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一九九四做学霸_分卷阅读_571
没一会儿,几个村人就到了他们跟前。
“你们是……”
“我们是电视台的记者,听说咱们村子里新建了学校,我们是来采访的。”干练记者指着那边的学校,态度说不出来的诚恳。
跟村长说的一样,还真是记者啊!
村民们想到村长说的,眼神就有点儿呆。
干练记者眼底闪了闪,特意显得很亲近的搭上了村民的肩膀,“我们是头一个来的吧”
村民们被干练记者的亲近弄得脸上的表情都生硬。
因为杜老师的关系,村民们认为自己的见识已经高了,可这些显然是城里人这么靠近,他们还是有点儿不适应。
几个村民相视了眼,有村民说:“你们是头一个。”
干练记者脸上一喜,刻意压低了声音,“回头给我们点儿独家新闻呗”
“这个,得看我们村长的意思。”
半响,村民门憋出这句话。
按照村长的吩咐,村民们帮着记者们拿东西。
记者们很感谢。
别看他们个个都人高马大的,那都是肩膀上有力气,脚底下的持续力还真不如村民们。
几位记者受到了几位村长的热情款待。
干练记者连声说着感谢的话,见缝插针的问着村子里的状况怎么样,比如学校是什么时候修的,是村里人集资还是有外人投资,还有学校里有几名老师等等。
换做是原来,几位村长几句话就能被干练记者把词儿套走,可现在几位村长们只呵呵的笑。
“学校是今年过年的时候修的。”
“这学校可是漂亮了,连我们村子后面铺整弄个花圃。当时我们就觉得奇怪,就是野花儿,还弄什么花圃,可弄出来就不一样了,待会儿咱们领几位去瞧瞧,好看着呢”
“学校学生还有校服,孩子们一个个的精神着呢,听说城里的学校都有校服,现在我们孩子们也都是城里人呢!”
“老师们教的也好,你们是不知道,去年我们学校可是惨得勒,就三个老师,教六十多个学生,得亏了来了支教老师。”
“看看,这是我们那时候的照片,现在变化大吧!”
“……”
听着几位村长还有旁边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即便是喝着茶,吃着村子里人给准备的吃食,干练记者也觉得脑门跳的厉害。
东一句西一句的,句句都是围绕着村子,学校,学生,也提到了支教老师,他正要顺势的问一句支教老师姓什么,突然间的就拐到了别的地方去了。
就像是打着擦边儿,好像是说了什么,又好像是什么都没说。
什么时候村里人也这么会说话了?
既然是打着来采访学校的由头来的,干练记者也只能先耐着性子把该知道的消息整理着。
给几位村长们拍照片,把村长的话记录下来,还有村长他们提供的原来的教室的照片也拍下来。
只是不看不知道,这一看也还真觉得这个村子原来也太穷了点儿。
他们也采访过一些乡镇的学校,可都比原来这个小学强多了。
据说上头的乡镇还想过把这个学校取消,可如果取消的话,孩子们就没法上学了,总不能每天都走十几里的山路去别的村子上学吧!于是几个村子的村长村委书记商量,还是把学校留了下来。
看着照片上屋外下着大雨,屋内下着小雨,孩子们还在认真听讲的面容,记者们都觉得心里头沉重的不行,忽然间的好像就有点儿明白那位年轻的集团总裁要设立西北教育基金会的原因。
干练记者的眼睛都晃了好几下,可到底还是记着他们来这边的目的,估摸着坐了半个小时,干练记者提议该去学校看看了。
村长们表示很高兴,领着几位记者们往学校去。
学校里还在上课。
村长们建议记者们先在外面看,等下了课再进去。
学校里的老师们都在忙着,怕是没有老师接待他们。
记者们就现在外面拍摄。
干净的校园,朗朗的读书声从校园里传出来,不远处就是村里人耕种的田地,这会儿也正是麦田正灼灼而起的时候,眼见之下一片碧绿,而正恰校园后面的野花花圃绽放着清浅的风姿,忽然间的进入镜头的画面竟是这么的美。
负责摄像的记者不自觉的摄录了一小段儿。
干练记者看到这一幕,也愣了下神儿,只是紧跟着视线就落到学校里,恨不得透过窗户看到里面正上课的那些位老师。
哎呀,那个正主儿在哪间教室啊!
一会儿该用怎么个开场白说话来着!
