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发动机之争(上)
仇恨是能让人冲昏头脑的,图哈切夫斯基也是如此,进入1933年后一连串的不如意和打击让这位过于年轻的红军元帅有些恼羞成怒了。
愤怒会让理智的人做出最错误的选择,而图哈切夫斯基就被愤怒的情绪左右了,做出了绝对错误的选择,他决定报复李晓峰。当时图哈切夫斯基的想法很简单:“你安德烈.彼得洛维奇不是要跟我过不去,要干扰我的正确决断,要给我捣乱吗?那好,我倒要看看谁怕谁,不就是捣乱吗?谁不会!”
图哈切夫斯基如果下定决心要跟李晓峰抬杠和捣乱,那破坏性不是一般的大。比如继续之前那个关于航空兵建设的话题,图哈切夫斯基出于维护陆军老大哥地位和实际需要的考虑,强烈地建议优先发展前线航空兵。
什么叫前线航空兵,说白了就是主要用于对战场进行近距支援任务和战场遮断任务的航空兵。具体到机种,那就是重点发展攻击机、轻型轰炸机。
如果红军空军的主体放在这些任务上,那么首先,这就决定了空军就是给陆军打下手的,其次,大大限制了空军对敌人纵深的打击,说白了就是将空军变成了小短腿。
看看美国陆航是怎么变成美国空军的,那正是之前的陆航在二战中进行了出色的战略打击任务,极大的摧毁了轴心国的战略能力。正是因为陆航表现出的强大战略杀伤力,才让空军获得了独立地位。
而现在,红军空军名义上是跟陆军老大哥平起平坐了,可实质上在当时没有任何人觉得空军和陆军的地位真是平等的,诸如图哈切夫斯基这种准备将空军变成飞行炮兵的人是相当多的。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克斯尼斯之类的杰出空军将领为了维护本军种正当的权益自然要竭力抗争了。
而且从后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发展一只进攻性的战略空军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图哈切夫斯基的搞法太狭隘了。
这才是李晓峰坚决反对图哈切夫斯基主张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说李晓峰是在坚持正确的原则,是对事不对人。而图哈切夫斯基在遭受挫折之后,没有思考自己遭受挫折的本质原因,而是很狭隘的迁怒某仙人,不得不说这让人很遗憾。
那图哈切夫斯基准备怎么报复李晓峰呢?很简单,那就是李晓峰支持的他就反对,李晓峰反对的他就要大力支持,也就是俗称的抬杠。
两人的交锋很快就开始了,而且正是围绕打造远程航空兵展开的。当时tb-3刚刚服役不久,作为一款首先应用全金属半硬壳式先进结构的轰炸机,刚刚出现时tb-3还是很耀眼的。
不过撇去那些耀眼的浮华之后,tb-3的骨子里其实还是浓浓的“土鳖风”,tb-3用了先进的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不假,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货依然是一架“木头”飞机,本质上说这依然是一架金木混合结构的飞机!
从结构和材料特点上说,tb-3确实很土,很苏联范。大量使用“木头”飞机真心是红军空军在二战中的最大特点,不过这种特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说红军喜欢这种“土鳖风”,而真心是战场上巨大的损耗让红军不得不土鳖。
实际上红军应用轻合金材料很早,从tb-3就能看出来,而且对于任何飞机来说,结构重量和推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推重比自然是越大机动性越好。尤其是对远程航空兵而言,尽量的减轻结构死重,将宝贵的重量分配给载弹量和载油量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还记得之前提到过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吗?苏联当时为什么要上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呢?原因非常简单,供给炼钢炼铝使用。而乌克兰的很快沦陷,也让苏联的铝合金工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航空铝材供应不上也是红军不得不使用金木混合结构的重要原因。
当然,说这些不是说图哈切夫斯基反对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他又不是真的脑残,而且铝合金和钢铁一直是托洛茨基重点关注的项目,小图就算是脑残也不可能反对托洛茨基不是?
