三月间再率兵离开冀州,前往凉州随张温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