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幼子的从容人生_分卷阅读_7
胡太医来这永安侯府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有些事也略知一二。在他看来,真不怪人家三夫人偏疼幼子,就单说每回自己来给三夫人问诊,哪怕是平安脉呢,这个小的也绝对会在一边陪着,自己开的医嘱药方,这孩子比丫鬟们记得都清楚。瞧瞧这屋里,哪一处不是精心改过的,再说这三房的大公子,到现在还没漏过一面呢。
当然,这是人家的家事,做太医这一行,最基本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要紧的就是手要精嘴要紧,有事的时候都恨不得少开口,没事的时候更不会多言语。
“令堂这是急火攻心,造成血脉疲软,加之冬凉寒症尚未完全调理好,一时惊了本元。好生静养些日子,慢慢进补些平和的膳品,不久应可见成效。”说白了,就是不要让你老母亲再气着,只要保持好心情,好生吃着喝着,啥事没有。
赵秉安自从蒋氏身体不渝后也和太医们打过不少交道了,这话一听就知道什么意思,当下长松一口气。又想起蒋氏昏睡的事,心里的那根弦到底不能完全放下来。“那胡先生可知母亲为何会突然昏睡,这种情况可还会发生,还请先生多指点。”
暗赞一声心细,不愧是大儒的弟子,胡太医也不藏着了,直接一股脑全说了。“上了年纪的人最忌大喜大悲,令堂虽还没到这个境界,但早年生产的时候也是狠伤过身子的,这种情况下在秋冬两季就得格外注意保养,否则极易邪风入体,损伤精元,这时候能睡上一觉,对令堂来说未必是件坏事,最起码能恢复些精神。”
听完了太医的解释,赵秉安的心才算是安了下来,恭敬的请太医留了药方,又奉上了厚厚的谢仪,才派下人们把太医礼送出府。听见太医走了,赵映姝才从隔间里出来,两个半大孩子就坐在母亲床前,静静的等着。
蒋氏可不知道她把孩子们吓了一跳,一觉睡到了申时,直到闻到了燕窝粥的香气才渐渐清醒过来。看着两个惊慌失措的孩子,蒋氏却微微笑了,如大梦初醒一般,无比温柔的把两个孩子搂进怀里,一边拍着一边为他们哼着幼时的童谣。回府的赵怀珺掀开内帘,笑着看了一会,直到鼻头有些微微发酸,才又轻轻的退了出去。
第二天早上,玉涵院里难得聚齐了三房一家人用早膳,只不过今天蒋氏没有让柳氏立规矩,甚至从他们进门起就没对大郎这一家子说一句话,这反而让大房两个人有些坐立难安。赵秉宰真的不知道祖母会派人训斥母亲,等他知道的时候都已经是深夜了,他总不能敲开玉涵院的大门向母亲解释吧,今天早上他特意提前过来,想和母亲说说话,可眼下这尴尬的气氛,又不知怎么开口。
倒是赵秉安,他先开了口“我今年春试不去了。”
“为什么?”这下全桌的人都看了过来,实在猜不出这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就连柳氏也很错愕,虽说她私下里很是厌恶这个处处都要插一脚的小叔子,但她也清楚,小叔子读书极佳,在家的时候,父亲就不止一次提到赵家的麒麟儿,羡慕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府中人都知道,小叔子这次下场是必中的,没想到,他神来一笔,居然不考了。
赵怀珺好似猜到一点,和蒋氏相视一眼,两夫妻就明白了,这孩子还真是……蒋氏虽然心里暖暖的,但她还是不能容忍因为自己耽误了儿子的前程,放下筷子,把儿子招到身旁,细细的描摸着这孩子的眉眼。
“傻孩子,母亲身体好着呢,再说家里还有你哥哥姐姐陪着,哪就要你一个小人儿费神了,母亲还指望你能考个状元回来让我在你五婶面前好好得意一把呢。”
“可是……”
“没什么好可是的,你娘说的对,你要是想让我和你娘高兴,就好好准备下场的事,让外人好好看看咱们赵府儿郎的风采。现在离三月春闱也没有多少时间了,好生在府读书,要是敢闹出什么事来,仔细你的狗腿。”赵怀珺当然知道自家小儿子不会惹是生非,无非也就是那么一说。就这还惹来蒋氏好大一个白眼。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行,怎得也没见你下场考个功名回来。安儿,别听你爹瞎说,就放松心态去考,咱们这样的富贵人家原也不指着这一条路,能考上最好,实在不行就让你爹给你补个官做,他要不给你办,娘就回蒋府让你外公给你弄个好的,关键是千万别累着自己,阿。”
这是什么话,赵怀珺刚想驳斥几句,就瞧见蒋氏对着自己那要吃人的脸色,仿佛自己要是真敢再说点什么吓着她宝贝心肝小儿子,她就绝对会给自己个好看。想着好男不跟女斗,赵怀珺憋着憋着就把要说的话憋回去了。
看着父亲吃瘪的神色,赵映姝和赵秉安乐不可支,又不敢当着父亲的面表现出来,两人忍得很是辛苦。
整个膳桌上,好似没有大房这两个人,赵秉宰好几次想插进这些谈话,可都长不了口,好似他们天生就不是一家人。
直到散桌前,蒋氏留住了他们两个。“我原本想着儿媳怀孕,派两个丫头过去帮着伺候大郎,现在想想又觉得不妥,到底是你们房中的事,我也不好插手,这两个人就还留在我这,大郎那边要是缺什么了就来和我说,你们到底成家了,往常母亲觉得你们年轻,恐被人哄了去,遇事就爱多唠叨几句,现在想想也实在是多余,以后你们院中的事情就由你们自己做主,我啊就等着抱孙子就好了。”
柳氏没想到一夜之间,自家婆婆转了性了,内心的狂喜差点没压抑住,到底顾忌这不是自己的地盘,深呼吸了好几次才给婆婆行了个谢礼,表示以后一定和相公好好过日子。
赵秉宰却有些怅然若失,按理说这不就是他一直想要的吗,可直觉告诉他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遗失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东西……
第21章 离家
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也不长,对于赵府来说不过眨眼就过了。原本,按照朝廷律法,所有学子都要返回原籍参加科考,但是本朝□□考虑实情,加赐恩典,凡三品以上大员所出皆可在京都附近乡县应考。赵秉安刚好踩到及格线上,又因为背后有永安侯府的势力在,很容易就在靠京城最近的昌平县挂了名。
虽然离县试还有段时间,但其实时间已经很紧了,科举考的可不只是学问。凡是家里有些底蕴的,大都知道,考试之前,要先了解主考官的文章喜好,背后派系,如果正好是你敌家对头的人主持这届考试,那就千万不能去,拿不到功名另说,被卷到什么科考舞弊案件里那才是要了全族的老命了。
赵秉安当然不用操心这个,半年前,昌平县县令的资料就摆在了他的书桌上,上面连他什么时候娶得第几房小妾都记得清清楚楚。