那么小图准备在哪个方面做文章呢?要想让飞机飞得更快、更远、更高以及载弹量更大,除了减轻结构重量之外,最快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发动机的功率了。
而在二十几三十年代,在这个航空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动力这一块自然也是日新月异,在飞行器究竟该采用什么动力上,当时的主流航空界是有争论的。
当然,不是争论要不要用喷气式发动机,那时候喷气式发动机项目才刚刚起步,远远谈不上实用。争论的关键点是,飞行器究竟是用气冷式发动机还是液冷式发动机。具体点说就是究竟该用星型发动机还是v型发动机或者直列式发动机。
简单的说一下,所谓星型发动机以及v型发动机或者直列式发动机,其本质都是活塞式发动机,都是通过活塞在气缸里运动产生动力。所谓的星型、v型和直列指的都是气缸的布置方式。
星型发动机的气缸布置方式类似于五角星,每个“角”布置一个气缸。而v型发动机的气缸则是呈两排布置,气缸就如字母v一样有个夹角。至于直列式发动机就简单了,就只有一竖排气缸。
简而言之,这三种气缸布置方式都有缺点和优点。比如星型发动机因为气缸呈现“五角星”形态,所以正面投影比较大,自然的阻力也比较大,客观上说对于提高飞行速度是不利的。所以大家能看到使用星型发动机的战斗机“身条”近乎于“雪茄型”,显得短粗肥胖,而使用v型液冷发动机的战斗机身体更“苗条”,流线感更强。
这个缺点还是形态上的,更大的缺点是星型发动机基本上都只能用空气冷却。因为星型发动机要使用液冷是相当麻烦,因为气缸布局的关系,给星型发动机装液冷设备绝对是对发动机设计师一大考验!
而v型发动机的优点就正好跟星型发动机相反,因为气缸呈两排布置,正面投影相当的小,这使得v型或者直列发动机能沿飞机机身纵向布置,可以使飞机设计更简单更流线型,阻力自然小,更利于高速飞行。
而且v型发动机气缸呈两排布置,而且都是一字排开,布置液冷设备的时候就简单得多。简而言之,星型发动机更合适用空气冷却,而v型和直列发动机更适合用液冷。
那么究竟是液冷好还是空冷好呢?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反正当年的航空界支持液冷和空冷的都有一大帮人,双方是不断地打嘴炮。
在苏联航空界也是如此,不过基本上支持液冷的要稍微多一点。为什么呢?很简单,液冷发动机的功率潜力更大一些。
这么说吧,如果只需要一千马力以下的发动机,那么用空冷用星型发动机更实在。在这个功率密度下,一般不用什么冷却手段气缸也能承受,采用星型布局虽然迎风面积大一点儿,但是生产简单,省掉了死重的液冷设备,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功重比。
并且液冷发动机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液冷设备因为故障或者在战斗中被击毁,那么发动机很快就会因为过热而罢工,到时候飞机真心是立刻变板砖。
而空冷发动机就不担心这个,从二战实战结果也能看出,空冷发动机确实耐操一些,很皮实。比如法国的一架使用土地神—罗纳14n空冷发动机的mb.152战斗机就有一次被干了360个窟窿还飞了回来。换做液冷发动机,估计是非歇菜不可。
比如苏联早期就引进了美国莱特飓风sgr 1820-f-3和英国布里斯托尔木星v1发动机,苏联的国产代号分别为m-25和m-22,这两款就是星型发动机。根据苏联飞行员和空勤人员的反应,两款发动机的评价都不错,尤其是防莱特飓风的m-25,评价颇高(要知道苏联版的m-25因为工艺不达标比美国原版还要差一些)。
而现在按照发展远程航空兵的规划,将要发展一款新式四发重型轰炸机和一款双发中型轰炸机,这两款轰炸机将装备同一种引擎。而根据中央流体力学的研究,认为不管是双发中型轰炸机还是四发重型轰炸机,要保证足够的速度、航程以及载弹量就必然需要一款大功率的发动机。甚至言明这款发动机功率至少要达到一千马力级别,并保证未来还有充足的升级潜力。
那么苏联当时的工业条件能研制出这么大功率的发动机吗?答案是不能!
