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 E族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纳粹是怎么输掉世界大战的呢?后世很多人都试图为德国人找到原因,更是有一大批类似李晓峰一样的穿越者前往纳粹当政的年代试图为元首回天。
  总结出的原因很多很多,比如不应该急于进攻苏联,比如元首在东线的瞎指挥,比如俄罗斯寒冷的冬天,还有唯心主义的说法是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实话实说,这真的很扯淡,尤其是站在历史的角度说,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等同于自欺欺人,跟义和团喝符水念咒语一样可笑。
  大英帝国邪恶吗?缺德的烂事做得还少?人家的儿子儿孙依然是五大流氓依然活得滋润。这么说吧,历史之中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正义,自然的这个世界上也不存在人类想象中那种完美的人。所有的人都是有问题有缺陷甚至有邪恶一面的,区别是有些“恶人”在实现自身理想抱负的同时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
  再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纳粹是怎么输掉那场世界大战的呢?是他们太邪恶了吗?从德国本身来说,纳粹可不光不邪恶,反而是很受欢迎很高大上。纳粹并不是历史课本上强调的通过民族主义、种族主义,通过欺骗德国人民才上台的。
  别把咱们小老百姓当傻逼,仅仅因为一时的狂热能忽悠多久,尤其是对德国那种发达国家,民众的政治认知和智力水平完全在水准之上的国家,仅仅通过喊口号就能掌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十几年,真心是梦话。
  纳粹上台前的二十五点纲领中,讲得非常清楚,猛烈的抨击了资本主义、托拉斯、大工业家和大地主,迎合的对象是普通民众和中小资产阶级(也就是所谓中产阶级,这两类人在“大萧条”中损失最惨重。)其主张“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取缔和没收一切靠战争发财的非法所得,分享大工业利润,将大百货公司收归国有,租给小商人”。上台后,纳粹不断以国家订货、解决就业、取缔土地投机等政策拉拢中小企业、手工业者、中小农民和社会下层。
  按照当时希特勒的理论:国家社会主义是维护私有财产的。个人为社会牺牲,这是国家主义;社会为个人服务,这是社会主义。这两点结合,就是国家社会主义。
  甚至德国还是各参战国中全面动员得最晚的一家,要大炮不要黄油真心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哪怕是到了1942年,德国官方下令限制“非急需消费品”的生产,可是资本家们却不打算错过发财机会,依然坚持大量的生产家具、破璃制品和瓷器等生活消费品。对此元首也是睁一眼闭一只眼,原因就是为了维持德国民众比较高的生活水准。
  就以这一章要谈到的德国陆军机械化问题来说,德国人也没有很多德迷想象中的那么牛逼。闪电战成功了不假,但是配合闪电战的却是一条跛腿,在1939年9月入侵波兰之前,德国拥有的全部103个师的作战部队中,仅有16个师是完全机械化的。而其余的87个步兵师,理论上每个师拥有942辆各种车辆,但绝大部分物资供应却是依靠1200辆马车完成的。
  而在一年后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展开前夕,情况也依然糟糕,三个集团军群累计142个德国师中仅有23个师是装甲师、半装甲师或摩托化师,其作战不得不依靠大量缴获和强征的民用设备维持运转。
  这么说吧,希特勒在军事问题上真心是说一套做一套,很难说这位元首是不是一心一意的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争取土地。
  这么说吧,德国人输掉这场战争,是生产线所决定的。动员过晚,并没能真正将侵占的地盘的资源有效整合起来。而其对手却在通过生产线廉价爆兵。此消彼长之下被淹死实属活该。
  以坦克产业举例,当后期德国装甲部队越来越少,越来越缺乏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的时候,在希特勒的瞎指挥下,德国人还在搞精雕细琢,去生产那些消费资源巨大的重量级钢铁巨兽。这不是作死么。当然,并不是没有德国人意识到这一点,比如施佩尔就很清醒。
  一直以来,坚定的反对虎式坦克、黑豹坦克和虎王的就有他,如果他能决定一切,那么这三种坦克都不应该走上第三帝国的生产线,取而代之的是便宜实惠的e-10/25系列装甲车辆。
  为什么在说道e系列的时候,用的是装甲车辆而不是坦克一词呢?因为e系列本来就是一个高度通用的装甲系列,包括坦克、自行火炮等一系列变形车辆,是以标准化、通用化为着眼点的德国陆军新一代战斗车辆的换装计划。
