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让大喵乖乖睡觉[穿越]_分卷阅读_253
承皇帝刘炘在亲王时期就纳了徐氏女,虽然继位之后没有马上立其为后,但他对徐太后的态度一直未变,始终保持谦卑,对太后非常尊敬。
在徐家倒台之前,他们可是非常风光的,而徐家支柱和核心的,不是庆国公徐彭理,而是身居宫中却能掌控各处的徐太后。
承皇帝喜欢了谁、宠幸了谁、亲近了谁,都逃不过徐太后的眼线。
于是年轻貌美的沅嫔、出身蒋府的琬嫔多年都未能出头,连封妃也是一个死后追封,一个在失去孩子被帝王补偿才升的妃位。
而在她的支持下,徐家所出的徐贵妃,生了帝王独子之后几乎得到“独宠”。
徐太后最明显的一次失察,恐怕是让承皇帝的沅嫔生下了二皇子和三皇子那次。
非徐贵妃所出的皇子,若是一旦长大成人,对于徐家来说会是巨大威胁。
徐太后经历多朝,颇有谋略,得知两个皇子的存在之后,她当机立断,找来道士给两个皇子判言“祸主双星”的命格,并将他们除之。
若不是煜亲王将他们带走、藏在自己的王府里,承皇帝就真的只剩下刘荃一个儿子了。
当然,这件宫廷秘事只有极少数的人知晓,大部分参与其中的人被刘炘、徐太后或徐家灭口,所以天下人并不知道徐太后曾经做了这等颠倒黑白、诛杀皇子的惊天之事。
但徐太后的威仪,却从不因此减少几分。哪怕是后来徐贵妃被废,徐太后和徐家也安然无恙。
至于承皇帝几次坚持己见,因最后都不了了之,并没有引起徐太后足够的重视。
所以,不可一世的徐太后和权倾朝野的徐家想不到,他们眼中懦弱可欺的帝王在亮了几次爪子却仍旧奈何不了他们,只是承皇帝暂时蛰伏而表现出来的假象。
等到穷图匕见的时候,他们的脑袋其实只是挂在脖子上面的摆设,随时都要身首异处了。
徐家确有谋反之心,被承皇帝利用,与烠郡王相争,两败俱伤后又被帝王一网打尽,一点都不冤枉。
从那时候开始,徐太后不断走向辉煌尊荣的一生,似乎就开始进入悲惨的时期了。
可无论怎么看,敬皇帝身边有品级的妃嫔多不长寿,连让帝王“一生一世一双人”的高淑妃也早早香消玉殒。
倒是徐氏活着,硬是熬过了公爹、夫君、两个庶子在内的四位帝王宾天,自己多年媳妇熬成婆,熬成了太皇太后,成为历史上极少见的,能经历五朝的女人。
在外人眼里,哪怕徐家行谋反之事,只要证明太后没有参与这些事情,承皇帝就尊重嫡母,不予追究。
甚至还在徐太后病重、长时间昏迷不醒的时候,也经常主动去探视,关心太后的起居和病情。
承皇帝宾天后,刘荃继位,与他有血缘之亲的太皇太后却没能继续享这个孙子的福。
在外人看来,太皇太后虽是病逝,但也算寿终正寝,但其实,是刘炘早有安排,让她在该死的时候,悄无声息地死去、
承皇帝为儿子考虑了这么多,怎么可能让太皇太后活下去,将来说不定有机会垂帘听政,影响刘荃的朝政呢。
更何况他仁孝的太子已经跟天下人说,要为先帝守孝三年,若是太皇太后撑到三年以后没了,作为孙子的新帝不能厚此薄彼,还得为皇祖母守孝一年,那岂不是耽误他传宗接代的大事了。
所以太皇太后没能活到三年以后……事实上,她甚至没能多活过三天。
而陪在太皇太后身边看她断气的,就是她一直看不上眼的徐家庶女,也就是徐贵妃被废之后徐家送入宫中的徐雪茹。
――――――――――――――――――――――――――――――――――――――――
由于承皇帝敬嫡母,太皇太后的吃穿用度比肩帝王,甚至有时候比刘炘还要好,她的葬仪也不例外。
新帝接连失去父亲和祖母,一面悲痛,一面强打起精神,在几位顾命大臣的协助下,亲自操持先帝和太皇太后的葬仪。
由于承皇帝的妃嫔年纪都未过而立,有的宫人甚至与陛下同龄,为了避嫌,原本她们被安排在太皇太后的慈安宫里居住,不能随意在宫中走动。
眼下太皇太后仙逝,刘荃的这些庶母自然也就不能继续待在皇宫里面,只是因为帝王仁慈,她们不用给新帝殉葬,而是到皇家寺庙落发出家,为先帝祈福。
但她们中,有一人是例外的,那就是刘荃的小姨,茹嫔。
茹嫔作为服侍过先帝,又在太皇太后身边尽心尽力伺候、直到她逝世的宫妃,因先帝遗旨被新帝尊为太妃,形如太后,得以留在宫中。
其实,生母被贬寒池后,徐家送来了徐雪茹这个庶姨,当时还是太子的刘荃当然不会高兴。
且不说有个徐氏女代替他母亲陪在父皇身边,说不准对方还能生出皇子来,取代他,那时候的太子怎么可能会真心接纳这个入侵之女。
好在先帝那时候对刘荃的态度一如既往,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刘荃,甚至后来徐家另寻他人,父皇对他依旧如故,这让刘荃放下心来。