就算是心里头已经念叨了近百遍的开场白,可在面对那个人之前还是要在脑袋里过个十来遍。
这是他的习惯,也是他短短几年由一个县记者成为市里记者的根本之一。
严谨,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简直就是如坐针毡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下课铃声。
孩子们跑出教室,记者们也总算是能迈入校园。
干练记者的牙花子都露出来了,可在看到学校里的几位老师之后,干练记者的笑容差点儿生生的僵在嘴边上。
都是男老师。
连年龄都对不上。
他们来错地方了?
其他的记者们也都硬生生的愣在原地。
裤子都脱了,就让他们看这个?
“学校里就这几位老师?”干练记者整理着言辞,脸上很是崇敬敬佩,“几位老师辛苦了,辛苦了。”
只是熟悉干练记者的都知道,干练记者这绝对是苦笑。
“不辛苦,都是应该的。”几位老师也没想到刚下课就碰上这些位记者,下意识的回着话儿,只是在听到记者说就这几位老师的时候,还是左右转头的找了下,“咦?杜老师呢?”
一句话就像是瞬间点燃了记者们的激情。
连因为好奇在窗户外头探头探脑的学生们都感觉到了那几个据说是“记者”的人都精神起来。
“还有位杜老师呢?”干练记者问,觉得嗓子都发干。
村长点头,“是啊,可刚刚走了。”
第六百四十章 特么想死
“刚刚走了?”干练记者的声音都是尖的。
“什么?”
“杜老师走了?”王老师邓老师张老师几位老师也都惊呼出声。
他们都不知道!
村长说:“是啊,杜老师说了不想耽误你们上课。还说等回头有时间你们去了首都她再好好的招待。”
“这样啊!”
“哎呀,杜老师也真是——”
“……”
几位老师们神色各异。
就是先前还不太清楚这几位记者突兀的所谓何来,在看到他们比他们还要怔愣惊讶遗憾懊恼的样子之后,几位老师们也知道原因了。
杜老师是谁的秘密,他们也知道。
虽然失落,可也庆幸杜老师走的及时没有让这几位记者拦住。
杜老师来的悄无声息,自然也希望走的时候没人打扰。
只是杜老师走的太匆忙,他们都没来得及送行。
老师们看到记者的热情也降下来。
围在窗户外面,隐约的听到里面对话说是杜老师已经走了的学生们不敢相信的瞪大了眼睛,紧跟着几乎是“呼啦”的一声,同学们都往外跑。
隔着紧闭的房门,外面的动静里面的老师村长记者们还不知道,记者们即便是意外得知连老师们也不知道那位杜老师的离开,可更让他们紧张的是村长说的“刚刚”两个字,尤其是干练记者更是觉得脑门上都在冒虚汗。
“村长,您说‘刚刚”是怎么回事儿?”干练记者问。
不会是他想的那样吧
村长一脸再淳朴不过的神色,“就是你们来的时候,我们不是正好往回走吗?我们就是去送杜老师的!”
“……”
干练记者倒吸了口气,脑中快速的闪过他们站在村外的小山上看到的村子里的这些人,路上一眼而过的那辆低奢的车子,甚至还有车子里原来根本就没看到,可这突然间的好像看的清清楚楚的面容,眼前骤然发黑。
真,真在这一刻,特么想死,有木有!!
坐在车子里正往窗外看的杜玥骤然觉得周遭有些凉,就好像四周有无形的,怨气?
就在杜玥离开沟子县的第二天,沟子县还有市里刊登了一则报道,报道中提到了曾经的贫困村,姚村。
即便包括姚村在内的三个村子已经穷的在沟子县都上了排名,可这三个村子仍坚持着唯一的一所小学。
市里的报纸和县里的报纸都刊登了曾经小学的模样,照片上,不管学校的环境是多么的辛苦,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态度都是那么的清晰,在照片刊登上报纸的那一刻就让人们为之感动。
随后还不等看到这篇报道的人们有什么想法,后面就写到了新的学校,新的气象。
报道上说新的学校是有人捐助,从建设到最后竣工才几个月的时间,完全没有耽误学生们的上课。
报道上没有说捐助人是谁,只有一则照片,像是油画的一样美丽的校园外景和仍和原来一样没有什么变化的村子的对比。
还是那群学生,还是那群村民。
只是学生们脸上的笑容更明亮。
村民们的笑容也更灿烂。
“你们是……”
“我们是电视台的记者,听说咱们村子里新建了学校,我们是来采访的。”干练记者指着那边的学校,态度说不出来的诚恳。
跟村长说的一样,还真是记者啊!
