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皇位要继承 完结+番外_分卷阅读_140
段思平在那里叹息手底下没多少靠谱的人才,若是一直依赖于那些白族贵族,也不是长久之计,而各个部族,真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很少,就算是等着段思瑾那边培养出来的人才补上,起码也得是十几二十年后的事情了,这么长时间,足够各家将自个的人都安插到要害部门上去了。
段思瑾直接说道:“中原如今正在战乱,大唐内忧外患,迟早支撑不下去,中原人才辈出,他们总归是想要有个地方一展所长的吧,咱们不如张贴一下招贤令,邀请中原的人才过来任职,不是挺好的吗?”
段思平一时有些意动,但是还是有些犹豫起来:“咱们大理不过是个边陲小国,原本还要年年朝贡大唐的,虽说这些年因为大唐那边有了乱象,天南这边也没消停,朝贡的事情断了好些年了,但是,在汉人那里,咱们这边还是蛮荒之地,有几个人愿意过来呢?”
段思瑾直接说道:“阿爹,咱们段家也是汉人啊!汉人做了大理国主,不管怎么说,大唐还是咱们的宗主国,去一封国书还是应当的!顺便,也该叫人将咱们大理的情况传播出去!还有,咱们生产出来的东西,也不能光是在大理这边出售,也该卖到中原去,中原那边有点眼光的人,自然知道咱们大理的潜力,哪怕是为了躲避战乱,也是应该会有不少会赶过来的!”
段思瑾知道,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已经不是当年的大唐了,虽说出了好几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但是,内外掣肘,再有雄心壮志,也无法恢复旧河山,又失去了对北方许多地方的控制,许多人心中也是不那么安定的。就像是安史之乱的时候,便是那等世家豪族,也得举家南迁,过了剑南道,前往蜀中避难,许多人家即便是后来,也没有全部回到祖地,不少还是留在了蜀中修生养息,倒是给蜀中留下了不小的底子。
如今中原那边,也是一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作态,虽说如今还是大唐,但是实际上已经跟原本的大唐宗室差得很远了!各地自立为王的也是不少,这等四分五裂的乱世,对于那等枭雄来说,自然是一展所长的时候,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可真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噩梦。战争这种事情,谁也猜不到,什么时候厄运就降临到自家头上,便是那等世家大族,也很难保证自家的利益,那些军阀,目光长远的还会指望着这些世家的人才帮着治理一方,目光短浅的,根本就是威逼强迫,要钱要粮,要是不给,直接就要举起屠刀。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理的安定对于中原来说,还是很吸引人的,尤其如果大理表现出了不逊于中原的繁华,那么,拖家带口想要移民的人也会不少。
段思平想到当年自个游历中原时候的见闻,也是叹了口气。中原这些年的确也是变故迭出,不知道折腾出了多少事情,曾经的天潢贵胄,性命也如同蝼蚁一般,不得保全。
如今想想,大理这边说不得,对于许多人来说,还真是世外桃源呢!
忽然,段思平眼睛一亮,光是招贤有什么意思啊,其实最好的,还是移民啊!段思平为什么想要反攻杨干贞都得找滇东各部,不就是因为天南这地方,各族混居,偏偏汉人的比例很少吗?如段家这样的汉人,真要是追溯起来,很多都是当年因为中原的战乱跑过来的,最早的能追溯到五胡乱华,如段家自己,差不多是隋末的时候搬迁过来的,没办法,那时候也是乱成一团,为了征讨高丽,开挖运河,各地的青壮都得自带干粮去做民夫,段家因此损失了不少男丁,干脆直接跑了。
如今中原战乱,难免会有流民,要是能叫这些流民移民到天南这边来,自然能够增强天南这边的汉人比例,也能带来一些汉人的技术,说不得流民中也有一些人才呢!
这么一想,段思平就跟段思瑾说了。
段思瑾想了想,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不能光是种植水稻了,应该种植一些产量更大的粮食作物,要不然,流民引过来了,是养不活这么多人的!”
