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记_分卷阅读_449
薛相是追随昭明帝的老人儿了,他追随昭明帝的时间,也就略晚于前吏部尚书张尚书罢了。正因为追随昭明帝的时间长,薛相才更明白谢皇后于昭明帝心中的地位,也明白谢皇后此人的才干。此事,谢皇后既说“要等一等”,那必是有什么缘故的。毕竟,六皇子一直是养在谢皇后膝下的。六皇子储位之事,想来谢皇后也是心中有数的。薛相叹道,“皇后娘娘既知晓此事,必会与陛下提的。陛下何等圣明之人,不然焉何要让六皇子理政?”在薛相看来,昭明帝是个明白人,就是在储位一事上,立场也从未变过,更没有搞过什么皇子间的平衡之类的事。昭明帝一直就是嘱意六皇子,小时候代父镇藩的是六皇子,长大后别的皇子出宫开府,留在宫里的是六皇子,却岁代父祭天的也是六皇子,如今代父理政的还是六皇子。
昭明帝的心意,够明白了。
差,也只差一道立储圣旨了!
韦尚书叹道,“我又岂不知刚刚那般说话会令皇后娘娘不悦,只是,再重,重不过江山。储位一日不定,一旦出事,便是大事啊。哎,陛下这病,哎……”
想到昭明帝的病情,两位老大人愈发忧心忡忡起来。
立储之事,谢皇后没同昭明帝提。
谢莫如比任何人都了解昭明帝,可能许多人会觉着,昭明帝不是那种君子一怒血流漂杵的强势的帝王,认为他宽厚太过,还有些惧内。这样想的人,大概是忘了,昭明帝当年是以战功夺嫡的了。
昭明帝性子的确宽厚,但能走到现在,仅靠宽厚是不够的。如柳扶风、忠勇伯、李九江、欧阳镜,甚至唐相,都是在昭明帝的手中得以建功立业。
昭明帝,是比明白人更加明白的人。
谢莫如知道,昭明帝不会想不到储位之事,他只是……还没下定决心罢了。
昭明帝在二月中的时候,召见了大皇子生母苏昭容与六皇子生母凌昭容。这二人其实是有封号的,苏昭容封号为安,凌昭容封号为恭。所以,二人也可以称安昭容与恭昭容。
召见此二人的同时,昭明帝也宣召了大皇子与六皇子。
谢皇后未在,昭明帝让谢莫如回避。
这还是夫妻二人结发后的头一回,昭明帝凡事不避谢皇后,从未让谢皇后回避过。但,昭明帝既有此话,谢皇后便带着宫人内侍去了偏殿。
昭明帝靠在软榻之上,膝上搭着一条明黄锦被,四人则按长幼位份坐在他的榻前,姿态恭顺,眼神关心。昭明帝的眼睛落在四人身上,良久方道,“朕身体如何,想来,你们都有数。今大事未定,朕不能心安。”
昭明帝道,“储位之事,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四人无一人说话,苏凌二位昭容都是不得昭明帝喜欢的,自然不敢先开口。大皇子六皇子都是受宠皇子,平日里在他们爹面前倒还敢说话,可事关储位,他俩就都不好开口了。昭明帝点名,道,“老大,你说说看?”
大皇子是诸皇子之首,自来最是端庄的人,大皇子想了想,道,“父皇眼下还需保重龙体,待父皇大安,储位大事,自是由父皇做主。眼下六弟代父皇秉政,事事公道,样样妥帖。我们兄弟,都是庶出,唯六弟养于母亲膝下,且六弟有代父镇藩之功。储位向来是立嫡立长立贤,出不了这三样,我虽居长,论才能实不及六弟。再者,江山社稷,还需贤能者居之,如此,江山长久,百姓安宁。”
六皇子连忙道,“我也不过是靠兄长们辅助,大臣们尽心,听得父皇教诲,勉力为之罢了。要说贤能,咱们兄弟都无不肖之人。大哥较我们年长,小时候,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宫里念书,都是大哥照应着咱们。待大了,大哥也是处处关心弟弟。何况,大哥当差更早,于朝政上,我不如大哥。”
两人说的都极恳切,起码,昭明帝听后微微颔首。过一时,昭明帝看向两位昭容,道,“苏氏,你说呢?”
