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朕自以为攻_分卷阅读_54
因为安郡王的到来,今晚庄子里摆了稍正式一些的宴席。
安郡王平日里向来舞文弄墨的,没想到到了猎场上竟然还有几分豪气,收获颇丰。
左右也没什么外人,所以席间大家倒还随意,并没有因为李越在场而显得拘束。
酒过三巡,安郡王特意到了赵寻旁边坐下,这次整个人看上去与白日的气质完全不同,少了那份尖酸刻薄,倒是与传言中那个温文尔雅的人对上号了。
“今日初见,是我唐突了。”安郡王朝赵寻道。
“王爷客气了。”赵寻不着痕迹的道。
不过安郡王显然并非是言语上客气一番,而是当真来向赵寻道歉的,他举杯道:“三王爷虽然不计较,我心里却着实过意不去,所以自罚三杯。”
“王爷。”赵寻伸手拦住他道:“王爷不必在意,这杯酒我替陛下敬你,为他有一个愿意为他出头的王叔。”
安郡王闻言有些惊讶,没想到赵寻竟然会为了自己的试探和为难而感谢他。今日他那般对待赵寻,确实是刻意想要试探一二,当然结果令他十分满意。
赵寻看待事情的方式较为独特,他当时或许还没想太多,但事后一琢磨便知道安郡王此举无非是担心自己人品,怕李越和自己走得近了吃亏。
既然对方是为了李越,那他自然不会因此怪罪对方。
“三王爷……”安郡王不及言语,赵寻便将杯中酒喝了
“王爷若是不介意,叫我赵寻便是。”赵寻喝完酒后道。
安郡王年纪与赵寻差不多,又都是聪明人,所以解开了心结之后很容易说上话。两人坐在一起你来我往的说了一会儿,倒是颇为投缘,大有一副相见恨晚的架势。
“咱们这酒也喝了,有句话我必须叮嘱你。”安郡王道。
“王爷但说无妨。”赵寻道。
他说话间不经意一转头,见李越正坐在不远处看着他,赵寻下意识的冲对方笑了笑。李越见状也咧嘴冲他笑了笑,而后还有些不好意思的敛了敛目光,不过片刻后又继续看着赵寻。
安郡王将一切看在眼里,轻轻叹了口气。
“他的性情与他父皇并不相像,可我很怕他在情之一事上随了他父皇。帝王不同于平民百姓,他有责任也有生来逃不掉宿命,这些你都要想清楚。”安郡王道。
赵寻苦笑道:“王爷是来提醒我不要迷惑君王吗?你大可放心,我一个大男人,还不至于看不开这些,他将来有他的路要走,我不会拦着他。”
安郡王闻言皱了皱眉,道:“三王爷误会了,本王并没有要说这些,本王想说的是,陛下是一个情深之人,你莫要负了他。”
难道自己很像负心人吗?赵寻心道。
“王爷,我不太明白,为何你觉得我会……”赵寻问。
安郡王望着他道:“你太理智,理智的人总是难动情。”
安郡王说罢拍了拍赵寻的肩膀,而后起身离开了。赵寻却愣在座位上,好半晌没有回过神来。
关于他和李越之间的关系,他一直想当然的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他觉得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如今他取悦李越,将来随时准备在对方打算放手的时候抽身而去,他觉得这是最好的安排。
如此既不会让李越为难,也不会弄得两人难堪。可他唯一没有想过,李越可能不会有放手的那一天。若是加了这个可能,赵寻便要重新去考虑两人的关系了。
如果李越对自己始终如一,那他该如何应对?
一个皇帝,怎么可能始终如一?