这么说吧,前面提到的那个山寨版的m-25,功率就只有750马力,至于m-22更是只有可怜的480马力,尤其是那个m-25是1933年苏联能拿得出最好的发动机!就这个最好的m-25离要求都有250马力的差距,而且这个m-25要大量用于i-16,根本没有富余的产能留给轰炸机。
于是乎,新式轰炸机的设计工作一开始就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刊用的动力,怎么办?
感谢1929年的经济危机,感谢咄咄逼人的希特勒上台,这让苏联引进外国技术受的阻碍要小得多。比如美国、法国和英国都愿意提供新式发动机的全套技术给苏联。而这时候轮到苏联人头疼了,有时候选择太多了也是问题。在这些国家提供的发动机中该选谁呢?
反正一番挑选和衡量之后,苏联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立足于已经引进的美国和英国技术,在本国研发一款大功率发动机,虽然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首先不管是双发还是四发轰炸机的需求都不那么急切,没必要花那些外汇浪费钱。
而另一种意见是,国内的技术还是太单薄了,立足于现有技术,弄出一款刊用的大功率发动机天知道要多久,万一研发不顺利,那不是白白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吗?
持有这种意见的是李晓峰以及老牌飞机设计师波利卡波夫。这两人一致认为必须两条腿走路,国内搞自研可以,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宝都压在这上面。而且李晓峰根据二战中后期的经验,认为空冷发动机在追求更高的高度和速度时,是力不从心的。他认为有必要引进一款先进的水冷发动机做技术储备。
具体的来说,李晓峰根据波利卡波夫的建议,看上了法国的伊斯帕诺.苏莎12y液冷发动机,因为波利卡波夫真心是相当欣赏这一款水冷发动机。而对于老波的建议,李晓峰还是相当重视的。
不过这个提议在军 委一经提出来,就遭到了图哈切夫斯基的坚决反对:“引进法国的12ybrs发动机有什么意义?这款发动机的功率才760马力,跟m-25比起来毫无优势,既然一点儿优势都没有,为什么要引进这么一款无用的发动机?这就是浪费宝贵的外汇!”
图哈切夫斯基说得对吗,仅仅从功率的角度说,12ybrs发动机确实显得很鸡肋,760马力的发动机竟然“重达”470千克。不管是功率还是重量都显得过大了。客观上说,确实对红军没啥现实意义。
但问题是,李晓峰和波利卡波夫看中的并不是12ybrs发动机的现实意义,而是技术意义。水冷发动机在高空高速领域天然的就比空冷发动机有优势,而且12ybrs发动机的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引进12ybrs发动机不过是敲门砖而已!
实际上李晓峰真正想要的是12ycrs发动机,这一款是12ybrs发动机的改进型,功率增大到了960马力,可是小气、精明的法国人不愿意直接出售12ycrs发动机,而是要求打包出售,得苏联先买一部分12ybrs发动机成品之后再才能出售12ycrs发动机和土地神—罗纳14的技术。
实际上法国人做军火生意一直是这么小家子气,三十年代,苏联原本是准备从法国引进全套驱逐舰以及相关的火炮、火控设备的。可是法国佬死咬着开了一个高价,最后逼得红海军不得不跟出价较低的意大利合作。
到了21世界,法国人满世界卖勒克莱尔坦克时,原本狗大户沙特已经看上了,谈判中沙特要求用之前从法国购买的部分amx30坦克抵一部分货款,骄傲的法国人选择了断然拒绝,结果导致了一笔几百辆坦克的大单泡汤。
总而言之,法国人做生意真心是因小失大,弄得李晓峰也挺无语的,买12ybrs发动机真心是蛋疼,但是不买又不能获得12ycrs发动机的技术。纠结了一番之后,李晓峰选择了咬牙认了,买就买吧,反正12ybrs发动机总比此时当前米库林v型发动机(am-34)强,那货现在最大功率勉强达到了750马力,但是重量却达到了惊人的765千克(含冷却设备),真心是严重超重,而且由于液冷散热系统设计不合理以及存在技术瓶颈,导致可靠性是令人发指。用12ycrs发动机暂时顶一顶总可以吧?也算是给米库林改进am-34为am-35争取时间了。
不过图哈切夫斯基不不认账,死咬着不松口:“米库林发动机只是遇到了一点点技术问题,我相信米库林设计局很快就能解决这儿问题,在液冷发动机领域,我们完全不需要引进法国技术,应该立足于本国!”
