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146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要是不免,那明年春天大家的日子就太难过了。
  满宝继续道:“爹,你要是怕肥力不够,那就让大哥他们多沤一些肥呗,到时候多撒一点儿,等收完了麦子犁地的时候又撒一些。”
  老周头点头,“这倒是一个法子,你说呢?”
  他看向钱氏。
  钱氏沉吟,“倒是可以种一些,种多了怕肥不够,虽然现在沤肥快了些,但也是不够的。”
  满宝理所当然的道:“那就去买呗。”
  钱氏笑问,“这个去哪儿买呀?”
  “我知道,县城,”满宝道:“我问过白老爷了,他都是从县城里收夜香的那些人手里买的。”
  众人:……
  小钱氏敲了一下她的小脑袋,道:“饭菜都好了,先吃饭吧,吃完了再说。”
  满宝毫无所觉,吃得津津有味,吃完了还把刘氏送给她的那盒点心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其他人却觉得这顿饭有些奇怪的味道,好在是大嫂做的饭菜,要是其他做的,他们估计吃不下去。
  老周头计划着要种多少亩的麦子,捏着一块闺女孝敬的点心吃得津津有味,最后一拍手道:“行,今年咱家就试着种一种冬小麦。”
  第249章 折子
  满宝一句话,跑断腿的自然是她的哥哥嫂子们,不过这事不急,夏收还没开始呢,当务之急是把屋顶修好来。
  第二天周二郎他们就去村长家借板车。
  村里人知道他们要进城买瓦片回来修房子,之前拿了他们家钱和米鸡蛋的人家便跟着去了好几个。
  板车没有,便背着大竹筐,到时候他们可以直接背回来,也免得来回走好几趟了。
  老周头则去和村长及村里的老人说种冬小麦的事。
  虽然时间还早,但这种事还是得提前准备,比如肥,现在就要开始想着准备了。
  种地这种事和别的事不一样,那是越多的人种越好,越成片越好。
  其实有这样想法的人还真不少,只是还没下定决心而已,所以村里暂时没人提。
  这一下老周家先提出来,不少人心动,但也有疑虑,“这种了冬小麦,明年地力还够水稻长吗?”
  水稻的产量一直比小麦略高,所以要是两种只能种一季的话,大家自然是选择种水稻。
  “大不了大家多费点儿劲儿,多弄点儿肥。”老周头道:“不然怎么办呢?今年水稻和麦子虽然还没收割,但收成都是看得到的。恐怕交完秋税就不剩多少了,到时候我们一直吃豆子,吃到明年夏收?”
  村长道:“而且还不知道明年是什么光景呢,要是跟今年似的,那我们还活不活了?”
  大家交头接耳起来,最后做了决定,“行,就种一季冬小麦吧。”
  事情定下,大家反而没那么纠结了,众人说起别的事来,“大柱的伤怎么样了?”
  “昨天又去拿了两副药,大夫说吃完应该就好了。”然后转头看向老周头,“大郎怎么样了?”
  “差不多好了,就是还不能干重活儿。”
  “这肚子里出血我们也看不见,是得谨慎点儿,要我说让他在家里休息半年,等开春后再下地。”
  老周头也是这么打算的,他不懂啥医术,就是想一想,这内出血,必定是里面的东西破了,万一这一劳累,扯到了,伤口又裂开,它们在肚子里,出血了他们也看不见啊。
  乡下人养病基本靠休息,靠熬。
  周大郎才二十多,老周头还是很怕他落下病根的,而他家啥都缺,就是不缺人,所以也打算让他在家里多休息,等再好一点儿,在家里干点轻省的活儿。
  比如去割麦子,割豆子,割稻谷这样的活儿可以做一做,但像扛麦子,松地,堆肥这样的重活儿就不能做了。
  老周头就问起其他人的伤,好在除了周大郎外,其他人的伤都在外面,是看得着的,基本上伤好了就没事了。
  其实大夫很想告诉他们,周大郎的内伤好了,也没事了。
  但人都会被自己的想象力吓到,绝大多数人都更相信自己的判断。
  能那么轻易的接受别人的建议且思考的,一般不是成为软耳根的人,就是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比如当今圣上。
  魏知人还没回去,奏折先到了。
  这是一封很长很长的奏折,长到皇帝需要一个时辰的时间来读。
  里面不仅写了赈灾的事宜,还有灾区伤亡的数据,赈济所耗钱粮的数据,以及各地的受灾情况,大部分都附有数据。
  可见魏知这次去赈灾是很用心的。
  当然,他上折的目的不止为此,他写这么多,还为了替灾区申请减免赋税。
  本来朝廷是计划益州下的县免税而已,时间给的也很宽裕,两年。
  但这次魏知提议益州下的县免税三年,以将流落在外的流民吸引回乡,还可以吸引外来流民进入益州。
  因为这次益州洪灾,伤亡实在太过惨重,人口损失严重,如果不能把人口吸引过来,那就只能强制从其他地方迁移人口过去了,不然犍尾堰下的万顷良田就有可能就此荒废。
  而益州之外,此次剑南道全都免税一年。
  剑南道的范围就太广了,这意味着朝廷将会失去一部分税收不说,还得往下支援一下。
  毕竟,地方税收除了上交朝廷一部分外,他们还要自留一些做自己的财政之处。
  如果没有税收,那就只能朝廷向下拨款了。
  可不免税……
  看着魏知上交上来的数据,以及各地灾区的情况,皇帝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不免税,一个冬天过去,恐怕剑南道又要死一些人,流亡一些人。
  收税一时爽,日后收拢流民就要花十倍甚至百倍的心思。
  而一旦有流民落草为寇,那造成的损失只会更加大。
  皇帝放下折子,道:“来人,将六部尚书请来。”
  他沉吟着问,“魏知到哪儿了?”