村民们想到村长说的,眼神就有点儿呆。
干练记者眼底闪了闪,特意显得很亲近的搭上了村民的肩膀,“我们是头一个来的吧”
村民们被干练记者的亲近弄得脸上的表情都生硬。
因为杜老师的关系,村民们认为自己的见识已经高了,可这些显然是城里人这么靠近,他们还是有点儿不适应。
几个村民相视了眼,有村民说:“你们是头一个。”
干练记者脸上一喜,刻意压低了声音,“回头给我们点儿独家新闻呗”
“这个,得看我们村长的意思。”
半响,村民门憋出这句话。
按照村长的吩咐,村民们帮着记者们拿东西。
记者们很感谢。
别看他们个个都人高马大的,那都是肩膀上有力气,脚底下的持续力还真不如村民们。
几位记者受到了几位村长的热情款待。
干练记者连声说着感谢的话,见缝插针的问着村子里的状况怎么样,比如学校是什么时候修的,是村里人集资还是有外人投资,还有学校里有几名老师等等。
换做是原来,几位村长几句话就能被干练记者把词儿套走,可现在几位村长们只呵呵的笑。
“学校是今年过年的时候修的。”
“这学校可是漂亮了,连我们村子后面铺整弄个花圃。当时我们就觉得奇怪,就是野花儿,还弄什么花圃,可弄出来就不一样了,待会儿咱们领几位去瞧瞧,好看着呢”
“学校学生还有校服,孩子们一个个的精神着呢,听说城里的学校都有校服,现在我们孩子们也都是城里人呢!”
“老师们教的也好,你们是不知道,去年我们学校可是惨得勒,就三个老师,教六十多个学生,得亏了来了支教老师。”
“看看,这是我们那时候的照片,现在变化大吧!”
“……”
听着几位村长还有旁边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即便是喝着茶,吃着村子里人给准备的吃食,干练记者也觉得脑门跳的厉害。
东一句西一句的,句句都是围绕着村子,学校,学生,也提到了支教老师,他正要顺势的问一句支教老师姓什么,突然间的就拐到了别的地方去了。
就像是打着擦边儿,好像是说了什么,又好像是什么都没说。
什么时候村里人也这么会说话了?
既然是打着来采访学校的由头来的,干练记者也只能先耐着性子把该知道的消息整理着。
给几位村长们拍照片,把村长的话记录下来,还有村长他们提供的原来的教室的照片也拍下来。
只是不看不知道,这一看也还真觉得这个村子原来也太穷了点儿。
他们也采访过一些乡镇的学校,可都比原来这个小学强多了。
据说上头的乡镇还想过把这个学校取消,可如果取消的话,孩子们就没法上学了,总不能每天都走十几里的山路去别的村子上学吧!于是几个村子的村长村委书记商量,还是把学校留了下来。
看着照片上屋外下着大雨,屋内下着小雨,孩子们还在认真听讲的面容,记者们都觉得心里头沉重的不行,忽然间的好像就有点儿明白那位年轻的集团总裁要设立西北教育基金会的原因。
干练记者的眼睛都晃了好几下,可到底还是记着他们来这边的目的,估摸着坐了半个小时,干练记者提议该去学校看看了。
村长们表示很高兴,领着几位记者们往学校去。
学校里还在上课。
村长们建议记者们先在外面看,等下了课再进去。
学校里的老师们都在忙着,怕是没有老师接待他们。
记者们就现在外面拍摄。
干净的校园,朗朗的读书声从校园里传出来,不远处就是村里人耕种的田地,这会儿也正是麦田正灼灼而起的时候,眼见之下一片碧绿,而正恰校园后面的野花花圃绽放着清浅的风姿,忽然间的进入镜头的画面竟是这么的美。
负责摄像的记者不自觉的摄录了一小段儿。
干练记者看到这一幕,也愣了下神儿,只是紧跟着视线就落到学校里,恨不得透过窗户看到里面正上课的那些位老师。
哎呀,那个正主儿在哪间教室啊!
一会儿该用怎么个开场白说话来着!