  通用且易于生产是e系列中最重要的着眼点。以e-10来说,必须以三号突击炮一半的生产成本实现与三号坦克相当的战术性能。一方面e-10的车体是e-5的放大版,还要在负重轮等尽可能多的部件上实现互换,还必须大幅简化生产工艺;除此之外的另一方面德国人还要求e-10尽可能的利用“货架产品”,使用已经成熟的部件。比如说pak39l48这门三号突击炮的主炮及其观瞄装置就被继承了下来。
  在e-10/e-25上,德国人总算是开窍了,丢掉了动力传动装置分开放置的这个传统,开始采用动力传动后置的方案。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需要在前置战斗室中安装大倾角装甲和大口径火炮的无炮塔坦克歼击车来说,前置传动对两者都形成了阻碍。一方面影响首上装甲的倾斜角度。对此黑豹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作为德军中首次采用倾斜装甲的坦克,其车体首上倾角达到55度左右。但是因为传动装置前置,需要占据车头的相当空间,这导致黑豹的首上倾角受到了限制,如果将其放大到60度左右,其防弹效果更理想,但是因为传动装置挡住了,则根本无法实现。
  另一方面,传动装置在战斗室中的存在,也为安装长身管大口径火炮带来了诸多不便(第一就是占据了空间)这让成员难以有效的操炮,影响战斗性能。
  还必须看到,哪怕是采用无炮塔设计,10到20吨级底盘承载力还是有限的,不可能采用太厚的装甲。而要保证战场生存率就必须降低被发现的概率。而动力传动后置避免了那根长长的传动轴,自然的能降低车体高度。
  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车体高度,德国人又一次走火入魔了,竟然采用了液气扭杆式混合悬挂系统。从三号坦克开始,德国坦克就采用扭杆悬挂,其中以三号突击炮最为成功,在负重轮总行程将近250毫米、动行程200毫米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直径为50毫米的扭杆来保证悬挂系统的柔性,这使得三号坦克具有良好的行驶性,而且生产工艺简单保养方便。
  不过e-10/e-25并没有沿用这套系统,这在于扭杆悬挂虽然好用,但是其需要占据一定的车体空间,而e-10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在战斗全重内最大限度的追求紧凑性、使外形变得低矮(这更像是老毛子的路数)。
  另外虽然三号坦克的扭杆系统柔性较好,但这也带来来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对于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来说,柔性真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这将导致每一次射击之后,车体就会晃动一阵子。在那个没有高低伺服机自动修正的情况下,将影响射速和精度。
  所以到了e-10/e-25,德国人就放弃了这一套系统,转而采用安装于车体外的独立液气式弹簧作为悬挂装置。所谓液气弹簧,就是由贮能器、动力缸和减震阀三部分组成。贮能器中含有一个高压惰性气体的弹性密闭气室,其余的容积则充满液体,减震阀和动力汽缸通过管道相连接。液体进出贮能器,改变气室占有的容积,气体压力随之变化,从而起到贮存和释放能量的作用,而液体是气体的密封和传力媒介(这很重要)。动力缸是一个液压执行机构,既能把外力所做的功变成贮能器内气体的压能,也能用贮能器内气体的压力对外做功。
  由于利用了气体的可压缩性和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同时起到弹簧和阻尼器的作用,这种液气式弹簧的悬挂性是非线性的,即越压到最后,吸收的能量就越大,呈非线性增加,其动行程比扭杆悬挂大,这使得坦克越野行驶平稳性和平均速度大幅提高。
  更重要的是,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所致,液气式弹簧可以自由调节负重轮轴线和底盘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使得车体高度和俯仰角度都能够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具有极高的战场适应性。
  你想想e-10/25系列本来就通过动力传动后置降低了高度,再用上液气悬挂进一步降低高度,埋伏起来打黑枪简直是太理想了。不过液气悬挂也有不可规避的技术问题,那就是其原件的密封性和加工精度要求相当的高,如果有质量问题,那真心是坑死人。实际上一直到后世的八九十年代,液气悬挂都不是主流,仅有少数人去吃这个螃蟹,绝大部分坦克装甲车辆还是用的扭杆悬挂。
  当时德国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e-10/25的设计中,仅有首尾两对负重轮采用液气悬挂,中间的几组负重轮依然采用扭杆悬挂。
  总体而言,e-10的设计简洁干练丝毫没有拖泥带水。更没有德国设计师那种过于雕琢的匠气。由于采用了动力传动后置的无炮塔固定战斗室结构,整个车体从前往后只分为战斗室和动力室两大部分。而且其具有良好的防弹外形,其60毫米厚的首上装甲板倾角达到了67度,相当于102毫米垂直装甲板!