段思平笑嘻嘻地说道:“这不还有小瑾你嘛,你肯定能行的,不是吗?”
段思瑾点了点头:“我只是需要时间而已,当然能行!只是,其实天南这边,是容不下太多人口的,到处都是山林,能够种植生活的地方其实有限,所以,就算是想要招来流民,也不会有太多!”
段思平沉吟了一番,知道段思瑾的话有道理,不过,他还是说道:“大理这边,汉人还是太少了,虽说颁布了新的律法,但是,各族的头人还有那些贵族,手里头的力量还是太大了,如果没有制衡,回头还是要有乱子的,毕竟如今他们之所以跟随咱们,无非就是咱们手上有好东西,可是,等到日后,这些满足不了他们了,那么,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呢?”
段思瑾点了点头,心里却是知道,段思平只怕如今已经起了扩张之心,只不过,碍于手里头没有多少人才,而且积累还不够雄厚,因此只能暂缓自个的脚步。
如果说,原来段思平需要的是强调自个的白族血统的话,如今,他需要的是强调自个的汉人血脉。毕竟按照段家的族谱,段家祖上乃是武威段氏,能够追溯到东汉时候,那就是南迁的汉人,虽说跟白族多次通婚,但是按照汉人的血统论点来说,就是汉人。
而如今的问题就是,大理面临的尴尬就是满朝上下,没几个汉人,几乎都是白族贵族,这难免叫段思平生出一些警惕来,因此,哪怕是为了后世子孙之计,也得往朝堂里头掺沙子了。
段思平想好了之后,便在朝堂上提了此事,他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大理需要进步,就需要学习中原的制度,还有更加先进的技术。而比较高深的技术,显然不是文盲能随便玩得转的,因此,大理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普及教育。
对此,大家都觉得很正确,没错,教育的确很重要,自家的小崽子原本就知道上山捉兔子,树上打鸟,如今跟着圣子,那真是学了不少本事,家里头什么坏了都能修,说话做事完全不一样了。一个个都扼腕不已,圣子就只有一个人,分身乏术,要不然的话,能教导多少小崽子啊!
做好了铺垫之后,段思平表示,要在中原那边招揽一些读书人,哪怕就是普通的寒门读书人呢,只要识字,或者是有其他一技之长,都可以到大理来,大理的条件很优惠哦,分房分地分妹子。没错,分妹子,打败了杨干贞之后,解放出来的奴婢很多,其中,女性占据了大多数,没办法,男性很多都被拉出去打仗做炮灰了,这些女性就是用来奖励有功之臣的!
可惜的是,一帮功臣里头,许多家中都有悍妻,段思平自个就一个皇后,也没册封什么贵妃之流的,因此,下头的人上行下效,自然都在这上头表现得一心一意,因此,最终,还是有不少女性奴婢没有婚配。
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刺激,段思平直接表示,只要他们能完成教学任务,叫多少人能够识字,那么,他们就可以直接当官,虽然只不过是基层的官吏,但是,这可比在中原那边机会大多了。
大唐科举虽然一直盛行,但是老实说,能够考出来的,还真是不那么多,一科总共也录取不了几个人,那等明经,明算考出来的一般也分不到什么好位置。尤其,大唐科举都是要各州推举的,一州一年也没几个名额。何况,这些年战乱不休,便是科举举办的次数也很少了,所以,大多数人想要通过读书改变门楣,其实是比较困难的,真正能够在科举上头出头的,要么就是真的才华过人,其他人根本没法遮掩,总能够一鸣惊人;要么就是出身很好,这样才容易被考官记住,要不然的话,你一个无名小卒,到处行卷,人家也不知道你是谁啊!