安昭容面儿上一派古井无波,握在袖里子里手却是不禁微微颤抖,她不敢看昭明帝,低声道,“国之大事,妾身不懂,自然是陛下做主。”
昭明帝看向凌霄,凌霄抬头回望昭明帝,沉声道,“陛下大行之日,妾身肯请以身相殉!”
大皇子六皇子皆不可思议的望向凌霄,安昭容更仿佛见了鬼一般的深深震惊,这会儿也不低着头了,她两眼圆瞪的望向凌霄,仿佛此生从未认识过这个女人一般!昭明帝眼神幽深,深望凌霄一眼,道,“朕,准了!”
六皇子脸色一白。
凌霄行个礼,便退下了。
昭明帝令几人都退下,命内侍传召内阁,待内阁至,昭明帝命薛相拟旨,册六皇子梵为储君。
正在佛堂念经的安昭容听闻此事,当下身子一软,瘫在了地上。安昭容面色惨白,心跳如鼓,额间冷汗涔涔,浑身的气力都仿佛被这一道圣旨抽走一般。
此时此刻,安昭容终于明白,凌霄为何会自求殉葬了。
昭明帝立太子的诏书颁发之后,第二件事就是分封诸子,大皇子封秦王,二皇子封周王,三皇子封肃王,四皇子封韩王,五皇子封赵王。然后又令内阁拟了遗诏,薛相听昭明帝说“朕大行之后,着太子继位”的话,险些将笔掉在地上,眼中已是老泪纵横,内阁诸人,皆是面露凄色。
昭明帝道,“人生百年,谁能不死呢。趁着朕还明白,将大事定下。这些天,都是太子代朕理政,太子,乃宽厚之人,只是,他还年轻,以后,朕就将太子托付予你们了。”
这话一出,薛相诸人均是纷纷跪倒,哽咽难言。
哭一回,继续拟遗旨。遗旨中,昭明帝只说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他死后,太子继位。第二件就是,昭容凌氏,殉皇陵。
谢皇后对凌霄之事欲言又止,夫妻多年,谢皇后自是了解昭明帝,昭明帝亦是明白谢皇后。昭明帝知道谢皇后不反对凌霄殉葬,但,事干太子,谢皇后一向自信,故而有些犹豫。昭明帝道,“此事,朕想了许久。大郎与六郎都是不错的孩子,朕的心意,一直有些摇摆。苏氏愚蠢,凌霄心大。她二人,可做皇子生母,不可做皇帝生母。不然,日后仗皇帝生母之位,必成祸端。朕不惧有人在朕这里图谋富贵,这样的人,朕见得多了。倘是大郎继位,苏氏日后必然就是另一个太皇太后。凌霄的心,更不止于富贵,她的眼睛,盯着的一直是权柄。她狠得下心,熬得住岁月,倘叫她成势,祸端更甚于苏氏。她能明白,最好不过。朕不处置了她,倘由你来做,则你与六郎必然生隙。”
“朕这一生,才干平庸,多赖你辅佐指引,方得帝位。以往,都是你为朕操劳,这件事,让朕代做吧。”
谢皇后眸中水色盈眶,道,“便是辅佐,也唯有尧舜一般的人,才堪辅佐。倘桀纣之人,纵周公伊尹在世,也辅佐不来的。陛下本就有明君之姿,胜先帝多矣。”
昭明帝怅然,“可惜天不假年哪。”
顿一顿,昭明帝道,“皇后都知道了吧?”
“陛下说的是什么事?”
“朕瞒你那事。”
谢皇后便知昭明帝说的是哪件事了,是六皇子生母凌霄流言之事,也是几年前小御史联名上书揭露段四海身世之事,或者,还有先时江行云失踪,谢皇后拒不答应四海国交易而令朝中心生不满之事。这几件事,谢皇后让昭明帝去查,昭明帝一直没查出什么结果来。谢皇后却是早就猜出来了,她明白昭明帝的心思,道,“我只当不知罢了。”
昭明帝好奇,“皇后什么时候猜出来的?”