这让李晓峰很无语,如果米库林能解决在短时间内解决am-34的超重和可靠性问题,他至于要引进12ycrs发动机吗?并且引进12ycrs发动机的技术,不是也能用于am-34的技术改进么?相信以米库林的功力,见到了新的外国技术之后必然能有所启发,能早日将蛋疼的am-34变成刊用好用的后来那一系列am家族。
并且法国人不光是出售12ycrs发动机技术,只要引进了12ybrs发动机和12ycrs发动机,后面还可以出售土地神—罗纳14发动机技术。要知道历史上不管是12ycrs发动机还是土地神—罗纳14发动机在卫国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用于拉格3、雅克—1、3、7、9系列的m-105发动机就是在12ycrs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在土地神—罗纳14k的苏联发展型号m—71、87、88、90也是应用广泛。
可以说这两款发动机几乎囊括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大半的发动机,从长远上说,一次性就能解决大部分发动机的问题,买一部分12ybrs发动机完全是值得的。
可是图哈切夫斯基却说:“不行!就是不行!这是重复建设,这是浪费资源,有了米库林的am-34,完全不需要12ybrs发动机!我坚决反对,而且反对到底!”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那真心是大条了,李晓峰也不能单方面推动引进12ycrs和土地神—罗纳14,原因很简单,不光是图哈切夫斯基反对,强烈地反对的人里还包括了斯 大林的小伙伴奥尔忠尼启则,此时担任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的他也是强烈地反对引进法国发动机,甚至他不光是反对引进法国发动机,还强烈地反对将新式轰炸机的设计任务交给图波列夫!
这一下,李晓峰就很为难了,托派和斯 大林那边都强烈地反对,事情很难办,引进法国发动机技术的事是不是暂时先放一放呢?
愤怒会让理智的人做出最错误的选择,而图哈切夫斯基就被愤怒的情绪左右了,做出了绝对错误的选择,他决定报复李晓峰。当时图哈切夫斯基的想法很简单:“你安德烈.彼得洛维奇不是要跟我过不去,要干扰我的正确决断,要给我捣乱吗?那好,我倒要看看谁怕谁,不就是捣乱吗?谁不会!”
图哈切夫斯基如果下定决心要跟李晓峰抬杠和捣乱,那破坏性不是一般的大。比如继续之前那个关于航空兵建设的话题,图哈切夫斯基出于维护陆军老大哥地位和实际需要的考虑,强烈地建议优先发展前线航空兵。
什么叫前线航空兵,说白了就是主要用于对战场进行近距支援任务和战场遮断任务的航空兵。具体到机种,那就是重点发展攻击机、轻型轰炸机。
如果红军空军的主体放在这些任务上,那么首先,这就决定了空军就是给陆军打下手的,其次,大大限制了空军对敌人纵深的打击,说白了就是将空军变成了小短腿。
看看美国陆航是怎么变成美国空军的,那正是之前的陆航在二战中进行了出色的战略打击任务,极大的摧毁了轴心国的战略能力。正是因为陆航表现出的强大战略杀伤力,才让空军获得了独立地位。
而现在,红军空军名义上是跟陆军老大哥平起平坐了,可实质上在当时没有任何人觉得空军和陆军的地位真是平等的,诸如图哈切夫斯基这种准备将空军变成飞行炮兵的人是相当多的。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克斯尼斯之类的杰出空军将领为了维护本军种正当的权益自然要竭力抗争了。
而且从后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发展一只进攻性的战略空军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图哈切夫斯基的搞法太狭隘了。
这才是李晓峰坚决反对图哈切夫斯基主张的根本原因,从根本上说李晓峰是在坚持正确的原则,是对事不对人。而图哈切夫斯基在遭受挫折之后,没有思考自己遭受挫折的本质原因,而是很狭隘的迁怒某仙人,不得不说这让人很遗憾。
那图哈切夫斯基准备怎么报复李晓峰呢?很简单,那就是李晓峰支持的他就反对,李晓峰反对的他就要大力支持,也就是俗称的抬杠。
两人的交锋很快就开始了,而且正是围绕打造远程航空兵展开的。当时tb-3刚刚服役不久,作为一款首先应用全金属半硬壳式先进结构的轰炸机,刚刚出现时tb-3还是很耀眼的。
不过撇去那些耀眼的浮华之后,tb-3的骨子里其实还是浓浓的“土鳖风”,tb-3用了先进的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不假,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这货依然是一架“木头”飞机,本质上说这依然是一架金木混合结构的飞机!