而且,如今中原那边其实都是武人当道,手里头有足够的兵马,说话都会比较响亮,普通的文官,很多时候,也只能沦为炮灰,或者是墙头草。
这么一算,大理的优势倒是挺明显的,至于效果如何,还得另说,起码得叫中原那边知道,大理不是什么蛮荒之地,相反,也是一个繁华文明的地方,对于中原的人来说,才有一定的吸引力,要不然,他们没准更情愿跑蜀中之类的地方。
段思平这边算是将一众朝臣说服了,但是这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行的,因此,段思平一开始的时候,也不过就是叫商队带着大理的特色商品出去,先宣扬一下大理这边的情况再说,段思平跟商队做了交易,叫他们如果遇到流民的话,就将他们带回来。
段思平跟这些商队的交易简直跟人口买卖差不多了,不过倒不是明目张胆地谈钱,谈的却是各种商品的配额。毕竟现在各种商品产能有限,也得先紧着自家用,才能卖出去呢。
原本这些商队都是低价在大理这边购买各种药材、皮毛、山林中特有的染料之类的东西,这些一般价格都被压得很低,然后从商队那里换取来自中原的各种物品,价值比较高的就是专供天南这边贵族们使用的奢侈品,其他的主要的就是如粮食布料工具之类的消耗品了,这些年,因为中原的战乱,中原自个粮食都比较欠缺,而因为各地自立为王的缘故,布帛之类的被当做硬通货,因此这些东西卖得更贵了。
而如今,这些商队发现了大理这边出来的新鲜玩意之后,简直要疯狂了,这些将他们带来的货物都比下去了,他们带过来的粮食布料什么的,压价都卖不出去,滇东出产的粮食又便宜,口感也比较好,布料也细密,染的颜色也非常鲜亮,工具什么的,也都很实用。
商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他们当即将手里的货物低价清理掉了,然后就开始打探滇东其他那些可以当做奢侈品出售的商品的来处。
段思平派人跟他们接洽了一番,叫人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样品之后,为了争夺经销权,一个个恨不得打起来。要知道,天南这边的贵族,真正论起购买力,其实也就是中原普通财主的水准,而中原那边,真正的有钱人,可是从来不吝啬的。
因此,在段思平表示,要他们带来流民,看流民的数量和质量换取配额之后,一个个都大包大揽起来。流民算什么,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许多地方还发生了灾荒,为了一口吃的,就能把自个卖掉的人多得是,朝廷也没办法赈济,只能听之任之,一些军阀倒是趁机吸纳一些青壮,充入自个的军中,还有一些直接沦为了盗匪一流。
段思平不管男女都要,小孩也不嫌弃,老人什么的,如果能撑到天南,也不在意,不过遇到乱世,老年人是最不容易活下来的就是了。对于这些商队来说,这真是再简单不过了,尤其,段思平还表示,他们愿意补贴这一路上消耗的粮食呢!
天南这边的粮食,这些商人可是已经尝过了,滋味比起贡米甚至还要强一些,这也是难免的事情,虽说天南这边的稻米生长周期比较短,但是,段思瑾调整了稻米中淀粉、蛋白质的含量,里头对应着相应口感的氨基酸也变得丰富了起来,入口自然比较香甜。要知道,中原如今广泛种植的占城稻,虽说产量还可以,实际上口感是比较糟糕的,甚至有点苦,不过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产量就够了,口感什么的不重要。
因为口感的问题,大家下意识地觉得这玩意大概产量不会太高,因此,很少有人会想到采购一批稻种回去,万一这玩意被官府看中了,硬是要定为贡米,那可就完蛋了!这年头对于贡品要保质保量,而且朝廷出的钱很少,甚至一文钱都没有,毕竟,皇家要用你家的东西,是你的荣幸,难道你还敢要钱!因此稍不注意,就能害得人家破人亡。
据说当年某地有一个酒坊开发出了一个新的酿酒的方子,酿出来的酒甘醇无比,结果直接被眼红的人报了上去,回头定为贡酒,要求每年进贡二百坛,还是那种大坛。可怜那个酒坊就算是尽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保证不到八十坛的产量。最终,那家酒坊的主人绝望之下,自己带着家人将酒坊砸得干干净净,然后又是一把火丢出来,一家子都烧死在火里。
段思瑾直接说道:“中原如今正在战乱,大唐内忧外患,迟早支撑不下去,中原人才辈出,他们总归是想要有个地方一展所长的吧,咱们不如张贴一下招贤令,邀请中原的人才过来任职,不是挺好的吗?”