能在京城旁边做到县令之职的当然不可能是什么没有根基的小虾米,这位县尊姓王,名开远,听这名就知道是武将家出来的。确实,他是先代征远将军的幼子,老将军一生戎马,前后三子两死一残,残了的那个也没坚持住,回京半年便自尽了。就剩这个幼子自小养在京都老夫人膝下,连续经历了三次丧孙之痛,老夫人便打死也不同意这唯一一个孙子再走武将这条路,索性这孩子也有读书的天赋,年纪轻轻就中了举。皇帝怜惜功臣之后,直接赐了进士出身。在翰林院不过待了三年,就外放到了昌平,坐上了这一县之尊。
这样出身的一位上官,你就不要奢想他会喜欢朴素务实文风的了。从这位以往的文章来看,遣词造句偏向华丽,时事吗,不能说没有,只是少的可怜罢了。要以赵秉安的眼光来看,这水平放在大比之年撑死了也就是个二甲吊车尾。
而且,赵秉安还有个比别人更大的优势,永安侯府的老爷子跟这位抚远将军交情不浅,据说两人曾在沙场上并肩作战过,当初,这位公子能捞到这样一个肥差,永安侯府也是出过力的,就是赵秉安对着这位大人,也是能喊得上一声“世叔”的。
幸而,这只是一个童生试,即使碰上难搞的考官也无伤大雅,凭他背后的势力还真不会怕了谁去。
三月初一这天,蒋氏收拾了整整两马车的东西,差点就没把家搬过去了。还是赵怀珺看不过眼,上前提醒着,昌平离京城近着呢,就考三天,带那么多东西也没法用啊。再说了,小二还要去拜访几位师长,带着这些东西怎么上门,要非得带的话多给孩子揣点银票就是了。
蒋氏一个白眼球翻过去,等你说,黄花菜都凉了。赵映姝可顾不得父母之间的眉眼官司了,现在虽然已经入春,可这天气瞧着还是要冷上不少时日,听外面的下人说,士子入考是只能着单衣的,原本备下的狐裘什么的都派不上用场了,还好五婶有经验,内里苏棉,中隔云缎,外封熙锦,既体面又保暖。赵映姝催着针线房加班加点赶了三套出来,又亲自打包收拾好,这才算松了口气。
整整花费了两个时辰,这一大家子才收拾好。蒋氏理了理赵怀珺的常服,带着两个孩子就朝宁寿堂去了,今天是安儿远行的日子,按规矩得来向老爷子和老太太行个礼,讨个彩头。
宁寿堂里赵府这一大家子除了赶去上朝的大爷、二爷、五爷,其他的不管男女老幼都来了个齐。三房刚踏进房门,就听见四房的嫡少爷,今年虚龄六岁的赵秉宱摇摇晃晃地跑过来,一把抱住了赵秉安的大腿,“十哥,娘亲说你要去考科举,做大官了,十哥,科举是什么,你带我一起去好不好,宱哥儿也要去考。”
一屋子的人都被这懵懂小儿的话语给逗笑了,赵怀珉刚想把这孩子喝回来,别在那丢人现眼了,就见赵秉安一个使力就把这小胖子抱了起来,还为着他高兴,特意颠了两下。果然,小胖子更开心了,就知道十哥最疼我了,赶紧搂着十哥的脖子,还特意把自己肥肥的小脸蛋往赵秉安的脸上蹭,别提多开心了。
“宱哥儿不急,等十哥考完回来就亲自教你读书,咱们啊到时候考个头名回来,让四叔四婶高兴高兴,好不好。”
刚满六岁的小孩子懂什么头名呢,只是听见自己最崇拜的十哥那么说,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就忙不迭地点头,连声应好。
旁边的周氏真是喜不自胜,不枉自己这么些年对安哥儿尽心尽力,将来宱哥儿要是能得安哥儿一二分的本事,那他们母子也就不用愁了。
赵怀珉也很诧异,虽然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儿子和三房的侄子关系不错,但没想到居然能到这个程度,安哥儿可不是他那两个一事无成的兄长,这孩子近两年越发长成,身上的威严有时比三哥都足。虽然心里可惜这份关系不是和宏哥儿,宪哥儿他们的,但到底也是自己的儿子,赵怀珉还是很高兴的。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儿子跟着他堂兄要是能有个前程也算是一件幸事了。
老侯爷放下茶杯,慢慢的捋着胡须,虽然什么话都还没说,但嘴角翘起的笑意还是显示出他此时十分满意的心情。自己到底是没看错人,小十这孩子心性豁达敏锐,坚韧沉稳,连隔房的堂弟都不吝拉上一把,想来和小六之间应也可多多包容。
三房里发生的事,自己不是不知道,可自己能有什么办法呢。当初抱走小六也是自己同意过的,总不能现在都把过错推到老妻身上。
虽说小六这孩子没有被老妻养废,哼,但他也没被养成啊。心胸狭窄,鼠目寸光,要不是脑子还算清楚,恐怕早就被户部那帮老油条吃的一干二净了。犯了事也不想想自己错在哪,居然还闹着让大孙子给他调职,给你个从七品你都干不好,还能干点什么。
又看了一眼堂下的赵秉宣,对于这个长子长孙,自己倾注了太多心血,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和他父亲一般,有些妇人之仁,易受感情左右,这可是官场上的大忌啊。悠悠叹了口气,这孩子的性格要是和小十换换就好了。
罗氏看着堂前丰神俊秀,才貌双全的少年,心里的感情很是复杂。自己顾忌宰哥儿很少见他,但常听丈夫和幼子提到,每次说起都是那么骄傲的神色。她知道有些事分不出对错,可宰哥儿毕竟在自己身边待了那么些年,就是一只小猫小狗的都能养出感情来,何况是一个孩子呢。况且,宰哥儿那孩子本质不坏,只是,资质不高而已…… 现如今,蒋氏对那孩子的漠视就快摆到明面上来了,自己再不护着他,这偌大的侯府还有谁会惦记他。
可是她真的后悔了,现在她还活着,自然可以压着老大多看顾这孩子,等她眼一闭,两腿一蹬,到时候,她不觉得老大会撇下自己的亲生儿子来照顾隔房的侄子,而老三夫妇,唉,不提也罢。
将来,自己去了,宰儿那孩子爹妈不亲,兄弟不友,又该如何支撑下去。或许,自己当初真的不该把那孩子从三房抱出来,不然今天可能不会走到这个地步。
今天是个好日子,罗氏也不想在满府上下失态,她掩饰般的咳嗽了两声,看到堂下都安静下来,才把那个自己血缘上的嫡幼孙唤到身前来。拉起这孩子的手细细看着,没想到一转眼就都长成大小伙了,时光不饶人啊,罗氏伸手拍拍了赵秉安的手背,又示意旁边的大丫鬟把东西拿上来。
“这是我父亲当年给我陪嫁的一对端砚,听说还是当年特意从琅琊山里淘换出来的珍品,现如今已经没有人能做出这样的砚台了。这里面另一个十几年前给了你五叔,剩下这一个,你六哥垂涎了好久我也没给他,如今,你就把它带上吧。”
赵秉安实没想到老太太会赐这么重的礼,砚台本身再名贵也没有什么,反正都是文房四宝,用途都一样,关键这是老太太的陪嫁之物,意义非凡呐。堂中五房的人也都惊得不轻,这老太太向来对三房的安哥儿不冷不淡的,今儿,这是转性了?二房和四房反应略好一些,反正再怎么样也都没自己的份,人家亲祖母想给大孙子贴补点东西,也没什么可置喙的地方。
赵怀珺思来想去也没弄明白母亲是什么意思,倒是坐在一旁的沈氏若有所思,这是想修复三房兄弟俩之间的关系?摇摇头,这也太晚了些,且不说安哥儿早就记事,就凭这些年六郎对小十还有三房的态度,这事儿,难!