李越的身份不允许他成为这样的人,所以赵寻不敢想。
当夜李越陪安郡王聊到半夜才罢休,回房的时候,赵寻已经睡了。他酒量不好,是以没怎么敢喝,不过稍稍的酒意还是有的。
他原本想借着这几分醉意和赵寻干点什么,没想到回来的太晚,偏偏他自己又舍不得把人叫醒。最后,李越只得有些遗憾的抱着赵寻睡了。
待少年呼吸渐渐均匀之后,赵寻才慢慢睁开了眼睛。
他心里藏着千头万绪,如今自然是睡不着的。
安郡王的提醒像一把刀横在他的脖颈上,逼着他不断去想他不相信的将来——一个他和李越长相厮守的将来。
他自幼生在皇家,看得最多的就是尔虞我诈和相互利用,人与人之间纵然有再多情感,终极也敌不过权利和地位。
对于上位者而言,最重要的永远是好的谋士和死士,而非伴侣。过于执着的情感,与至高的权利是无法共存的,而上位者失去了权利,便失去了生存的可能。
赵寻太清醒,所以他不敢沉迷,甚至先前连想都不愿想。可如今安郡王的话,让他获知了另一种可能,他此前从未想过要面对这种可能。
他会爱上李越吗?
他能爱上李越吗?
赵寻不敢去想这个答案。
次日众人便离开京郊回宫了。
若是从前,李越找着机会出宫,总恨不得能待在外头再也不回去才好,可他既然早晚要亲政,如今总要有些自觉,不好给人拿住了把柄才是。
朝堂上的事儿,依旧无需他操心。
李越在与不在,的确也没什么差别。
原以为这种风平浪静的日子还能过一段,但这日的早朝李越却忍不住搅出了些波澜。
朝堂上,众臣中有人提出了柳州刺史的任免一事。刺史一职在大余朝可视情况掌管整个州郡的军政要务,甚至监察等职也兼有之,所以是十分重要的官职。
依照大余朝的规矩,刺史的任免由吏部及众臣商讨合适人选,最终需经皇帝亲自判定选择方可作数。如今李越未亲政,便由辅政大臣代劳了。
吏部推举了两个合适人选,但是两位辅政大臣的意见不太一致,于是当朝起了争执。李越看不过去,随口建议道,让在场的众臣都参与选择,最终哪边支持的人多,便选哪边。
既然李越开了口,这点面子总要给的,于是众臣便当场硬着头皮站了队。
李越这招不知当真是随口一提还是处心积虑,总之阴差阳错的让他借机把两位辅政大臣极其党羽都分了个门儿清。
而最终结果是潘太保支持的那个人选众望所归,而郑太傅气不过,当场便拂袖而去。
安郡王平日里向来舞文弄墨的,没想到到了猎场上竟然还有几分豪气,收获颇丰。
左右也没什么外人,所以席间大家倒还随意,并没有因为李越在场而显得拘束。
酒过三巡,安郡王特意到了赵寻旁边坐下,这次整个人看上去与白日的气质完全不同,少了那份尖酸刻薄,倒是与传言中那个温文尔雅的人对上号了。
“今日初见,是我唐突了。”安郡王朝赵寻道。
“王爷客气了。”赵寻不着痕迹的道。
不过安郡王显然并非是言语上客气一番,而是当真来向赵寻道歉的,他举杯道:“三王爷虽然不计较,我心里却着实过意不去,所以自罚三杯。”
“王爷。”赵寻伸手拦住他道:“王爷不必在意,这杯酒我替陛下敬你,为他有一个愿意为他出头的王叔。”
安郡王闻言有些惊讶,没想到赵寻竟然会为了自己的试探和为难而感谢他。今日他那般对待赵寻,确实是刻意想要试探一二,当然结果令他十分满意。
赵寻看待事情的方式较为独特,他当时或许还没想太多,但事后一琢磨便知道安郡王此举无非是担心自己人品,怕李越和自己走得近了吃亏。
既然对方是为了李越,那他自然不会因此怪罪对方。
“三王爷……”安郡王不及言语,赵寻便将杯中酒喝了
“王爷若是不介意,叫我赵寻便是。”赵寻喝完酒后道。
安郡王年纪与赵寻差不多,又都是聪明人,所以解开了心结之后很容易说上话。两人坐在一起你来我往的说了一会儿,倒是颇为投缘,大有一副相见恨晚的架势。
“咱们这酒也喝了,有句话我必须叮嘱你。”安郡王道。
“王爷但说无妨。”赵寻道。
他说话间不经意一转头,见李越正坐在不远处看着他,赵寻下意识的冲对方笑了笑。李越见状也咧嘴冲他笑了笑,而后还有些不好意思的敛了敛目光,不过片刻后又继续看着赵寻。