段思平一时有些意动,但是还是有些犹豫起来:“咱们大理不过是个边陲小国,原本还要年年朝贡大唐的,虽说这些年因为大唐那边有了乱象,天南这边也没消停,朝贡的事情断了好些年了,但是,在汉人那里,咱们这边还是蛮荒之地,有几个人愿意过来呢?”
段思瑾直接说道:“阿爹,咱们段家也是汉人啊!汉人做了大理国主,不管怎么说,大唐还是咱们的宗主国,去一封国书还是应当的!顺便,也该叫人将咱们大理的情况传播出去!还有,咱们生产出来的东西,也不能光是在大理这边出售,也该卖到中原去,中原那边有点眼光的人,自然知道咱们大理的潜力,哪怕是为了躲避战乱,也是应该会有不少会赶过来的!”
段思瑾知道,自从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已经不是当年的大唐了,虽说出了好几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但是,内外掣肘,再有雄心壮志,也无法恢复旧河山,又失去了对北方许多地方的控制,许多人心中也是不那么安定的。就像是安史之乱的时候,便是那等世家豪族,也得举家南迁,过了剑南道,前往蜀中避难,许多人家即便是后来,也没有全部回到祖地,不少还是留在了蜀中修生养息,倒是给蜀中留下了不小的底子。
如今中原那边,也是一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作态,虽说如今还是大唐,但是实际上已经跟原本的大唐宗室差得很远了!各地自立为王的也是不少,这等四分五裂的乱世,对于那等枭雄来说,自然是一展所长的时候,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那可真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噩梦。战争这种事情,谁也猜不到,什么时候厄运就降临到自家头上,便是那等世家大族,也很难保证自家的利益,那些军阀,目光长远的还会指望着这些世家的人才帮着治理一方,目光短浅的,根本就是威逼强迫,要钱要粮,要是不给,直接就要举起屠刀。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理的安定对于中原来说,还是很吸引人的,尤其如果大理表现出了不逊于中原的繁华,那么,拖家带口想要移民的人也会不少。
段思平想到当年自个游历中原时候的见闻,也是叹了口气。中原这些年的确也是变故迭出,不知道折腾出了多少事情,曾经的天潢贵胄,性命也如同蝼蚁一般,不得保全。
如今想想,大理这边说不得,对于许多人来说,还真是世外桃源呢!
忽然,段思平眼睛一亮,光是招贤有什么意思啊,其实最好的,还是移民啊!段思平为什么想要反攻杨干贞都得找滇东各部,不就是因为天南这地方,各族混居,偏偏汉人的比例很少吗?如段家这样的汉人,真要是追溯起来,很多都是当年因为中原的战乱跑过来的,最早的能追溯到五胡乱华,如段家自己,差不多是隋末的时候搬迁过来的,没办法,那时候也是乱成一团,为了征讨高丽,开挖运河,各地的青壮都得自带干粮去做民夫,段家因此损失了不少男丁,干脆直接跑了。
如今中原战乱,难免会有流民,要是能叫这些流民移民到天南这边来,自然能够增强天南这边的汉人比例,也能带来一些汉人的技术,说不得流民中也有一些人才呢!
这么一想,段思平就跟段思瑾说了。
段思瑾想了想,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不能光是种植水稻了,应该种植一些产量更大的粮食作物,要不然,流民引过来了,是养不活这么多人的!”
段思平笑嘻嘻地说道:“这不还有小瑾你嘛,你肯定能行的,不是吗?”