谢皇后感叹道,“世间哪里有机密之事,凡事既做了,必有迹可寻。陛下一直与我说查不出来,我就猜到必是几个皇子之中的一个或几个了。我们养他们长大,他们如今为了皇位用这样的手段,陛下怕是心软了吧?”
昭明帝叹,“当年我对先帝其实多有不满,待到自己做了皇帝,看到他们小动作不断,我方知先帝难处。这样的事,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孩子大了,自然各有心思。”谢皇后道,“想争不是坏事,只是用的法子不对,太小家子气了。”
昭明帝问,“皇后猜出是谁了吗?”
“开始还不知道,但后来陛下将贺尚书调往户部,韦学士接掌礼部,我就知道了。”韦学士是六皇子的老师,贺尚书则是五郎的岳父,五郎又是大郎的同胞弟弟。
昭明帝感慨皇后见一知著,道,“这事,皇后知道也就罢了,以后,莫再提了。”
谢皇后点头应。
“朕在,总有父子之情,朕,还能周全于他。待日后,皇后看着,凡事,还是要以江山为重。”平民百姓之家,孩子不好,打一顿骂一顿也就罢了。在皇家,很可能就是要人命的事了。昭明帝与他爹穆元帝一样,重子嗣,但,更重社稷。
谢皇后道,“要不要让端宁回来?”
昭明帝摆摆手,“朕近来都是令太子理政,朕生病的事早就瞒不住。可一旦宣端宁回帝都,西蛮那边儿必然就知道朕身体不成了,何况,还有藩王们那里,也不要惊动他们。待太子继位,再召端宁回帝都。”
昭明帝除了对谢皇后有一番交待后,就是对太子进行最后的教导,昭明帝问,“凌昭容的事,你可怨朕?”
太子恭身道,“儿臣没有,只是……”
“你或者会想,朕是不是因为皇后而令她相殉的吧?”昭明帝道。
“父皇!儿臣并无此想,儿臣知道,母亲她不是这样的人!”太子急声道。
“你能说出这句话,可见,皇后没白抚育你一场。”昭明帝语重心长道,“皇后,是个大道直行之人。她不屑于这种阴私手段,安昭容,不是皇后不容她,是朕不能容她。自你出生,她便对你不闻不问,那时,皇后并没有要抱庶子抚育的意思,实在是她太过凉薄,皇后身为嫡母,便将你抱到身边养育。这些年,她对你视而不见,朕都知道。朕还知道,她此举是因为什么?她,就是为了让皇后一心一意的抚养你,皇后,没有嫡子。她就是相中了这一点,熬了几十年,熬到你继位,她自然便母以子贵。她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菜吗?知道你喜欢穿什么衣裳吗?你长这么大,她可问过你一句寒暖?生而不养,岂配为人母!”
昭明帝身体虚弱,说完这一段,已是气喘吁吁。太子含泪为父亲顺气,道,“父皇,我都明白。”
“你呀,你还年轻,如何知晓人心险恶。日后必会有人说,她是为了你的前程,苦苦忍耐,苦苦煎熬,临头来,是皇后让朕处死了她。”昭明帝喘过一口气,继续道,“朕虽看不到,但必会有小人进此谗言,离间你与皇后。”
太子含泪保证,“儿子必不会听信小人之言,儿子自小跟着母后长大,在儿子心里,母后便是儿子的生母。”
“皇后,一定要孝顺皇后。”昭明帝殷殷叮嘱太子道,“朕当年能得帝位,多赖皇后之功。许多人说,朕惧内。他们……他们是不明白,皇后之才干,并不输于朕……太子啊,皇帝也只是皇帝,皇帝位居九五,但,皇帝是与仕人共治天下。皇帝的权利啊,是由臣子来执行的……大臣们认为皇后干政,可朕,既能将权利赋予内阁,赋予诸臣,为何就不能将权利与皇后共享。他们于朕有功,皇后,不仅是朕的妻子,还是朕一生的良师益友……”
支撑着举行过太子的册封礼后,昭明帝人就不行了。太子与诸皇子日夜侍疾,太皇太后那里这些天不见昭明帝过去也直闹腾,文康大长公主只得日夜在慈恩宫守着太皇太后。待二月二十九,昭明帝召内阁入宫,对太子道,“好生孝顺你母后,倘有什么事不明白,只管请教你母后与内阁。“
太子含泪应了。
然后,昭明帝对薛相为首的内阁道,“太子,朕就托付给你们了。”
薛相等人亦是心下酸痛的了不得,含泪叩首。
昭明帝对诸皇子藩王道,“父子一世,能给的,都给了。”
诸皇子藩王都是哽咽不能言。
昭明帝的心意,够明白了。
差,也只差一道立储圣旨了!