  此外e-10/25由于使用了液气悬挂,其车体高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节,这不但提高了战斗灵活性(其火炮和车体是刚性连接的,在大范围内火炮射界调整可依靠车体转动和液气悬挂系统来实现),还获得了战场生存性的额外增益。
  不光是其本身的性能很理想,更重要的是不管是e-10还是e-25都有良好的改装潜力。就拿e-10来举例说,德军就准备用其发展一系列的炮兵侦察车和装甲战斗侦察车,比如说小豹装甲侦察车(vk1062)。当时小豹被分为轻重两个版本,其中轻型版全重18吨,而重型版全重26吨。不光是侦察车,e-10还有改成自行高炮的设想。
  当然,历史上e-10的结局并不好,因为进度的关系败给了pz.kpfw38(t)系列。但是在这个时空,因为红军的装甲部队更加强大,导致德军更早的关注于下一代装甲车辆,这让e-10/25的命运有了起死回生的改变。从1943年11月开始,e-10就开始小规模投产,生产了一批试用车,而随着1944年春醒行动的惨败,e-10这种性能不错还能拿来应急的设计就被提高到了很高的生产优先级。
  出乎意料的,希特勒对这种12吨的小车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要求施佩尔赶紧量产这种廉价的坦克杀手,因为前线已经被红军的装甲洪流逼得喘不过气来了。
  施佩尔自然也愿意生产e-10,但是生产e-10面临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此时战争资源已经极其紧张了,哪怕e-10廉价容易生产,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是?要生产e-10就必须停掉另一部分装甲车辆,停掉哪个项目呢?
  按照施佩尔的想法,赶紧的给虎王停了,这个怪胎太消耗资源了,而且面对t-54/55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优势。既然如此,何必花大钱养这个废物?
  问题是,希特勒并不同意,也许在春醒行动中,虎王在面对t-54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统治力,但是在面对t-34和t-35,尤其是早期型的t-34和t-35时,杀伤力可是很给力的。所以元首是不赞同停产虎王。
  希特勒反而认为四号坦克的表现越来越糟糕,越来越不合时宜,应该首先停产这个废物。好家伙,这差点没让施佩尔和古德里安抓狂,本来前线的坦克就不足,停产四号坦克之后用什么?如果是用e-25系列中发展出的中型坦克,他们到没有意见。但是e-25的坦克方案被元首给否了,原因是“缺乏统治力,跟四号坦克一样乏善可陈”。元首实在是对e-25坦克化兴趣不大,元首喜欢的是取代黑豹2的e-50/75方案。
  这就在元首和施佩尔之间造成了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施佩尔是不喜欢e-50以上的方案的,他觉得有e-10/25就足够用了。现在不去搞坦克化的e-25,还要停掉四号坦克,这不是作死吗?
  问题是元首可不管这么多,他只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一番争吵之后,依然是施佩尔让步,他同意停掉三号突击炮和四号突击炮的生产,转而大量生产e-10/25,至于中型坦克依然以e-50/75为主,换取元首同意让他去生产两种基于e-10/25的侦察坦克。
  其中e-10的侦察坦克真心没啥好说的,就是一种真正的侦查坦克,全重19吨,装备一门kwk39/150毫米加农炮,真心是干侦察工作的。而e-25的侦察坦克方案就很有意思了,完全可以说是一款德国版的t-35。其实就是施佩尔打着侦察坦克的幌子偷偷发展的一种战斗全重不超过40吨的中型坦克。
  跟苏版的t-35相比,施佩尔钟情的e-25方案很有特点,原本的e-25底盘基本设计被保留,动力传动后置、液气悬挂并保留了四号坦克上用得很成功的kwk40l48。
  这种新式中型坦克炮塔装甲为80毫米(35度倾角)换算成垂直装甲大概就是100毫米的水平。从绝对厚度上说,或者从跟黑豹、虎王的对比上说,这个厚度真心不算大。但是对德国人来说,这还是他们第一次使用如此大倾角的炮塔防盾。至于首上装甲,厚度也是相当可观达到了70毫米(60度倾角)等效约140毫米垂直装甲的水平,甚至其炮塔和车体侧面装甲都有60毫米的水平,实话实说,这已经比最新版的t-35强不少了。
  而且请注意,这种e-25中型坦克方案同e-10的方案零件高度通用,负重轮是完全能够互换。这极大的改善了战场维修能力。而且最最让施佩尔满意的是,这种“重型侦察坦克”发展得极其顺利,通过合理的取舍并采用成熟部件之后,其很快就走上了生产线,到了1944年6月份,第一批50辆预生产型就送到了部队。
  对此古德里安自然是喜出望外,很快“心领神会”的没有将这些坦克真的送往侦察部队,而是果断的将其装备给一线装甲部队。当然,这一切元首是不知道的,此时的他正满心欢喜的看着e-50的木制模型笑得合不拢嘴……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