段思瑾点了点头:“我只是需要时间而已,当然能行!只是,其实天南这边,是容不下太多人口的,到处都是山林,能够种植生活的地方其实有限,所以,就算是想要招来流民,也不会有太多!”
段思平沉吟了一番,知道段思瑾的话有道理,不过,他还是说道:“大理这边,汉人还是太少了,虽说颁布了新的律法,但是,各族的头人还有那些贵族,手里头的力量还是太大了,如果没有制衡,回头还是要有乱子的,毕竟如今他们之所以跟随咱们,无非就是咱们手上有好东西,可是,等到日后,这些满足不了他们了,那么,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呢?”
段思瑾点了点头,心里却是知道,段思平只怕如今已经起了扩张之心,只不过,碍于手里头没有多少人才,而且积累还不够雄厚,因此只能暂缓自个的脚步。
如果说,原来段思平需要的是强调自个的白族血统的话,如今,他需要的是强调自个的汉人血脉。毕竟按照段家的族谱,段家祖上乃是武威段氏,能够追溯到东汉时候,那就是南迁的汉人,虽说跟白族多次通婚,但是按照汉人的血统论点来说,就是汉人。
而如今的问题就是,大理面临的尴尬就是满朝上下,没几个汉人,几乎都是白族贵族,这难免叫段思平生出一些警惕来,因此,哪怕是为了后世子孙之计,也得往朝堂里头掺沙子了。
段思平想好了之后,便在朝堂上提了此事,他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大理需要进步,就需要学习中原的制度,还有更加先进的技术。而比较高深的技术,显然不是文盲能随便玩得转的,因此,大理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普及教育。
对此,大家都觉得很正确,没错,教育的确很重要,自家的小崽子原本就知道上山捉兔子,树上打鸟,如今跟着圣子,那真是学了不少本事,家里头什么坏了都能修,说话做事完全不一样了。一个个都扼腕不已,圣子就只有一个人,分身乏术,要不然的话,能教导多少小崽子啊!
做好了铺垫之后,段思平表示,要在中原那边招揽一些读书人,哪怕就是普通的寒门读书人呢,只要识字,或者是有其他一技之长,都可以到大理来,大理的条件很优惠哦,分房分地分妹子。没错,分妹子,打败了杨干贞之后,解放出来的奴婢很多,其中,女性占据了大多数,没办法,男性很多都被拉出去打仗做炮灰了,这些女性就是用来奖励有功之臣的!
可惜的是,一帮功臣里头,许多家中都有悍妻,段思平自个就一个皇后,也没册封什么贵妃之流的,因此,下头的人上行下效,自然都在这上头表现得一心一意,因此,最终,还是有不少女性奴婢没有婚配。
当然,这只是初步的刺激,段思平直接表示,只要他们能完成教学任务,叫多少人能够识字,那么,他们就可以直接当官,虽然只不过是基层的官吏,但是,这可比在中原那边机会大多了。
大唐科举虽然一直盛行,但是老实说,能够考出来的,还真是不那么多,一科总共也录取不了几个人,那等明经,明算考出来的一般也分不到什么好位置。尤其,大唐科举都是要各州推举的,一州一年也没几个名额。何况,这些年战乱不休,便是科举举办的次数也很少了,所以,大多数人想要通过读书改变门楣,其实是比较困难的,真正能够在科举上头出头的,要么就是真的才华过人,其他人根本没法遮掩,总能够一鸣惊人;要么就是出身很好,这样才容易被考官记住,要不然的话,你一个无名小卒,到处行卷,人家也不知道你是谁啊!