从结构和材料特点上说,tb-3确实很土,很苏联范。大量使用“木头”飞机真心是红军空军在二战中的最大特点,不过这种特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说红军喜欢这种“土鳖风”,而真心是战场上巨大的损耗让红军不得不土鳖。
实际上红军应用轻合金材料很早,从tb-3就能看出来,而且对于任何飞机来说,结构重量和推力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推重比自然是越大机动性越好。尤其是对远程航空兵而言,尽量的减轻结构死重,将宝贵的重量分配给载弹量和载油量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还记得之前提到过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吗?苏联当时为什么要上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呢?原因非常简单,供给炼钢炼铝使用。而乌克兰的很快沦陷,也让苏联的铝合金工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航空铝材供应不上也是红军不得不使用金木混合结构的重要原因。
当然,说这些不是说图哈切夫斯基反对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他又不是真的脑残,而且铝合金和钢铁一直是托洛茨基重点关注的项目,小图就算是脑残也不可能反对托洛茨基不是?
那么小图准备在哪个方面做文章呢?要想让飞机飞得更快、更远、更高以及载弹量更大,除了减轻结构重量之外,最快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提高发动机的功率了。
而在二十几三十年代,在这个航空工业大发展的时期,动力这一块自然也是日新月异,在飞行器究竟该采用什么动力上,当时的主流航空界是有争论的。
当然,不是争论要不要用喷气式发动机,那时候喷气式发动机项目才刚刚起步,远远谈不上实用。争论的关键点是,飞行器究竟是用气冷式发动机还是液冷式发动机。具体点说就是究竟该用星型发动机还是v型发动机或者直列式发动机。
简单的说一下,所谓星型发动机以及v型发动机或者直列式发动机,其本质都是活塞式发动机,都是通过活塞在气缸里运动产生动力。所谓的星型、v型和直列指的都是气缸的布置方式。
星型发动机的气缸布置方式类似于五角星,每个“角”布置一个气缸。而v型发动机的气缸则是呈两排布置,气缸就如字母v一样有个夹角。至于直列式发动机就简单了,就只有一竖排气缸。
简而言之,这三种气缸布置方式都有缺点和优点。比如星型发动机因为气缸呈现“五角星”形态,所以正面投影比较大,自然的阻力也比较大,客观上说对于提高飞行速度是不利的。所以大家能看到使用星型发动机的战斗机“身条”近乎于“雪茄型”,显得短粗肥胖,而使用v型液冷发动机的战斗机身体更“苗条”,流线感更强。
这个缺点还是形态上的,更大的缺点是星型发动机基本上都只能用空气冷却。因为星型发动机要使用液冷是相当麻烦,因为气缸布局的关系,给星型发动机装液冷设备绝对是对发动机设计师一大考验!