不管老太太是什么意思,赵秉安现在只能恭恭敬敬的接过了砚台,转手放进母亲怀里,又赶紧跪了下来,端端正正的给祖父母行了大礼,磕了响头。“谢祖母赏,孙儿此去必定全力以赴,定不负诸位长辈教导。”
老侯爷欣慰的点了点头,示意儿子把孙子扶起来,想着该注意的地方他老师和叔父应该都交代过了,看看这天色也不早了,再不出发,恐怕天黑之前就赶不到昌平了。转头看看老四,示意他可以准备出发了。
赵秉安今年过完年虚龄也不过十三,虽说在当下,男子十五六岁就成家的不在少数,但那都是乡下贫苦人家,在富贵人家眼里,孩子得到十八才算成年,二十弱冠才算是彻底成人。这种情况下,即使只是在京城边上,府上也是不大放心让一个半大孩子单独去的,但是府上的成年男丁基本上都有公务在身,无暇抽身,也只能由见天闲逛的四老爷陪着去了。
好不容易拜别了来送行的伯母婶娘,又和几位堂兄们寒暄了几句,直到四叔开始催促,赵秉安才依依不舍的踏上马车。这是他第一次实际意义上的出门,从前,别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他总是一笑而过,大丈夫志在四海,怎能困守一隅,可今天,看着蒋氏红着眼眶倚在父亲怀里,看着姐姐泣不成声偏又不想让自己看见,只能躲在大门后偷偷的哭,看着憨厚的庶兄笨拙的向自己挥手告别,看着平时老是傻笑的小胖子在自己身后嚎啕大哭,他真的明白了这句话。宗族血脉,这是这个时代走到哪里都斩不断的牵绊。
掀开马车上的帘子,向母亲他们挥手,示意他们赶紧回去吧,这大冷的天别在府外站着了。等到马车一动,府门口的人渐渐散去,最后只剩下了蒋氏和赵怀珺还坚持着,直到马车的背影彻底消失在视线里,赵怀珺才掺着蒋氏一步一步回了玉涵院。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哪一定要是千里呢,孩子哪怕走远了一步,做母亲的心都是揪着的。
窗外嗒嗒的马蹄声不断传来,赵怀珉看着旁边红了眼眶的侄子,轻声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第22章 经典大戏
紧赶慢赶,叔侄俩终于在城门关闭之前进了昌平县城,幸好下人早就订好了客栈,不然一帮人可能就要露宿街头了。赶了许久的路,叔侄俩也没什么胃口,一番梳洗过后,就歇下了。
第二天,赵秉安用过早膳后,拿着信就开始去拜访老师的友人,这些人里有书院的先生,有当地的士绅,有码头上的校吏,还有隐于闹市的白头老叟,不同阶层,不同交往,赵秉安无不适无所适。一开始,他不大明白老师的意思。可当他停伫在喧闹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所有的生活就像一段段集锦一般在他面前播放,生老病死,贫贱富贵。
突然想起老师教授他《论语》的最后一天,好像也是在下午,阳光明媚,老先生摩挲着书页,似是突发奇想地歪头问了他一句。“我辈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这个问题他在无数本书里看过,回答各不相同。最多的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那天,他不知怎么得就想起了张载的那句回答“读圣贤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脑子里想着,嘴上就囫囵念了出来,当时老师的神情自己到现在都还记得,老先生豁然直立,一把把他拽过去,捂住了嘴,差点憋死。
看着师傅的神情,赵秉安当时还不明白自己说错了什么,这不应该是标准答案吗。邵雍当时什么都没说,任由他自己在那想破脑袋。后来,他回府拿这个问题问五叔,五叔当时看他的表情很微妙很晦涩,也什么都没说,只是在他出房门的时候,朝天上指了指,等自己回房细想清楚的时候,差点吓出一身冷汗。
这四句话对于世家,对于寒门,甚至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都没有错,可它错在忽视了这世界上另一样重要的东西——皇权。千百年来,自儒学兴起以来,身高志洁的士大夫都是按照上面那些要求干的,但从来都没有人敢说破,因为终究这是家天下!脱离皇权的学说,从古到今,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就像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而治,纵使还在流传,但也就只剩下这点虚名了。
赵秉安一直以为他真的彻底融入这个时代了,但其实他没有,他的骨子里就透露着对皇权的无知无畏,而这一点是上位者绝对无法忍受的。现在没有被人识破不是因为赵秉安多么擅长掩藏,而是因为他还没有与那些事情接触的机会。除非他一辈子不得志,否则他就一定要改掉这个脾性,从骨子里抹掉那份在邵雍看来不知道从哪来的傲气。
赵秉安一直以为众生皆醉我独醒,却不想是他自己在眼前遮了一层业障,忘了最基本的谦卑!今日见到的这些人,不管身份几何,境遇悲喜,深究到本质,都能感觉到他们对于天地,对于规则,对于传统的敬畏。而这也是《论语》终篇里最后一段他还没有领悟的真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老师,这一课,弟子受教了!