再加上茹嫔一直老实,看上去温柔听话,刘荃也就勉强接受了这个名为小姨、实则跟贴身宫女无差的徐氏女。
先帝临终前嘱咐过刘荃,若将来太皇太后不在,宫里一个长辈都没有,对于他这个新帝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将来后宫但凡有个什么事情,都要劳烦帝王亲自去办,未免有些荒唐可笑,而且无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得要帝王承担责任后果,风险太大。
如果这时候宫里有个太妃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太妃作为宫里唯一的女性长辈,自然要为他操持后宫的事务,有些事情能够提前帮他解决,防范于未然,而有些受人责备的过错也能帮他背,替他处理善后。
更重要的是,太妃不是太后,名份上总是有差的,再加上徐家已经没了,她一个人总是势单力薄的,
因此徐太妃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徐太后,她的存在不至于成为少帝的威胁。相反,为了维系自己的尊荣,徐太妃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皇帝一人,自然要为他着想,为他做事。
如此一来,帝王将来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安稳的后宫,而徐太妃则得到一个尊贵安详的晚年……
他们各得其所,互利双赢,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局面。
先帝对自己这个唯一子嗣的爱,刘荃是完全不怀疑的。
他为刘荃所做的所有安排,皆乃深谋远虑,年轻的皇帝对已经离世的父皇可谓言听计从。
虽然他并不知道太皇太后的“寿终正寝”也是他那位运筹帷幄的父皇刻意安排下的结果,但还是按照遗旨,奉徐氏女为太妃。
就这样,帝王不仅在太极殿南庑搭设的青庐之中独身而居,为先帝守孝,还一起为皇祖母徐氏守了孝。
――――――――――――――――――――――――――――――――――――――――
就在新帝刘荃于京中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品性之时,冀州百姓也在为大行皇帝守孝。
不过,他们就不像先帝亲子那般扎扎实实收满二十七月了,而是真正以日代月,守孝二十七天就好。
在徐家倒台之前,他们可是非常风光的,而徐家支柱和核心的,不是庆国公徐彭理,而是身居宫中却能掌控各处的徐太后。
承皇帝喜欢了谁、宠幸了谁、亲近了谁,都逃不过徐太后的眼线。
于是年轻貌美的沅嫔、出身蒋府的琬嫔多年都未能出头,连封妃也是一个死后追封,一个在失去孩子被帝王补偿才升的妃位。
而在她的支持下,徐家所出的徐贵妃,生了帝王独子之后几乎得到“独宠”。
徐太后最明显的一次失察,恐怕是让承皇帝的沅嫔生下了二皇子和三皇子那次。
非徐贵妃所出的皇子,若是一旦长大成人,对于徐家来说会是巨大威胁。
徐太后经历多朝,颇有谋略,得知两个皇子的存在之后,她当机立断,找来道士给两个皇子判言“祸主双星”的命格,并将他们除之。
若不是煜亲王将他们带走、藏在自己的王府里,承皇帝就真的只剩下刘荃一个儿子了。
当然,这件宫廷秘事只有极少数的人知晓,大部分参与其中的人被刘炘、徐太后或徐家灭口,所以天下人并不知道徐太后曾经做了这等颠倒黑白、诛杀皇子的惊天之事。
但徐太后的威仪,却从不因此减少几分。哪怕是后来徐贵妃被废,徐太后和徐家也安然无恙。
至于承皇帝几次坚持己见,因最后都不了了之,并没有引起徐太后足够的重视。
所以,不可一世的徐太后和权倾朝野的徐家想不到,他们眼中懦弱可欺的帝王在亮了几次爪子却仍旧奈何不了他们,只是承皇帝暂时蛰伏而表现出来的假象。
等到穷图匕见的时候,他们的脑袋其实只是挂在脖子上面的摆设,随时都要身首异处了。
徐家确有谋反之心,被承皇帝利用,与烠郡王相争,两败俱伤后又被帝王一网打尽,一点都不冤枉。
从那时候开始,徐太后不断走向辉煌尊荣的一生,似乎就开始进入悲惨的时期了。
可无论怎么看,敬皇帝身边有品级的妃嫔多不长寿,连让帝王“一生一世一双人”的高淑妃也早早香消玉殒。
倒是徐氏活着,硬是熬过了公爹、夫君、两个庶子在内的四位帝王宾天,自己多年媳妇熬成婆,熬成了太皇太后,成为历史上极少见的,能经历五朝的女人。
在外人眼里,哪怕徐家行谋反之事,只要证明太后没有参与这些事情,承皇帝就尊重嫡母,不予追究。