而v型发动机的优点就正好跟星型发动机相反,因为气缸呈两排布置,正面投影相当的小,这使得v型或者直列发动机能沿飞机机身纵向布置,可以使飞机设计更简单更流线型,阻力自然小,更利于高速飞行。
而且v型发动机气缸呈两排布置,而且都是一字排开,布置液冷设备的时候就简单得多。简而言之,星型发动机更合适用空气冷却,而v型和直列发动机更适合用液冷。
那么究竟是液冷好还是空冷好呢?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反正当年的航空界支持液冷和空冷的都有一大帮人,双方是不断地打嘴炮。
在苏联航空界也是如此,不过基本上支持液冷的要稍微多一点。为什么呢?很简单,液冷发动机的功率潜力更大一些。
这么说吧,如果只需要一千马力以下的发动机,那么用空冷用星型发动机更实在。在这个功率密度下,一般不用什么冷却手段气缸也能承受,采用星型布局虽然迎风面积大一点儿,但是生产简单,省掉了死重的液冷设备,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功重比。
并且液冷发动机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一旦液冷设备因为故障或者在战斗中被击毁,那么发动机很快就会因为过热而罢工,到时候飞机真心是立刻变板砖。
而空冷发动机就不担心这个,从二战实战结果也能看出,空冷发动机确实耐操一些,很皮实。比如法国的一架使用土地神—罗纳14n空冷发动机的mb.152战斗机就有一次被干了360个窟窿还飞了回来。换做液冷发动机,估计是非歇菜不可。
比如苏联早期就引进了美国莱特飓风sgr 1820-f-3和英国布里斯托尔木星v1发动机,苏联的国产代号分别为m-25和m-22,这两款就是星型发动机。根据苏联飞行员和空勤人员的反应,两款发动机的评价都不错,尤其是防莱特飓风的m-25,评价颇高(要知道苏联版的m-25因为工艺不达标比美国原版还要差一些)。
而现在按照发展远程航空兵的规划,将要发展一款新式四发重型轰炸机和一款双发中型轰炸机,这两款轰炸机将装备同一种引擎。而根据中央流体力学的研究,认为不管是双发中型轰炸机还是四发重型轰炸机,要保证足够的速度、航程以及载弹量就必然需要一款大功率的发动机。甚至言明这款发动机功率至少要达到一千马力级别,并保证未来还有充足的升级潜力。
那么苏联当时的工业条件能研制出这么大功率的发动机吗?答案是不能!
这么说吧,前面提到的那个山寨版的m-25,功率就只有750马力,至于m-22更是只有可怜的480马力,尤其是那个m-25是1933年苏联能拿得出最好的发动机!就这个最好的m-25离要求都有250马力的差距,而且这个m-25要大量用于i-16,根本没有富余的产能留给轰炸机。
于是乎,新式轰炸机的设计工作一开始就进入了死胡同,没有刊用的动力,怎么办?
感谢1929年的经济危机,感谢咄咄逼人的希特勒上台,这让苏联引进外国技术受的阻碍要小得多。比如美国、法国和英国都愿意提供新式发动机的全套技术给苏联。而这时候轮到苏联人头疼了,有时候选择太多了也是问题。在这些国家提供的发动机中该选谁呢?
反正一番挑选和衡量之后,苏联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立足于已经引进的美国和英国技术,在本国研发一款大功率发动机,虽然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是首先不管是双发还是四发轰炸机的需求都不那么急切,没必要花那些外汇浪费钱。
而另一种意见是,国内的技术还是太单薄了,立足于现有技术,弄出一款刊用的大功率发动机天知道要多久,万一研发不顺利,那不是白白耽误了宝贵的时间吗?
持有这种意见的是李晓峰以及老牌飞机设计师波利卡波夫。这两人一致认为必须两条腿走路,国内搞自研可以,但是不能把所有的宝都压在这上面。而且李晓峰根据二战中后期的经验,认为空冷发动机在追求更高的高度和速度时,是力不从心的。他认为有必要引进一款先进的水冷发动机做技术储备。
具体的来说,李晓峰根据波利卡波夫的建议,看上了法国的伊斯帕诺.苏莎12y液冷发动机,因为波利卡波夫真心是相当欣赏这一款水冷发动机。而对于老波的建议,李晓峰还是相当重视的。
不过这个提议在军 委一经提出来,就遭到了图哈切夫斯基的坚决反对:“引进法国的12ybrs发动机有什么意义?这款发动机的功率才760马力,跟m-25比起来毫无优势,既然一点儿优势都没有,为什么要引进这么一款无用的发动机?这就是浪费宝贵的外汇!”