接下来,他就在茶铺里静静的坐了一天,也看了一天,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真真是最微妙不过了。
赵怀珉倒是在客栈里着急了一下午,还以为出来第一天就把侄子弄丢了呢,直到天色快要暗了,去寻人的下人才和赵秉安一起回来。赵怀珉看着侄子完整无缺,可算是松了口气,又不好当着下人的面训斥他,只能叮嘱以后出门在外要在意时间,到底不是家里呢。赵秉安噙着笑,点头应是,赵怀珉看侄子态度很好,也就不多为难他了,嘱咐下人多注意些,就先让这孩子上楼休息了。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老觉得这孩子比以往有所不同,又说不上来有哪不对……
三月八号,离春闱还有四天,除了昌平县尊,该拜访的人该送到的礼都已经完成了。今天,赵秉安就不必再出门,要开始在客栈里好好温书了。至于赵怀珉嘛,他今天倒是有一件正事要做,打点好从家里带过来的司仪还有父亲的印信,便让得力的下人把东西还有名帖送到了县府后衙,虽说开考前主考官要避嫌,但投名贴礼也算是一种惯例了。
这多流行语于高官勋贵之间,明面上是说不要因为这是我家孩子,你就瞎放水,要公正,咱们不搞特殊。但实际上呢,人家已经跟你说,这是我家孩子了,你就真的一点面子都不给,而且能在京城附近应考的,谁家没有点背景,你要是真的不留一丝情面,以后还想不想在上京混了。
昌平县衙里,王开远就正在看着那一堆名帖苦笑。底下人都羡慕自己有个好出身,仗着老子哥哥们不用费心就能坐上高位,可谁知自己的难处啊。哥哥们都战死沙场,徒留下几个孤儿寡母,若是父亲能一直年轻,一直征战,那倒也没什么,可父亲早已年老体衰,早年在战场上的诸多伤病,临到老了也都找上身来,现在无非就是在强撑日子罢了。
一旦父亲去了,自己就要丁忧三年,抚远将军府在朝中就无人能支撑门户,三年,等到自己起复的时候,朝堂上恐怕就什么位置都没有了。而且,自己从的是文官,父亲在世的时候,他那些故交好友或借着交情这个借口可以拉自己一把,等到父亲去了,文武不言,那些大人们为了避讳,恐怕要伸手就不那么方便了。
扯远了,现下是眼前这关难过啊。本朝律法明令,童生取率按所属县户多少来定,昌平虽在京城附近,但下辖人口并不多,满打满算不会超过八万户,按千比一取,就意味着今年昌平县手上有八十个童生名额,可看着眼前明显一百多张名帖,选谁不选谁都是个大问题啊。再说,京城里的公子又不是乡下的穷苦人家,一套四书都凑不齐,大家都是延请名师教大的,再不争气,应付童生试也足够了,那这黜落的人选还有名次的安排就得谨慎再谨慎了。
推开这堆帖子,先挑出与自家交情匪浅的,当然不会有亲属关系,大家都不傻,自然不会让御史台抓到把柄,科举舞弊可不是失职贪渎可以相提并论的,弄不好九族都能搭进去。
永安侯府,这个倒是挺熟悉啊,这次是他家哪个孩子来考,吆,赵老三家的老三啊,这孩子倒是不得了,当初听说可是拜了邵老先生为师。哎,人比人气死人,你看人家永安侯府,原先跟自家是一个路子,可人家从怀字辈起始就由武转文了,前后几十年如今都做到了高位上,京城勋贵里提起永安侯府,哪个不伸出大拇指赞句一等一的人家。赵怀珏不过比自己大三四岁,都已经做到从三品的右都督御史了,哪像自己还在这昌平县蹉跎。
这孩子好像才十三,那他那个庶兄是不是正当龄。虽说只是个庶子,但大哥家的侄女不也是失怙孤女嘛。抚远将军府现下可没有什么挑挑拣拣的权利,要是能借上永安侯府的势,最起码可以先熬过前头这几年。想来以父亲与永安侯爷的交情,一个庶子的婚事应该没什么问题。现在就先看着吧,等县试过后再说。
赵秉安在客房里一待就是三天,直到县试的前一天,他才出来,打算到处走一走,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结果刚离开客栈没几步,就看了一场大戏。
但凡是古装大剧,有什么桥段是必不可少的,卖身葬父啊!!!
正对客栈正门东南面,没走五十步,天桥脚下,一个大约十四五的小丫头哭的是梨花带雨,我见犹怜啊。头上撰着的双螺髻上什么都没插,就别了一根稻草,一身白色粗麻布孝衣倒是裁剪的不错,把那未发育完全的身体衬得玲珑有致,随着抽泣的动作一提一落,旁边好几个地痞流氓似的人物看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这辈子,得益于赵秉安打小就注意保养眼睛的功劳,隔着老远,他就看见了女子身前的那块木牌上的字迹,左半边是四个碗口大的加粗大字,由上往下写着“卖身葬父”,右半边一开始看不清楚,稍走进些,才看见是一篇陈情书。
大概意思就是这小女子随父出行,要进京寻亲,不料半途呢,慈父染疾,纵使散尽家财,然久病不医,老先生呢还是走了。这一走不要紧,这小女子就惨了,先是没了银子被人家客栈赶了出来,然后医馆又来寻她要亏欠的药钱,现在虽然是腊月可这老父亲的遗体也不能久放啊,总的入土为安吧,那这棺材寿衣还有坟土就按最简单的置办也得不少花费。小女子百般无奈,只能贱卖己身,愿为奴为婢,但求能让老父亲安息。
最后,缀了一句,凭银五十两。
这下,就意味深长了。你在长安城里,随便到大街上拉个公子哥,问他,五十两多不多,当然不多,他在怡红院里睡一晚就不止这个价。就是京城门口守城门的士卒,咬咬牙攒几个月,也不难拿出这笔钱。
关键是,如果走牙行,买一个小丫鬟要多少钱呢?其实像这位姑娘这么大的,勋贵世家里都是不会要的,他们世代最信任的是家生子,一代代传下来,即忠心又好用。毕竟在某种意义上,家生子就像主家的一种另类的财产,打死了都什么事也没有,传出去至多名声上不大好听罢了。退一万步讲,即使他们需要新的奴仆,最先考虑的也是买断全家,老的放到庄子上干苦力,小的放在府上慢慢调理,几代过后又成了新的家生子,当然,这种买卖前提是这户人家要身家清白,户籍所在县城要能查到祖宗三辈以上。就这样一户人家全家能卖多少银子呢,赵秉安告诉你,丰年三十两,荒年撑死就是二十两,有时候倒贴都没人要。
现在这个娇娇滴滴的小女子张嘴就要五十两,这事可就有趣了。
这下,赵秉安也不急了,跨步走到旁边的茶铺里,坐在一群茶客中间等着看热闹。
这不,他刚坐下没多久,那边的好戏就等不急要开锣了。
第23章 计中计
那几个隔步外的流氓,蹲守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出面,领头的大高个就起身吐了口唾沫,跺跺脚,骂骂咧咧的领着一群人走了过来。
他也不嫌小娘子身前的尸体晦气,伸手直接抬起了女子的下巴,脸上的横肉随他一笑显得特别狰狞,那口黄牙估计有年头没见盐洗过了。“呦,小娘子长得不错啊,细皮嫩肉的,你瞅洒家做你男人行不。你放心,某下堂能搂钱,上炕能暖床,只要你从了我,你爹就是我爹,咱爹的身后事某一定给你办的妥!妥!的!”