甚至还在徐太后病重、长时间昏迷不醒的时候,也经常主动去探视,关心太后的起居和病情。
承皇帝宾天后,刘荃继位,与他有血缘之亲的太皇太后却没能继续享这个孙子的福。
在外人看来,太皇太后虽是病逝,但也算寿终正寝,但其实,是刘炘早有安排,让她在该死的时候,悄无声息地死去、
承皇帝为儿子考虑了这么多,怎么可能让太皇太后活下去,将来说不定有机会垂帘听政,影响刘荃的朝政呢。
更何况他仁孝的太子已经跟天下人说,要为先帝守孝三年,若是太皇太后撑到三年以后没了,作为孙子的新帝不能厚此薄彼,还得为皇祖母守孝一年,那岂不是耽误他传宗接代的大事了。
所以太皇太后没能活到三年以后……事实上,她甚至没能多活过三天。
而陪在太皇太后身边看她断气的,就是她一直看不上眼的徐家庶女,也就是徐贵妃被废之后徐家送入宫中的徐雪茹。
――――――――――――――――――――――――――――――――――――――――
由于承皇帝敬嫡母,太皇太后的吃穿用度比肩帝王,甚至有时候比刘炘还要好,她的葬仪也不例外。
新帝接连失去父亲和祖母,一面悲痛,一面强打起精神,在几位顾命大臣的协助下,亲自操持先帝和太皇太后的葬仪。
由于承皇帝的妃嫔年纪都未过而立,有的宫人甚至与陛下同龄,为了避嫌,原本她们被安排在太皇太后的慈安宫里居住,不能随意在宫中走动。
眼下太皇太后仙逝,刘荃的这些庶母自然也就不能继续待在皇宫里面,只是因为帝王仁慈,她们不用给新帝殉葬,而是到皇家寺庙落发出家,为先帝祈福。
但她们中,有一人是例外的,那就是刘荃的小姨,茹嫔。
茹嫔作为服侍过先帝,又在太皇太后身边尽心尽力伺候、直到她逝世的宫妃,因先帝遗旨被新帝尊为太妃,形如太后,得以留在宫中。
其实,生母被贬寒池后,徐家送来了徐雪茹这个庶姨,当时还是太子的刘荃当然不会高兴。
且不说有个徐氏女代替他母亲陪在父皇身边,说不准对方还能生出皇子来,取代他,那时候的太子怎么可能会真心接纳这个入侵之女。
好在先帝那时候对刘荃的态度一如既往,并没有因此而忽视刘荃,甚至后来徐家另寻他人,父皇对他依旧如故,这让刘荃放下心来。
再加上茹嫔一直老实,看上去温柔听话,刘荃也就勉强接受了这个名为小姨、实则跟贴身宫女无差的徐氏女。
先帝临终前嘱咐过刘荃,若将来太皇太后不在,宫里一个长辈都没有,对于他这个新帝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将来后宫但凡有个什么事情,都要劳烦帝王亲自去办,未免有些荒唐可笑,而且无论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得要帝王承担责任后果,风险太大。
如果这时候宫里有个太妃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太妃作为宫里唯一的女性长辈,自然要为他操持后宫的事务,有些事情能够提前帮他解决,防范于未然,而有些受人责备的过错也能帮他背,替他处理善后。
更重要的是,太妃不是太后,名份上总是有差的,再加上徐家已经没了,她一个人总是势单力薄的,
因此徐太妃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徐太后,她的存在不至于成为少帝的威胁。相反,为了维系自己的尊荣,徐太妃唯一能够依靠的只有皇帝一人,自然要为他着想,为他做事。
如此一来,帝王将来就能得到一个比较安稳的后宫,而徐太妃则得到一个尊贵安详的晚年……
他们各得其所,互利双赢,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局面。
先帝对自己这个唯一子嗣的爱,刘荃是完全不怀疑的。
他为刘荃所做的所有安排,皆乃深谋远虑,年轻的皇帝对已经离世的父皇可谓言听计从。
虽然他并不知道太皇太后的“寿终正寝”也是他那位运筹帷幄的父皇刻意安排下的结果,但还是按照遗旨,奉徐氏女为太妃。
就这样,帝王不仅在太极殿南庑搭设的青庐之中独身而居,为先帝守孝,还一起为皇祖母徐氏守了孝。
――――――――――――――――――――――――――――――――――――――――
就在新帝刘荃于京中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品性之时,冀州百姓也在为大行皇帝守孝。
不过,他们就不像先帝亲子那般扎扎实实收满二十七月了,而是真正以日代月,守孝二十七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