而且,如今中原那边其实都是武人当道,手里头有足够的兵马,说话都会比较响亮,普通的文官,很多时候,也只能沦为炮灰,或者是墙头草。
这么一算,大理的优势倒是挺明显的,至于效果如何,还得另说,起码得叫中原那边知道,大理不是什么蛮荒之地,相反,也是一个繁华文明的地方,对于中原的人来说,才有一定的吸引力,要不然,他们没准更情愿跑蜀中之类的地方。
段思平这边算是将一众朝臣说服了,但是这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行的,因此,段思平一开始的时候,也不过就是叫商队带着大理的特色商品出去,先宣扬一下大理这边的情况再说,段思平跟商队做了交易,叫他们如果遇到流民的话,就将他们带回来。
段思平跟这些商队的交易简直跟人口买卖差不多了,不过倒不是明目张胆地谈钱,谈的却是各种商品的配额。毕竟现在各种商品产能有限,也得先紧着自家用,才能卖出去呢。
原本这些商队都是低价在大理这边购买各种药材、皮毛、山林中特有的染料之类的东西,这些一般价格都被压得很低,然后从商队那里换取来自中原的各种物品,价值比较高的就是专供天南这边贵族们使用的奢侈品,其他的主要的就是如粮食布料工具之类的消耗品了,这些年,因为中原的战乱,中原自个粮食都比较欠缺,而因为各地自立为王的缘故,布帛之类的被当做硬通货,因此这些东西卖得更贵了。
而如今,这些商队发现了大理这边出来的新鲜玩意之后,简直要疯狂了,这些将他们带来的货物都比下去了,他们带过来的粮食布料什么的,压价都卖不出去,滇东出产的粮食又便宜,口感也比较好,布料也细密,染的颜色也非常鲜亮,工具什么的,也都很实用。
商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他们当即将手里的货物低价清理掉了,然后就开始打探滇东其他那些可以当做奢侈品出售的商品的来处。
段思平派人跟他们接洽了一番,叫人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样品之后,为了争夺经销权,一个个恨不得打起来。要知道,天南这边的贵族,真正论起购买力,其实也就是中原普通财主的水准,而中原那边,真正的有钱人,可是从来不吝啬的。
因此,在段思平表示,要他们带来流民,看流民的数量和质量换取配额之后,一个个都大包大揽起来。流民算什么,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许多地方还发生了灾荒,为了一口吃的,就能把自个卖掉的人多得是,朝廷也没办法赈济,只能听之任之,一些军阀倒是趁机吸纳一些青壮,充入自个的军中,还有一些直接沦为了盗匪一流。
段思平不管男女都要,小孩也不嫌弃,老人什么的,如果能撑到天南,也不在意,不过遇到乱世,老年人是最不容易活下来的就是了。对于这些商队来说,这真是再简单不过了,尤其,段思平还表示,他们愿意补贴这一路上消耗的粮食呢!
天南这边的粮食,这些商人可是已经尝过了,滋味比起贡米甚至还要强一些,这也是难免的事情,虽说天南这边的稻米生长周期比较短,但是,段思瑾调整了稻米中淀粉、蛋白质的含量,里头对应着相应口感的氨基酸也变得丰富了起来,入口自然比较香甜。要知道,中原如今广泛种植的占城稻,虽说产量还可以,实际上口感是比较糟糕的,甚至有点苦,不过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产量就够了,口感什么的不重要。
因为口感的问题,大家下意识地觉得这玩意大概产量不会太高,因此,很少有人会想到采购一批稻种回去,万一这玩意被官府看中了,硬是要定为贡米,那可就完蛋了!这年头对于贡品要保质保量,而且朝廷出的钱很少,甚至一文钱都没有,毕竟,皇家要用你家的东西,是你的荣幸,难道你还敢要钱!因此稍不注意,就能害得人家破人亡。
据说当年某地有一个酒坊开发出了一个新的酿酒的方子,酿出来的酒甘醇无比,结果直接被眼红的人报了上去,回头定为贡酒,要求每年进贡二百坛,还是那种大坛。可怜那个酒坊就算是尽最大的努力,也只能保证不到八十坛的产量。最终,那家酒坊的主人绝望之下,自己带着家人将酒坊砸得干干净净,然后又是一把火丢出来,一家子都烧死在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