光听这几句话还是诚意满满的,要是那手再规矩一点就好了。大汉对这回复好似一点也不急,就蹲在那里开始挑逗这个小娘子,摸摸小手拉,拧拧鼻子拉,时不时还做势要上前闻闻,好似有多香甜是的,直把人家小娘子逼得是脸红耳臊,满目通红啊,眼瞅着那泪珠就要滚下来了。
“住手,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尔等居然当街调戏良家妇女,眼里还有王法吗。”
来了,茶馆里的人顿时精神一震,不枉自己点了壶那么贵的茶水,这下可有好戏看了。
只见天桥街头走过来一青衣男子,年纪不大,估摸着也就将将弱冠。一身衣服虽说得体,但明显浆洗过很多次了,基本看不出原本的颜色。手里还携着几本书,估摸着是刚做完早课回来的。
当然,这是人家的家事,做太医这一行,最基本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要紧的就是手要精嘴要紧,有事的时候都恨不得少开口,没事的时候更不会多言语。
“令堂这是急火攻心,造成血脉疲软,加之冬凉寒症尚未完全调理好,一时惊了本元。好生静养些日子,慢慢进补些平和的膳品,不久应可见成效。”说白了,就是不要让你老母亲再气着,只要保持好心情,好生吃着喝着,啥事没有。
赵秉安自从蒋氏身体不渝后也和太医们打过不少交道了,这话一听就知道什么意思,当下长松一口气。又想起蒋氏昏睡的事,心里的那根弦到底不能完全放下来。“那胡先生可知母亲为何会突然昏睡,这种情况可还会发生,还请先生多指点。”
暗赞一声心细,不愧是大儒的弟子,胡太医也不藏着了,直接一股脑全说了。“上了年纪的人最忌大喜大悲,令堂虽还没到这个境界,但早年生产的时候也是狠伤过身子的,这种情况下在秋冬两季就得格外注意保养,否则极易邪风入体,损伤精元,这时候能睡上一觉,对令堂来说未必是件坏事,最起码能恢复些精神。”
听完了太医的解释,赵秉安的心才算是安了下来,恭敬的请太医留了药方,又奉上了厚厚的谢仪,才派下人们把太医礼送出府。听见太医走了,赵映姝才从隔间里出来,两个半大孩子就坐在母亲床前,静静的等着。
蒋氏可不知道她把孩子们吓了一跳,一觉睡到了申时,直到闻到了燕窝粥的香气才渐渐清醒过来。看着两个惊慌失措的孩子,蒋氏却微微笑了,如大梦初醒一般,无比温柔的把两个孩子搂进怀里,一边拍着一边为他们哼着幼时的童谣。回府的赵怀珺掀开内帘,笑着看了一会,直到鼻头有些微微发酸,才又轻轻的退了出去。
第二天早上,玉涵院里难得聚齐了三房一家人用早膳,只不过今天蒋氏没有让柳氏立规矩,甚至从他们进门起就没对大郎这一家子说一句话,这反而让大房两个人有些坐立难安。赵秉宰真的不知道祖母会派人训斥母亲,等他知道的时候都已经是深夜了,他总不能敲开玉涵院的大门向母亲解释吧,今天早上他特意提前过来,想和母亲说说话,可眼下这尴尬的气氛,又不知怎么开口。
倒是赵秉安,他先开了口“我今年春试不去了。”
“为什么?”这下全桌的人都看了过来,实在猜不出这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就连柳氏也很错愕,虽说她私下里很是厌恶这个处处都要插一脚的小叔子,但她也清楚,小叔子读书极佳,在家的时候,父亲就不止一次提到赵家的麒麟儿,羡慕欣赏之情溢于言表。府中人都知道,小叔子这次下场是必中的,没想到,他神来一笔,居然不考了。
赵怀珺好似猜到一点,和蒋氏相视一眼,两夫妻就明白了,这孩子还真是……蒋氏虽然心里暖暖的,但她还是不能容忍因为自己耽误了儿子的前程,放下筷子,把儿子招到身旁,细细的描摸着这孩子的眉眼。
“傻孩子,母亲身体好着呢,再说家里还有你哥哥姐姐陪着,哪就要你一个小人儿费神了,母亲还指望你能考个状元回来让我在你五婶面前好好得意一把呢。”
“可是……”
“没什么好可是的,你娘说的对,你要是想让我和你娘高兴,就好好准备下场的事,让外人好好看看咱们赵府儿郎的风采。现在离三月春闱也没有多少时间了,好生在府读书,要是敢闹出什么事来,仔细你的狗腿。”赵怀珺当然知道自家小儿子不会惹是生非,无非也就是那么一说。就这还惹来蒋氏好大一个白眼。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行,怎得也没见你下场考个功名回来。安儿,别听你爹瞎说,就放松心态去考,咱们这样的富贵人家原也不指着这一条路,能考上最好,实在不行就让你爹给你补个官做,他要不给你办,娘就回蒋府让你外公给你弄个好的,关键是千万别累着自己,阿。”
这是什么话,赵怀珺刚想驳斥几句,就瞧见蒋氏对着自己那要吃人的脸色,仿佛自己要是真敢再说点什么吓着她宝贝心肝小儿子,她就绝对会给自己个好看。想着好男不跟女斗,赵怀珺憋着憋着就把要说的话憋回去了。
看着父亲吃瘪的神色,赵映姝和赵秉安乐不可支,又不敢当着父亲的面表现出来,两人忍得很是辛苦。
整个膳桌上,好似没有大房这两个人,赵秉宰好几次想插进这些谈话,可都长不了口,好似他们天生就不是一家人。
直到散桌前,蒋氏留住了他们两个。“我原本想着儿媳怀孕,派两个丫头过去帮着伺候大郎,现在想想又觉得不妥,到底是你们房中的事,我也不好插手,这两个人就还留在我这,大郎那边要是缺什么了就来和我说,你们到底成家了,往常母亲觉得你们年轻,恐被人哄了去,遇事就爱多唠叨几句,现在想想也实在是多余,以后你们院中的事情就由你们自己做主,我啊就等着抱孙子就好了。”
柳氏没想到一夜之间,自家婆婆转了性了,内心的狂喜差点没压抑住,到底顾忌这不是自己的地盘,深呼吸了好几次才给婆婆行了个谢礼,表示以后一定和相公好好过日子。
赵秉宰却有些怅然若失,按理说这不就是他一直想要的吗,可直觉告诉他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遗失了,很重要很重要的东西……
第21章 离家
三个月的时间说长也不长,对于赵府来说不过眨眼就过了。原本,按照朝廷律法,所有学子都要返回原籍参加科考,但是本朝□□考虑实情,加赐恩典,凡三品以上大员所出皆可在京都附近乡县应考。赵秉安刚好踩到及格线上,又因为背后有永安侯府的势力在,很容易就在靠京城最近的昌平县挂了名。
虽然离县试还有段时间,但其实时间已经很紧了,科举考的可不只是学问。凡是家里有些底蕴的,大都知道,考试之前,要先了解主考官的文章喜好,背后派系,如果正好是你敌家对头的人主持这届考试,那就千万不能去,拿不到功名另说,被卷到什么科考舞弊案件里那才是要了全族的老命了。
赵秉安当然不用操心这个,半年前,昌平县县令的资料就摆在了他的书桌上,上面连他什么时候娶得第几房小妾都记得清清楚楚。