  送信的人道:“卑职回京时,魏大人正在罗江县巡察,此时应该已经上路,不日就会到京。”
  皇帝微微点头,挥手让对方退下。
  而此时,魏知一点要回京的迹象也没有,他正拿着一把剪刀在院子里替白家修剪花卉,剪着剪着觉得不对,他好奇的看着花坛里的这一排植物,问道:“这不是姜吗?”
  侍立在一旁的大吉笑道:“回大人,就是姜。”
  魏知笑道:“种得可真不错,你家园丁是怎么打理的?”
  魏知家里也种菜蔬,作为生活必需品,姜块自然也种过的,不过没有这里长得好,而且他看得出来,底下埋着的姜块似乎比他平时吃的要大一些。
  大吉笑道:“这不是园丁种的,是我家小少爷种的,平时除草施肥都是小少爷亲自做。”
  “哦?”想到昨天酒宴上看到的小孩儿,魏知微微一笑,“你家少爷还有这样的兴趣爱好?”
  “是,”想到他们家少爷的爱好,大吉顿了顿后笑道:“我家少爷很喜欢种东西。”
  尤其是喜欢种能卖钱的东西。
  “那回头我可得好好的与他交流一下,”魏知笑道:“我也喜欢种东西。”
  经过一年的发展,白善宝去年留下了许多姜块做种子,今年他不仅把自己院子的花坛全种上姜块,书房面前的地也征用了一块,然后还发展到占用了花园里的花坛。
  刘氏在这方面对他很纵容,他想种就让他种,哪怕把家里弄得有些味道也不管。
  第250章 偶遇
  七里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村子,不论是从县城还是白马关镇的方向过来都要走一段山路。
  所以只要有人把守住山道,基本上便没有外人能无知无觉的进入这个村子。
  当地的村民例外,因为山野之中,总会有些小道进来的,虽然会难走。
  所以魏知在七里村里并不隐藏行迹,在白家修剪了一下花枝,又和刘氏喝了两杯茶,他便带着一个侍卫背着手走出门去,很好奇的在田野中逛起来。
  魏知正值壮年,现在是秘书监,行的是丞相的职责,当然,官阶不是很高,和六部尚书一样。
  但在做秘书监前,他曾被贬谪到地方做过县令,对农事自然有所了解,何况他自家院子里也种水果菜蔬的。
  老天爷可能把整个夏天的雨都调到了上个月一起落下,从半个月开始就一直是晴天居多,偶尔会在傍晚落一些雨,也不大,时间也短,基本上才把地面浇湿就没了。
  所以此时,水田里的水很少,基本上只有浅浅的一层,而旱地更是干燥不已。
  或许是最近的太阳太好,水稻抽穗的速度加快,水田里遗留的稻子微微弯了腰。
  魏知去捏了一下,一条穗子,大概有一半是空的,有一半则在慢慢饱满,而此时,水田里草比稻谷还多,一片望过去,除了水稻旁边的草被清理了之外,其他的水草都任由其生长。
  魏知就叹了一口气,这样情况的水田看着不少,也难怪罗江县县令会特意安排人到他跟前唱戏了。
  “我们顺着河往下走一走。”
  侍卫应了一声“是”。
  河岸两边都有路,偶尔会有沟渠通到田里,沟渠并不大,但足够深,且很多。
  顺着走下去他就看到了三条,魏知忍不住颔首,“这个村子虽偏僻,也贫穷,但这水利做得还不错,若没有天灾人祸,这里面的百姓完全可以安居乐业。”
  吃穿应该不愁,就是钱少而已。
  侍卫没说话,他只要保护好大人就行,这种事他不懂。
  魏知随手扯了一根野菜,顺着河流继续往下,走了没多远就听到河对岸传来朗朗读书声,他忍不住停下脚步,看向对岸。
  从这里正好可以看到课堂内站着的庄先生。
  庄先生正领着大家读《诗经》,当然,这是白二郎他们的课程,教室靠近村子那边的两排课桌上的学生则在埋头苦写。
  先生让他们把断出来的《大学》新篇抄两遍,然后背诵,一会儿要讲解意思的。
  白善宝已经提前预习过,所以胸有成足,慢悠悠的抄写。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