图哈切夫斯基说得对吗,仅仅从功率的角度说,12ybrs发动机确实显得很鸡肋,760马力的发动机竟然“重达”470千克。不管是功率还是重量都显得过大了。客观上说,确实对红军没啥现实意义。
但问题是,李晓峰和波利卡波夫看中的并不是12ybrs发动机的现实意义,而是技术意义。水冷发动机在高空高速领域天然的就比空冷发动机有优势,而且12ybrs发动机的发展潜力还是比较大的,引进12ybrs发动机不过是敲门砖而已!
实际上李晓峰真正想要的是12ycrs发动机,这一款是12ybrs发动机的改进型,功率增大到了960马力,可是小气、精明的法国人不愿意直接出售12ycrs发动机,而是要求打包出售,得苏联先买一部分12ybrs发动机成品之后再才能出售12ycrs发动机和土地神—罗纳14的技术。
实际上法国人做军火生意一直是这么小家子气,三十年代,苏联原本是准备从法国引进全套驱逐舰以及相关的火炮、火控设备的。可是法国佬死咬着开了一个高价,最后逼得红海军不得不跟出价较低的意大利合作。
到了21世界,法国人满世界卖勒克莱尔坦克时,原本狗大户沙特已经看上了,谈判中沙特要求用之前从法国购买的部分amx30坦克抵一部分货款,骄傲的法国人选择了断然拒绝,结果导致了一笔几百辆坦克的大单泡汤。
总而言之,法国人做生意真心是因小失大,弄得李晓峰也挺无语的,买12ybrs发动机真心是蛋疼,但是不买又不能获得12ycrs发动机的技术。纠结了一番之后,李晓峰选择了咬牙认了,买就买吧,反正12ybrs发动机总比此时当前米库林v型发动机(am-34)强,那货现在最大功率勉强达到了750马力,但是重量却达到了惊人的765千克(含冷却设备),真心是严重超重,而且由于液冷散热系统设计不合理以及存在技术瓶颈,导致可靠性是令人发指。用12ycrs发动机暂时顶一顶总可以吧?也算是给米库林改进am-34为am-35争取时间了。
不过图哈切夫斯基不不认账,死咬着不松口:“米库林发动机只是遇到了一点点技术问题,我相信米库林设计局很快就能解决这儿问题,在液冷发动机领域,我们完全不需要引进法国技术,应该立足于本国!”
这让李晓峰很无语,如果米库林能解决在短时间内解决am-34的超重和可靠性问题,他至于要引进12ycrs发动机吗?并且引进12ycrs发动机的技术,不是也能用于am-34的技术改进么?相信以米库林的功力,见到了新的外国技术之后必然能有所启发,能早日将蛋疼的am-34变成刊用好用的后来那一系列am家族。
并且法国人不光是出售12ycrs发动机技术,只要引进了12ybrs发动机和12ycrs发动机,后面还可以出售土地神—罗纳14发动机技术。要知道历史上不管是12ycrs发动机还是土地神—罗纳14发动机在卫国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用于拉格3、雅克—1、3、7、9系列的m-105发动机就是在12ycrs的技术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而在土地神—罗纳14k的苏联发展型号m—71、87、88、90也是应用广泛。
可以说这两款发动机几乎囊括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大半的发动机,从长远上说,一次性就能解决大部分发动机的问题,买一部分12ybrs发动机完全是值得的。
可是图哈切夫斯基却说:“不行!就是不行!这是重复建设,这是浪费资源,有了米库林的am-34,完全不需要12ybrs发动机!我坚决反对,而且反对到底!”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那真心是大条了,李晓峰也不能单方面推动引进12ycrs和土地神—罗纳14,原因很简单,不光是图哈切夫斯基反对,强烈地反对的人里还包括了斯 大林的小伙伴奥尔忠尼启则,此时担任苏联航空工业人民委员的他也是强烈地反对引进法国发动机,甚至他不光是反对引进法国发动机,还强烈地反对将新式轰炸机的设计任务交给图波列夫!
这一下,李晓峰就很为难了,托派和斯 大林那边都强烈地反对,事情很难办,引进法国发动机技术的事是不是暂时先放一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