能在京城旁边做到县令之职的当然不可能是什么没有根基的小虾米,这位县尊姓王,名开远,听这名就知道是武将家出来的。确实,他是先代征远将军的幼子,老将军一生戎马,前后三子两死一残,残了的那个也没坚持住,回京半年便自尽了。就剩这个幼子自小养在京都老夫人膝下,连续经历了三次丧孙之痛,老夫人便打死也不同意这唯一一个孙子再走武将这条路,索性这孩子也有读书的天赋,年纪轻轻就中了举。皇帝怜惜功臣之后,直接赐了进士出身。在翰林院不过待了三年,就外放到了昌平,坐上了这一县之尊。
这样出身的一位上官,你就不要奢想他会喜欢朴素务实文风的了。从这位以往的文章来看,遣词造句偏向华丽,时事吗,不能说没有,只是少的可怜罢了。要以赵秉安的眼光来看,这水平放在大比之年撑死了也就是个二甲吊车尾。
而且,赵秉安还有个比别人更大的优势,永安侯府的老爷子跟这位抚远将军交情不浅,据说两人曾在沙场上并肩作战过,当初,这位公子能捞到这样一个肥差,永安侯府也是出过力的,就是赵秉安对着这位大人,也是能喊得上一声“世叔”的。
幸而,这只是一个童生试,即使碰上难搞的考官也无伤大雅,凭他背后的势力还真不会怕了谁去。
三月初一这天,蒋氏收拾了整整两马车的东西,差点就没把家搬过去了。还是赵怀珺看不过眼,上前提醒着,昌平离京城近着呢,就考三天,带那么多东西也没法用啊。再说了,小二还要去拜访几位师长,带着这些东西怎么上门,要非得带的话多给孩子揣点银票就是了。
蒋氏一个白眼球翻过去,等你说,黄花菜都凉了。赵映姝可顾不得父母之间的眉眼官司了,现在虽然已经入春,可这天气瞧着还是要冷上不少时日,听外面的下人说,士子入考是只能着单衣的,原本备下的狐裘什么的都派不上用场了,还好五婶有经验,内里苏棉,中隔云缎,外封熙锦,既体面又保暖。赵映姝催着针线房加班加点赶了三套出来,又亲自打包收拾好,这才算松了口气。
整整花费了两个时辰,这一大家子才收拾好。蒋氏理了理赵怀珺的常服,带着两个孩子就朝宁寿堂去了,今天是安儿远行的日子,按规矩得来向老爷子和老太太行个礼,讨个彩头。
宁寿堂里赵府这一大家子除了赶去上朝的大爷、二爷、五爷,其他的不管男女老幼都来了个齐。三房刚踏进房门,就听见四房的嫡少爷,今年虚龄六岁的赵秉宱摇摇晃晃地跑过来,一把抱住了赵秉安的大腿,“十哥,娘亲说你要去考科举,做大官了,十哥,科举是什么,你带我一起去好不好,宱哥儿也要去考。”
一屋子的人都被这懵懂小儿的话语给逗笑了,赵怀珉刚想把这孩子喝回来,别在那丢人现眼了,就见赵秉安一个使力就把这小胖子抱了起来,还为着他高兴,特意颠了两下。果然,小胖子更开心了,就知道十哥最疼我了,赶紧搂着十哥的脖子,还特意把自己肥肥的小脸蛋往赵秉安的脸上蹭,别提多开心了。
“宱哥儿不急,等十哥考完回来就亲自教你读书,咱们啊到时候考个头名回来,让四叔四婶高兴高兴,好不好。”
刚满六岁的小孩子懂什么头名呢,只是听见自己最崇拜的十哥那么说,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就忙不迭地点头,连声应好。
旁边的周氏真是喜不自胜,不枉自己这么些年对安哥儿尽心尽力,将来宱哥儿要是能得安哥儿一二分的本事,那他们母子也就不用愁了。
赵怀珉也很诧异,虽然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儿子和三房的侄子关系不错,但没想到居然能到这个程度,安哥儿可不是他那两个一事无成的兄长,这孩子近两年越发长成,身上的威严有时比三哥都足。虽然心里可惜这份关系不是和宏哥儿,宪哥儿他们的,但到底也是自己的儿子,赵怀珉还是很高兴的。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儿子跟着他堂兄要是能有个前程也算是一件幸事了。
老侯爷放下茶杯,慢慢的捋着胡须,虽然什么话都还没说,但嘴角翘起的笑意还是显示出他此时十分满意的心情。自己到底是没看错人,小十这孩子心性豁达敏锐,坚韧沉稳,连隔房的堂弟都不吝拉上一把,想来和小六之间应也可多多包容。
三房里发生的事,自己不是不知道,可自己能有什么办法呢。当初抱走小六也是自己同意过的,总不能现在都把过错推到老妻身上。
虽说小六这孩子没有被老妻养废,哼,但他也没被养成啊。心胸狭窄,鼠目寸光,要不是脑子还算清楚,恐怕早就被户部那帮老油条吃的一干二净了。犯了事也不想想自己错在哪,居然还闹着让大孙子给他调职,给你个从七品你都干不好,还能干点什么。
又看了一眼堂下的赵秉宣,对于这个长子长孙,自己倾注了太多心血,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和他父亲一般,有些妇人之仁,易受感情左右,这可是官场上的大忌啊。悠悠叹了口气,这孩子的性格要是和小十换换就好了。
罗氏看着堂前丰神俊秀,才貌双全的少年,心里的感情很是复杂。自己顾忌宰哥儿很少见他,但常听丈夫和幼子提到,每次说起都是那么骄傲的神色。她知道有些事分不出对错,可宰哥儿毕竟在自己身边待了那么些年,就是一只小猫小狗的都能养出感情来,何况是一个孩子呢。况且,宰哥儿那孩子本质不坏,只是,资质不高而已…… 现如今,蒋氏对那孩子的漠视就快摆到明面上来了,自己再不护着他,这偌大的侯府还有谁会惦记他。
可是她真的后悔了,现在她还活着,自然可以压着老大多看顾这孩子,等她眼一闭,两腿一蹬,到时候,她不觉得老大会撇下自己的亲生儿子来照顾隔房的侄子,而老三夫妇,唉,不提也罢。
将来,自己去了,宰儿那孩子爹妈不亲,兄弟不友,又该如何支撑下去。或许,自己当初真的不该把那孩子从三房抱出来,不然今天可能不会走到这个地步。
今天是个好日子,罗氏也不想在满府上下失态,她掩饰般的咳嗽了两声,看到堂下都安静下来,才把那个自己血缘上的嫡幼孙唤到身前来。拉起这孩子的手细细看着,没想到一转眼就都长成大小伙了,时光不饶人啊,罗氏伸手拍拍了赵秉安的手背,又示意旁边的大丫鬟把东西拿上来。
“这是我父亲当年给我陪嫁的一对端砚,听说还是当年特意从琅琊山里淘换出来的珍品,现如今已经没有人能做出这样的砚台了。这里面另一个十几年前给了你五叔,剩下这一个,你六哥垂涎了好久我也没给他,如今,你就把它带上吧。”
赵秉安实没想到老太太会赐这么重的礼,砚台本身再名贵也没有什么,反正都是文房四宝,用途都一样,关键这是老太太的陪嫁之物,意义非凡呐。堂中五房的人也都惊得不轻,这老太太向来对三房的安哥儿不冷不淡的,今儿,这是转性了?二房和四房反应略好一些,反正再怎么样也都没自己的份,人家亲祖母想给大孙子贴补点东西,也没什么可置喙的地方。
赵怀珺思来想去也没弄明白母亲是什么意思,倒是坐在一旁的沈氏若有所思,这是想修复三房兄弟俩之间的关系?摇摇头,这也太晚了些,且不说安哥儿早就记事,就凭这些年六郎对小十还有三房的态度,这事儿,难!