韦尚书叹道,“我又岂不知刚刚那般说话会令皇后娘娘不悦,只是,再重,重不过江山。储位一日不定,一旦出事,便是大事啊。哎,陛下这病,哎……”
想到昭明帝的病情,两位老大人愈发忧心忡忡起来。
立储之事,谢皇后没同昭明帝提。
谢莫如比任何人都了解昭明帝,可能许多人会觉着,昭明帝不是那种君子一怒血流漂杵的强势的帝王,认为他宽厚太过,还有些惧内。这样想的人,大概是忘了,昭明帝当年是以战功夺嫡的了。
昭明帝性子的确宽厚,但能走到现在,仅靠宽厚是不够的。如柳扶风、忠勇伯、李九江、欧阳镜,甚至唐相,都是在昭明帝的手中得以建功立业。
昭明帝,是比明白人更加明白的人。
谢莫如知道,昭明帝不会想不到储位之事,他只是……还没下定决心罢了。
昭明帝在二月中的时候,召见了大皇子生母苏昭容与六皇子生母凌昭容。这二人其实是有封号的,苏昭容封号为安,凌昭容封号为恭。所以,二人也可以称安昭容与恭昭容。
召见此二人的同时,昭明帝也宣召了大皇子与六皇子。
谢皇后未在,昭明帝让谢莫如回避。
这还是夫妻二人结发后的头一回,昭明帝凡事不避谢皇后,从未让谢皇后回避过。但,昭明帝既有此话,谢皇后便带着宫人内侍去了偏殿。
昭明帝靠在软榻之上,膝上搭着一条明黄锦被,四人则按长幼位份坐在他的榻前,姿态恭顺,眼神关心。昭明帝的眼睛落在四人身上,良久方道,“朕身体如何,想来,你们都有数。今大事未定,朕不能心安。”
昭明帝道,“储位之事,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四人无一人说话,苏凌二位昭容都是不得昭明帝喜欢的,自然不敢先开口。大皇子六皇子都是受宠皇子,平日里在他们爹面前倒还敢说话,可事关储位,他俩就都不好开口了。昭明帝点名,道,“老大,你说说看?”
大皇子是诸皇子之首,自来最是端庄的人,大皇子想了想,道,“父皇眼下还需保重龙体,待父皇大安,储位大事,自是由父皇做主。眼下六弟代父皇秉政,事事公道,样样妥帖。我们兄弟,都是庶出,唯六弟养于母亲膝下,且六弟有代父镇藩之功。储位向来是立嫡立长立贤,出不了这三样,我虽居长,论才能实不及六弟。再者,江山社稷,还需贤能者居之,如此,江山长久,百姓安宁。”
六皇子连忙道,“我也不过是靠兄长们辅助,大臣们尽心,听得父皇教诲,勉力为之罢了。要说贤能,咱们兄弟都无不肖之人。大哥较我们年长,小时候,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宫里念书,都是大哥照应着咱们。待大了,大哥也是处处关心弟弟。何况,大哥当差更早,于朝政上,我不如大哥。”
两人说的都极恳切,起码,昭明帝听后微微颔首。过一时,昭明帝看向两位昭容,道,“苏氏,你说呢?”
安昭容面儿上一派古井无波,握在袖里子里手却是不禁微微颤抖,她不敢看昭明帝,低声道,“国之大事,妾身不懂,自然是陛下做主。”
昭明帝看向凌霄,凌霄抬头回望昭明帝,沉声道,“陛下大行之日,妾身肯请以身相殉!”