就算是心里头已经念叨了近百遍的开场白,可在面对那个人之前还是要在脑袋里过个十来遍。
这是他的习惯,也是他短短几年由一个县记者成为市里记者的根本之一。
严谨,认真,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简直就是如坐针毡的等待,终于等到了下课铃声。
孩子们跑出教室,记者们也总算是能迈入校园。
干练记者的牙花子都露出来了,可在看到学校里的几位老师之后,干练记者的笑容差点儿生生的僵在嘴边上。
都是男老师。
连年龄都对不上。
他们来错地方了?
其他的记者们也都硬生生的愣在原地。
裤子都脱了,就让他们看这个?
“学校里就这几位老师?”干练记者整理着言辞,脸上很是崇敬敬佩,“几位老师辛苦了,辛苦了。”
只是熟悉干练记者的都知道,干练记者这绝对是苦笑。
“不辛苦,都是应该的。”几位老师也没想到刚下课就碰上这些位记者,下意识的回着话儿,只是在听到记者说就这几位老师的时候,还是左右转头的找了下,“咦?杜老师呢?”
一句话就像是瞬间点燃了记者们的激情。
连因为好奇在窗户外头探头探脑的学生们都感觉到了那几个据说是“记者”的人都精神起来。
“还有位杜老师呢?”干练记者问,觉得嗓子都发干。
村长点头,“是啊,可刚刚走了。”
第六百四十章 特么想死
“刚刚走了?”干练记者的声音都是尖的。
“什么?”
“杜老师走了?”王老师邓老师张老师几位老师也都惊呼出声。
他们都不知道!
村长说:“是啊,杜老师说了不想耽误你们上课。还说等回头有时间你们去了首都她再好好的招待。”
“这样啊!”
“哎呀,杜老师也真是——”
“……”
几位老师们神色各异。
就是先前还不太清楚这几位记者突兀的所谓何来,在看到他们比他们还要怔愣惊讶遗憾懊恼的样子之后,几位老师们也知道原因了。
杜老师是谁的秘密,他们也知道。
虽然失落,可也庆幸杜老师走的及时没有让这几位记者拦住。
杜老师来的悄无声息,自然也希望走的时候没人打扰。
只是杜老师走的太匆忙,他们都没来得及送行。
老师们看到记者的热情也降下来。
围在窗户外面,隐约的听到里面对话说是杜老师已经走了的学生们不敢相信的瞪大了眼睛,紧跟着几乎是“呼啦”的一声,同学们都往外跑。
隔着紧闭的房门,外面的动静里面的老师村长记者们还不知道,记者们即便是意外得知连老师们也不知道那位杜老师的离开,可更让他们紧张的是村长说的“刚刚”两个字,尤其是干练记者更是觉得脑门上都在冒虚汗。
“村长,您说‘刚刚”是怎么回事儿?”干练记者问。
不会是他想的那样吧
村长一脸再淳朴不过的神色,“就是你们来的时候,我们不是正好往回走吗?我们就是去送杜老师的!”
“……”
干练记者倒吸了口气,脑中快速的闪过他们站在村外的小山上看到的村子里的这些人,路上一眼而过的那辆低奢的车子,甚至还有车子里原来根本就没看到,可这突然间的好像看的清清楚楚的面容,眼前骤然发黑。
真,真在这一刻,特么想死,有木有!!
坐在车子里正往窗外看的杜玥骤然觉得周遭有些凉,就好像四周有无形的,怨气?
就在杜玥离开沟子县的第二天,沟子县还有市里刊登了一则报道,报道中提到了曾经的贫困村,姚村。
即便包括姚村在内的三个村子已经穷的在沟子县都上了排名,可这三个村子仍坚持着唯一的一所小学。
市里的报纸和县里的报纸都刊登了曾经小学的模样,照片上,不管学校的环境是多么的辛苦,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态度都是那么的清晰,在照片刊登上报纸的那一刻就让人们为之感动。
随后还不等看到这篇报道的人们有什么想法,后面就写到了新的学校,新的气象。
报道上说新的学校是有人捐助,从建设到最后竣工才几个月的时间,完全没有耽误学生们的上课。
报道上没有说捐助人是谁,只有一则照片,像是油画的一样美丽的校园外景和仍和原来一样没有什么变化的村子的对比。
还是那群学生,还是那群村民。
只是学生们脸上的笑容更明亮。
村民们的笑容也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