不管老太太是什么意思,赵秉安现在只能恭恭敬敬的接过了砚台,转手放进母亲怀里,又赶紧跪了下来,端端正正的给祖父母行了大礼,磕了响头。“谢祖母赏,孙儿此去必定全力以赴,定不负诸位长辈教导。”
老侯爷欣慰的点了点头,示意儿子把孙子扶起来,想着该注意的地方他老师和叔父应该都交代过了,看看这天色也不早了,再不出发,恐怕天黑之前就赶不到昌平了。转头看看老四,示意他可以准备出发了。
赵秉安今年过完年虚龄也不过十三,虽说在当下,男子十五六岁就成家的不在少数,但那都是乡下贫苦人家,在富贵人家眼里,孩子得到十八才算成年,二十弱冠才算是彻底成人。这种情况下,即使只是在京城边上,府上也是不大放心让一个半大孩子单独去的,但是府上的成年男丁基本上都有公务在身,无暇抽身,也只能由见天闲逛的四老爷陪着去了。
好不容易拜别了来送行的伯母婶娘,又和几位堂兄们寒暄了几句,直到四叔开始催促,赵秉安才依依不舍的踏上马车。这是他第一次实际意义上的出门,从前,别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他总是一笑而过,大丈夫志在四海,怎能困守一隅,可今天,看着蒋氏红着眼眶倚在父亲怀里,看着姐姐泣不成声偏又不想让自己看见,只能躲在大门后偷偷的哭,看着憨厚的庶兄笨拙的向自己挥手告别,看着平时老是傻笑的小胖子在自己身后嚎啕大哭,他真的明白了这句话。宗族血脉,这是这个时代走到哪里都斩不断的牵绊。
掀开马车上的帘子,向母亲他们挥手,示意他们赶紧回去吧,这大冷的天别在府外站着了。等到马车一动,府门口的人渐渐散去,最后只剩下了蒋氏和赵怀珺还坚持着,直到马车的背影彻底消失在视线里,赵怀珺才掺着蒋氏一步一步回了玉涵院。儿行千里母担忧,其实哪一定要是千里呢,孩子哪怕走远了一步,做母亲的心都是揪着的。
窗外嗒嗒的马蹄声不断传来,赵怀珉看着旁边红了眼眶的侄子,轻声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
第22章 经典大戏
紧赶慢赶,叔侄俩终于在城门关闭之前进了昌平县城,幸好下人早就订好了客栈,不然一帮人可能就要露宿街头了。赶了许久的路,叔侄俩也没什么胃口,一番梳洗过后,就歇下了。
第二天,赵秉安用过早膳后,拿着信就开始去拜访老师的友人,这些人里有书院的先生,有当地的士绅,有码头上的校吏,还有隐于闹市的白头老叟,不同阶层,不同交往,赵秉安无不适无所适。一开始,他不大明白老师的意思。可当他停伫在喧闹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所有的生活就像一段段集锦一般在他面前播放,生老病死,贫贱富贵。
突然想起老师教授他《论语》的最后一天,好像也是在下午,阳光明媚,老先生摩挲着书页,似是突发奇想地歪头问了他一句。“我辈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这个问题他在无数本书里看过,回答各不相同。最多的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那天,他不知怎么得就想起了张载的那句回答“读圣贤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脑子里想着,嘴上就囫囵念了出来,当时老师的神情自己到现在都还记得,老先生豁然直立,一把把他拽过去,捂住了嘴,差点憋死。
看着师傅的神情,赵秉安当时还不明白自己说错了什么,这不应该是标准答案吗。邵雍当时什么都没说,任由他自己在那想破脑袋。后来,他回府拿这个问题问五叔,五叔当时看他的表情很微妙很晦涩,也什么都没说,只是在他出房门的时候,朝天上指了指,等自己回房细想清楚的时候,差点吓出一身冷汗。
这四句话对于世家,对于寒门,甚至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都没有错,可它错在忽视了这世界上另一样重要的东西——皇权。千百年来,自儒学兴起以来,身高志洁的士大夫都是按照上面那些要求干的,但从来都没有人敢说破,因为终究这是家天下!脱离皇权的学说,从古到今,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就像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无为而治,纵使还在流传,但也就只剩下这点虚名了。
赵秉安一直以为他真的彻底融入这个时代了,但其实他没有,他的骨子里就透露着对皇权的无知无畏,而这一点是上位者绝对无法忍受的。现在没有被人识破不是因为赵秉安多么擅长掩藏,而是因为他还没有与那些事情接触的机会。除非他一辈子不得志,否则他就一定要改掉这个脾性,从骨子里抹掉那份在邵雍看来不知道从哪来的傲气。
赵秉安一直以为众生皆醉我独醒,却不想是他自己在眼前遮了一层业障,忘了最基本的谦卑!今日见到的这些人,不管身份几何,境遇悲喜,深究到本质,都能感觉到他们对于天地,对于规则,对于传统的敬畏。而这也是《论语》终篇里最后一段他还没有领悟的真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老师,这一课,弟子受教了!