大皇子六皇子皆不可思议的望向凌霄,安昭容更仿佛见了鬼一般的深深震惊,这会儿也不低着头了,她两眼圆瞪的望向凌霄,仿佛此生从未认识过这个女人一般!昭明帝眼神幽深,深望凌霄一眼,道,“朕,准了!”
六皇子脸色一白。
凌霄行个礼,便退下了。
昭明帝令几人都退下,命内侍传召内阁,待内阁至,昭明帝命薛相拟旨,册六皇子梵为储君。
正在佛堂念经的安昭容听闻此事,当下身子一软,瘫在了地上。安昭容面色惨白,心跳如鼓,额间冷汗涔涔,浑身的气力都仿佛被这一道圣旨抽走一般。
此时此刻,安昭容终于明白,凌霄为何会自求殉葬了。
昭明帝立太子的诏书颁发之后,第二件事就是分封诸子,大皇子封秦王,二皇子封周王,三皇子封肃王,四皇子封韩王,五皇子封赵王。然后又令内阁拟了遗诏,薛相听昭明帝说“朕大行之后,着太子继位”的话,险些将笔掉在地上,眼中已是老泪纵横,内阁诸人,皆是面露凄色。
昭明帝道,“人生百年,谁能不死呢。趁着朕还明白,将大事定下。这些天,都是太子代朕理政,太子,乃宽厚之人,只是,他还年轻,以后,朕就将太子托付予你们了。”
这话一出,薛相诸人均是纷纷跪倒,哽咽难言。
哭一回,继续拟遗旨。遗旨中,昭明帝只说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他死后,太子继位。第二件就是,昭容凌氏,殉皇陵。
谢皇后对凌霄之事欲言又止,夫妻多年,谢皇后自是了解昭明帝,昭明帝亦是明白谢皇后。昭明帝知道谢皇后不反对凌霄殉葬,但,事干太子,谢皇后一向自信,故而有些犹豫。昭明帝道,“此事,朕想了许久。大郎与六郎都是不错的孩子,朕的心意,一直有些摇摆。苏氏愚蠢,凌霄心大。她二人,可做皇子生母,不可做皇帝生母。不然,日后仗皇帝生母之位,必成祸端。朕不惧有人在朕这里图谋富贵,这样的人,朕见得多了。倘是大郎继位,苏氏日后必然就是另一个太皇太后。凌霄的心,更不止于富贵,她的眼睛,盯着的一直是权柄。她狠得下心,熬得住岁月,倘叫她成势,祸端更甚于苏氏。她能明白,最好不过。朕不处置了她,倘由你来做,则你与六郎必然生隙。”
“朕这一生,才干平庸,多赖你辅佐指引,方得帝位。以往,都是你为朕操劳,这件事,让朕代做吧。”
谢皇后眸中水色盈眶,道,“便是辅佐,也唯有尧舜一般的人,才堪辅佐。倘桀纣之人,纵周公伊尹在世,也辅佐不来的。陛下本就有明君之姿,胜先帝多矣。”
昭明帝怅然,“可惜天不假年哪。”
顿一顿,昭明帝道,“皇后都知道了吧?”
“陛下说的是什么事?”
“朕瞒你那事。”
谢皇后便知昭明帝说的是哪件事了,是六皇子生母凌霄流言之事,也是几年前小御史联名上书揭露段四海身世之事,或者,还有先时江行云失踪,谢皇后拒不答应四海国交易而令朝中心生不满之事。这几件事,谢皇后让昭明帝去查,昭明帝一直没查出什么结果来。谢皇后却是早就猜出来了,她明白昭明帝的心思,道,“我只当不知罢了。”
昭明帝好奇,“皇后什么时候猜出来的?”
谢皇后感叹道,“世间哪里有机密之事,凡事既做了,必有迹可寻。陛下一直与我说查不出来,我就猜到必是几个皇子之中的一个或几个了。我们养他们长大,他们如今为了皇位用这样的手段,陛下怕是心软了吧?”
昭明帝叹,“当年我对先帝其实多有不满,待到自己做了皇帝,看到他们小动作不断,我方知先帝难处。这样的事,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孩子大了,自然各有心思。”谢皇后道,“想争不是坏事,只是用的法子不对,太小家子气了。”
昭明帝问,“皇后猜出是谁了吗?”