安郡王将一切看在眼里,轻轻叹了口气。
“他的性情与他父皇并不相像,可我很怕他在情之一事上随了他父皇。帝王不同于平民百姓,他有责任也有生来逃不掉宿命,这些你都要想清楚。”安郡王道。
赵寻苦笑道:“王爷是来提醒我不要迷惑君王吗?你大可放心,我一个大男人,还不至于看不开这些,他将来有他的路要走,我不会拦着他。”
安郡王闻言皱了皱眉,道:“三王爷误会了,本王并没有要说这些,本王想说的是,陛下是一个情深之人,你莫要负了他。”
难道自己很像负心人吗?赵寻心道。
“王爷,我不太明白,为何你觉得我会……”赵寻问。
安郡王望着他道:“你太理智,理智的人总是难动情。”
安郡王说罢拍了拍赵寻的肩膀,而后起身离开了。赵寻却愣在座位上,好半晌没有回过神来。
关于他和李越之间的关系,他一直想当然的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他觉得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如今他取悦李越,将来随时准备在对方打算放手的时候抽身而去,他觉得这是最好的安排。
如此既不会让李越为难,也不会弄得两人难堪。可他唯一没有想过,李越可能不会有放手的那一天。若是加了这个可能,赵寻便要重新去考虑两人的关系了。
如果李越对自己始终如一,那他该如何应对?
一个皇帝,怎么可能始终如一?
李越的身份不允许他成为这样的人,所以赵寻不敢想。
当夜李越陪安郡王聊到半夜才罢休,回房的时候,赵寻已经睡了。他酒量不好,是以没怎么敢喝,不过稍稍的酒意还是有的。
他原本想借着这几分醉意和赵寻干点什么,没想到回来的太晚,偏偏他自己又舍不得把人叫醒。最后,李越只得有些遗憾的抱着赵寻睡了。
待少年呼吸渐渐均匀之后,赵寻才慢慢睁开了眼睛。
他心里藏着千头万绪,如今自然是睡不着的。
安郡王的提醒像一把刀横在他的脖颈上,逼着他不断去想他不相信的将来——一个他和李越长相厮守的将来。
他自幼生在皇家,看得最多的就是尔虞我诈和相互利用,人与人之间纵然有再多情感,终极也敌不过权利和地位。
对于上位者而言,最重要的永远是好的谋士和死士,而非伴侣。过于执着的情感,与至高的权利是无法共存的,而上位者失去了权利,便失去了生存的可能。
赵寻太清醒,所以他不敢沉迷,甚至先前连想都不愿想。可如今安郡王的话,让他获知了另一种可能,他此前从未想过要面对这种可能。
他会爱上李越吗?
他能爱上李越吗?
赵寻不敢去想这个答案。
次日众人便离开京郊回宫了。
若是从前,李越找着机会出宫,总恨不得能待在外头再也不回去才好,可他既然早晚要亲政,如今总要有些自觉,不好给人拿住了把柄才是。
朝堂上的事儿,依旧无需他操心。
李越在与不在,的确也没什么差别。
原以为这种风平浪静的日子还能过一段,但这日的早朝李越却忍不住搅出了些波澜。
朝堂上,众臣中有人提出了柳州刺史的任免一事。刺史一职在大余朝可视情况掌管整个州郡的军政要务,甚至监察等职也兼有之,所以是十分重要的官职。
依照大余朝的规矩,刺史的任免由吏部及众臣商讨合适人选,最终需经皇帝亲自判定选择方可作数。如今李越未亲政,便由辅政大臣代劳了。
吏部推举了两个合适人选,但是两位辅政大臣的意见不太一致,于是当朝起了争执。李越看不过去,随口建议道,让在场的众臣都参与选择,最终哪边支持的人多,便选哪边。
既然李越开了口,这点面子总要给的,于是众臣便当场硬着头皮站了队。
李越这招不知当真是随口一提还是处心积虑,总之阴差阳错的让他借机把两位辅政大臣极其党羽都分了个门儿清。
而最终结果是潘太保支持的那个人选众望所归,而郑太傅气不过,当场便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