接下来,他就在茶铺里静静的坐了一天,也看了一天,人生百态,酸甜苦辣,真真是最微妙不过了。
赵怀珉倒是在客栈里着急了一下午,还以为出来第一天就把侄子弄丢了呢,直到天色快要暗了,去寻人的下人才和赵秉安一起回来。赵怀珉看着侄子完整无缺,可算是松了口气,又不好当着下人的面训斥他,只能叮嘱以后出门在外要在意时间,到底不是家里呢。赵秉安噙着笑,点头应是,赵怀珉看侄子态度很好,也就不多为难他了,嘱咐下人多注意些,就先让这孩子上楼休息了。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老觉得这孩子比以往有所不同,又说不上来有哪不对……
三月八号,离春闱还有四天,除了昌平县尊,该拜访的人该送到的礼都已经完成了。今天,赵秉安就不必再出门,要开始在客栈里好好温书了。至于赵怀珉嘛,他今天倒是有一件正事要做,打点好从家里带过来的司仪还有父亲的印信,便让得力的下人把东西还有名帖送到了县府后衙,虽说开考前主考官要避嫌,但投名贴礼也算是一种惯例了。
这多流行语于高官勋贵之间,明面上是说不要因为这是我家孩子,你就瞎放水,要公正,咱们不搞特殊。但实际上呢,人家已经跟你说,这是我家孩子了,你就真的一点面子都不给,而且能在京城附近应考的,谁家没有点背景,你要是真的不留一丝情面,以后还想不想在上京混了。
昌平县衙里,王开远就正在看着那一堆名帖苦笑。底下人都羡慕自己有个好出身,仗着老子哥哥们不用费心就能坐上高位,可谁知自己的难处啊。哥哥们都战死沙场,徒留下几个孤儿寡母,若是父亲能一直年轻,一直征战,那倒也没什么,可父亲早已年老体衰,早年在战场上的诸多伤病,临到老了也都找上身来,现在无非就是在强撑日子罢了。
一旦父亲去了,自己就要丁忧三年,抚远将军府在朝中就无人能支撑门户,三年,等到自己起复的时候,朝堂上恐怕就什么位置都没有了。而且,自己从的是文官,父亲在世的时候,他那些故交好友或借着交情这个借口可以拉自己一把,等到父亲去了,文武不言,那些大人们为了避讳,恐怕要伸手就不那么方便了。
扯远了,现下是眼前这关难过啊。本朝律法明令,童生取率按所属县户多少来定,昌平虽在京城附近,但下辖人口并不多,满打满算不会超过八万户,按千比一取,就意味着今年昌平县手上有八十个童生名额,可看着眼前明显一百多张名帖,选谁不选谁都是个大问题啊。再说,京城里的公子又不是乡下的穷苦人家,一套四书都凑不齐,大家都是延请名师教大的,再不争气,应付童生试也足够了,那这黜落的人选还有名次的安排就得谨慎再谨慎了。
推开这堆帖子,先挑出与自家交情匪浅的,当然不会有亲属关系,大家都不傻,自然不会让御史台抓到把柄,科举舞弊可不是失职贪渎可以相提并论的,弄不好九族都能搭进去。
永安侯府,这个倒是挺熟悉啊,这次是他家哪个孩子来考,吆,赵老三家的老三啊,这孩子倒是不得了,当初听说可是拜了邵老先生为师。哎,人比人气死人,你看人家永安侯府,原先跟自家是一个路子,可人家从怀字辈起始就由武转文了,前后几十年如今都做到了高位上,京城勋贵里提起永安侯府,哪个不伸出大拇指赞句一等一的人家。赵怀珏不过比自己大三四岁,都已经做到从三品的右都督御史了,哪像自己还在这昌平县蹉跎。
这孩子好像才十三,那他那个庶兄是不是正当龄。虽说只是个庶子,但大哥家的侄女不也是失怙孤女嘛。抚远将军府现下可没有什么挑挑拣拣的权利,要是能借上永安侯府的势,最起码可以先熬过前头这几年。想来以父亲与永安侯爷的交情,一个庶子的婚事应该没什么问题。现在就先看着吧,等县试过后再说。
赵秉安在客房里一待就是三天,直到县试的前一天,他才出来,打算到处走一走,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结果刚离开客栈没几步,就看了一场大戏。
但凡是古装大剧,有什么桥段是必不可少的,卖身葬父啊!!!
正对客栈正门东南面,没走五十步,天桥脚下,一个大约十四五的小丫头哭的是梨花带雨,我见犹怜啊。头上撰着的双螺髻上什么都没插,就别了一根稻草,一身白色粗麻布孝衣倒是裁剪的不错,把那未发育完全的身体衬得玲珑有致,随着抽泣的动作一提一落,旁边好几个地痞流氓似的人物看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这辈子,得益于赵秉安打小就注意保养眼睛的功劳,隔着老远,他就看见了女子身前的那块木牌上的字迹,左半边是四个碗口大的加粗大字,由上往下写着“卖身葬父”,右半边一开始看不清楚,稍走进些,才看见是一篇陈情书。
大概意思就是这小女子随父出行,要进京寻亲,不料半途呢,慈父染疾,纵使散尽家财,然久病不医,老先生呢还是走了。这一走不要紧,这小女子就惨了,先是没了银子被人家客栈赶了出来,然后医馆又来寻她要亏欠的药钱,现在虽然是腊月可这老父亲的遗体也不能久放啊,总的入土为安吧,那这棺材寿衣还有坟土就按最简单的置办也得不少花费。小女子百般无奈,只能贱卖己身,愿为奴为婢,但求能让老父亲安息。
最后,缀了一句,凭银五十两。
这下,就意味深长了。你在长安城里,随便到大街上拉个公子哥,问他,五十两多不多,当然不多,他在怡红院里睡一晚就不止这个价。就是京城门口守城门的士卒,咬咬牙攒几个月,也不难拿出这笔钱。
关键是,如果走牙行,买一个小丫鬟要多少钱呢?其实像这位姑娘这么大的,勋贵世家里都是不会要的,他们世代最信任的是家生子,一代代传下来,即忠心又好用。毕竟在某种意义上,家生子就像主家的一种另类的财产,打死了都什么事也没有,传出去至多名声上不大好听罢了。退一万步讲,即使他们需要新的奴仆,最先考虑的也是买断全家,老的放到庄子上干苦力,小的放在府上慢慢调理,几代过后又成了新的家生子,当然,这种买卖前提是这户人家要身家清白,户籍所在县城要能查到祖宗三辈以上。就这样一户人家全家能卖多少银子呢,赵秉安告诉你,丰年三十两,荒年撑死就是二十两,有时候倒贴都没人要。
现在这个娇娇滴滴的小女子张嘴就要五十两,这事可就有趣了。
这下,赵秉安也不急了,跨步走到旁边的茶铺里,坐在一群茶客中间等着看热闹。
这不,他刚坐下没多久,那边的好戏就等不急要开锣了。
第23章 计中计
那几个隔步外的流氓,蹲守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出面,领头的大高个就起身吐了口唾沫,跺跺脚,骂骂咧咧的领着一群人走了过来。
他也不嫌小娘子身前的尸体晦气,伸手直接抬起了女子的下巴,脸上的横肉随他一笑显得特别狰狞,那口黄牙估计有年头没见盐洗过了。“呦,小娘子长得不错啊,细皮嫩肉的,你瞅洒家做你男人行不。你放心,某下堂能搂钱,上炕能暖床,只要你从了我,你爹就是我爹,咱爹的身后事某一定给你办的妥!妥!的!”
光听这几句话还是诚意满满的,要是那手再规矩一点就好了。大汉对这回复好似一点也不急,就蹲在那里开始挑逗这个小娘子,摸摸小手拉,拧拧鼻子拉,时不时还做势要上前闻闻,好似有多香甜是的,直把人家小娘子逼得是脸红耳臊,满目通红啊,眼瞅着那泪珠就要滚下来了。
“住手,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尔等居然当街调戏良家妇女,眼里还有王法吗。”
来了,茶馆里的人顿时精神一震,不枉自己点了壶那么贵的茶水,这下可有好戏看了。
只见天桥街头走过来一青衣男子,年纪不大,估摸着也就将将弱冠。一身衣服虽说得体,但明显浆洗过很多次了,基本看不出原本的颜色。手里还携着几本书,估摸着是刚做完早课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