“开始还不知道,但后来陛下将贺尚书调往户部,韦学士接掌礼部,我就知道了。”韦学士是六皇子的老师,贺尚书则是五郎的岳父,五郎又是大郎的同胞弟弟。
昭明帝感慨皇后见一知著,道,“这事,皇后知道也就罢了,以后,莫再提了。”
谢皇后点头应。
“朕在,总有父子之情,朕,还能周全于他。待日后,皇后看着,凡事,还是要以江山为重。”平民百姓之家,孩子不好,打一顿骂一顿也就罢了。在皇家,很可能就是要人命的事了。昭明帝与他爹穆元帝一样,重子嗣,但,更重社稷。
谢皇后道,“要不要让端宁回来?”
昭明帝摆摆手,“朕近来都是令太子理政,朕生病的事早就瞒不住。可一旦宣端宁回帝都,西蛮那边儿必然就知道朕身体不成了,何况,还有藩王们那里,也不要惊动他们。待太子继位,再召端宁回帝都。”
昭明帝除了对谢皇后有一番交待后,就是对太子进行最后的教导,昭明帝问,“凌昭容的事,你可怨朕?”
太子恭身道,“儿臣没有,只是……”
“你或者会想,朕是不是因为皇后而令她相殉的吧?”昭明帝道。
“父皇!儿臣并无此想,儿臣知道,母亲她不是这样的人!”太子急声道。
“你能说出这句话,可见,皇后没白抚育你一场。”昭明帝语重心长道,“皇后,是个大道直行之人。她不屑于这种阴私手段,安昭容,不是皇后不容她,是朕不能容她。自你出生,她便对你不闻不问,那时,皇后并没有要抱庶子抚育的意思,实在是她太过凉薄,皇后身为嫡母,便将你抱到身边养育。这些年,她对你视而不见,朕都知道。朕还知道,她此举是因为什么?她,就是为了让皇后一心一意的抚养你,皇后,没有嫡子。她就是相中了这一点,熬了几十年,熬到你继位,她自然便母以子贵。她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菜吗?知道你喜欢穿什么衣裳吗?你长这么大,她可问过你一句寒暖?生而不养,岂配为人母!”
昭明帝身体虚弱,说完这一段,已是气喘吁吁。太子含泪为父亲顺气,道,“父皇,我都明白。”
“你呀,你还年轻,如何知晓人心险恶。日后必会有人说,她是为了你的前程,苦苦忍耐,苦苦煎熬,临头来,是皇后让朕处死了她。”昭明帝喘过一口气,继续道,“朕虽看不到,但必会有小人进此谗言,离间你与皇后。”
太子含泪保证,“儿子必不会听信小人之言,儿子自小跟着母后长大,在儿子心里,母后便是儿子的生母。”
“皇后,一定要孝顺皇后。”昭明帝殷殷叮嘱太子道,“朕当年能得帝位,多赖皇后之功。许多人说,朕惧内。他们……他们是不明白,皇后之才干,并不输于朕……太子啊,皇帝也只是皇帝,皇帝位居九五,但,皇帝是与仕人共治天下。皇帝的权利啊,是由臣子来执行的……大臣们认为皇后干政,可朕,既能将权利赋予内阁,赋予诸臣,为何就不能将权利与皇后共享。他们于朕有功,皇后,不仅是朕的妻子,还是朕一生的良师益友……”
支撑着举行过太子的册封礼后,昭明帝人就不行了。太子与诸皇子日夜侍疾,太皇太后那里这些天不见昭明帝过去也直闹腾,文康大长公主只得日夜在慈恩宫守着太皇太后。待二月二十九,昭明帝召内阁入宫,对太子道,“好生孝顺你母后,倘有什么事不明白,只管请教你母后与内阁。“
太子含泪应了。
然后,昭明帝对薛相为首的内阁道,“太子,朕就托付给你们了。”
薛相等人亦是心下酸痛的了不得,含泪叩首。
昭明帝对诸皇子藩王道,“父子一世,能给的,都给了。”
诸皇子藩王都是哽咽不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