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人煲粥_分卷阅读_81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们那里初几通的电,水泥电杆是要抵事些。再等等吧,电改总会改到的,应该用不了好久了。”
  “老火得很哪!也只有等着啦!村里还有几家点的煤油灯、菜油灯呢!没有钱去开户也是没有办法,开来了户头还要钱交电费。但那油灯哪赶得上电灯亮堂,能拿出钱嘞都不愿受那个罪,黑灯瞎火嘞,娃娃做个作业都怕把眼睛搞瞎了!”
  “慢慢会越来越好嘞!”
  “多亏像你们这样读书出去了,有出息了,也不忘根的人啊,还记得我们!”
  “光靠哪一个都办不成事,大家齐心协力嘞,慢慢就会好了!”
  说着说着,感觉氛围变得有些沉重。谢秀平准备说点什么转化一下气氛,就到村口了。
  第53章芭芒村2
  今天出发得早,到黄叔家的时候才4点过。但是农家的晚饭都吃得晚,特别现在是忙着收庄稼的时候,更是比往常晚一些。
  黄叔和他的媳妇黄娘娘知道他们定是从屯上村吃了东西赶来的,这会该饿了。便提前估摸着时间给他们准备好了面粉和韭菜,等人一到就可以烙韭菜饼吃着先垫垫肚子。
  关于油米衣服分发的事,那些赶马的早就到了,他们按之前黄叔给的名单一一分发下去了。马垛子拖到门口,直接喊一声,就直接放家门口了。
  谢秀平几人休息会儿,吃了热乎乎的饼子当少午,便拿起相机在村里闲逛。
  对比这芭芒村的房子,突然觉得屯上村的木屋就高大上多了。
  芭芒村的房子也是木质的,但是只有几家是用木板装了墙壁的,大多都是一个木架子,墙壁是用茅草搓成的绳子把芭芒杆或者高粱杆编织起来。为了能更多的挡住凉风,有些人家还用包谷杆把屋山挡头堆得严严实实的。
  黄叔告诉他们,这样的房子最怕走火,一旦着火,只要人没事,房子没了就没了。
  一路走来,谢秀平就发现芭芒村这边田少土多,地势太高,水源不好,再加上土壤多为沙壤,不坐水,很难改土为田。
  这边的大片山林很少见,大多都是小灌木丛,芭芒丛,杂柴乱刺蓬。
  芭芒小学是黄泥巴冲成的黄土墙,五个房间一字排开,院坝边上有一个黄泥巴冲成的实心的乒乓球台。这边也只有三年级,四年级就要到乡里去读了。
  看到如此环境,很多人都想着为什么不搬,要是有能力搬,也不用在这山窝窝里一代接一代的苦穷下去了。
  屯上村交通闭塞,好歹有点田地,有点山林,种点米吃,好歹有点念想。可着芭芒村真的什么都没有。
  大家逛了一圈,心里说不出的感受,也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只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声,倦鸟归林的叫声,和芭芒丛里的虫鸣。
  晚饭时候,黄叔家是分了两桌的。黄叔带着他们几个一桌,黄娘娘带着几个孩子一桌。菜就是把蔬菜,豆芽,豆腐,土豆,和肉一起一起煮的和锅捞。
  他们老两口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已成家有孩子。儿子儿媳姑娘女婿都出去打工了,留了五个大小不一的孩子给他们带。三个大点的平时都到乡里读书去了,这国庆放假就都回来帮家里干活了。
  第一碗饭是黄娘娘帮添的白米饭,等谢秀平去添饭才发现正子的一边是白米饭,另一边是包谷饭。
  他看了一眼堂屋内黄娘娘那一桌,碗里都是黄色的,而他们这一桌,都是白色的,连黄叔的也是白色的。
  谢秀平看着那几个吃得正香的孩子,心中有些酸涩。他默默地添了一碗包谷饭,尝了一口,坐下后对其他几人说:“娘娘做的包谷饭好吃得很,你们再不尝尝,待会没了!”
  “有包谷饭?我要尝尝!”
  “我也要尝尝!”
  大家添第二碗饭的时候都朝包谷饭添。黄娘娘在堂屋听见,便觉得这群孩子有趣,便说:“你们喜欢吃哪,那我明天还可以给你们做一顿高粱饭、洋芋饭和红苕饭。我们这白米饭难得,这些个杂饭啊仅饱!”
  几人都说好!连最小的那个小孙子也跟着喊好,说是好久没有吃到阿太做的高粱饭了。
  谢秀平几个和黄娘娘的儿子女儿年纪差不多,只是自家没有钱支持他们读书,这才一个个成家这么早。所以看着这几人,打心眼里喜欢。
  吃过晚饭,孩子们都去看电视了。这两年儿女们在外打工挣了些钱,就给二老买了个电视解闷儿。
  大家围坐在屋里摆龙门阵。
  “现在应该不用上粮了吧?可是都这么老火,以前怎么过日子的哦?”
  大家不知道怎么说的又说到粮食土地上来,艾南便好奇的问。其实大家都好奇,这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
  “我们这里一直都老火,乡里一直知道。之前上过一些年,我们上嘞可能没有那些收成好的村子多。我们就是靠天吃饭,年成好,雨水足,无虫无痛嘞,我们勉强能上得起粮食。大多时候,特别是运气不好的时候,我们一个村,楞是没有一家能上得出来粮食。后来,乡里几次改革,就不收我们嘞啊,把我们纳入特困村了。”
  “那就算不上粮,我们的粮食也不太够。还有我们是土多田少,每家每年能收个十来袋谷子就已经不错了。米不够吃,自然拿包谷洋芋这些来混倒起煮。有些人家的米实在太少,顿顿包谷饭,不见一颗白米饭,吃烦了,也会拿包谷卖了换些大米来混倒起吃。好点的时候,三斤包谷两斤米,不好的时候啊两斤包谷才能换一斤米,谁家舍得换,换了就要饿肚子啊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