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风华录_分卷阅读_21
崔尚书并未在灵州停留太久,不过两三日之后,他便领着由数百府兵充作的扈从,启程前往漠北薛延陀牙帐。若非须得给灵州刺史一个面子,参加他家早便筹备好的宴饮,恐怕他拔营离开的日期会更早。不过,也正因此,李和得了闲暇带着谢琰回了一趟别院,与家人团聚之后,这才远行而去。
也不知李和究竟与柴氏说了些什么,李遐玉发现,祖母竟然生出了长留灵州的打算。且不说连续的宴饮活动,柴氏场场不落;亦不提端午竞舟的热闹,孙夏、李遐龄与孙秋娘都很是开怀;便是因天候渐渐炎热的缘故,灵州官眷们的活动少了许多,柴氏也并未流露出半分回弘静县的意图。
她心中疑惑,却并未出声询问,而是仍旧有条不紊地继续磨练武技。至于那些纷繁的帖子,千篇一律的宴饮活动,于她而言已经毫无吸引力。柴氏见她接人待物泰然自若,很快便学了几分为人处世的手段,也并不再勉强于她。倒是孙秋娘为了观察世家贵女们的衣着装扮,便于她做出更时兴的衣衫长裙,偶尔会陪着柴氏出行。
这一日,李遐玉正独自在别院中练习刀法。只见她身姿轻盈地腾挪移动着,手中的刀却干脆利落毫无花哨之势,寒光闪烁之间便是夺人性命的杀着。她所学的刀法是柴氏传授的,拢共也就四十八招,使起来走的是轻灵一路,杀伐之气却丝毫不减。这路刀法很有些借力打力、闪避奇袭的意味,在战场上拼杀,便是对上好几个莽汉也不会落在下风,十分适合女子。
思娘、念娘也只穿了一身短打,一个手执长枪,一个甩动长鞭,在旁边对战。长枪左冲右突,长鞭残影如虹,一时间不相上下。另外几个年纪小些的婢女侍立在一侧,目光中充满了敬畏之色。
“元娘,都督府家的十娘子、十二郎君来了。”李家二管事李败禀报道。大管事李胜留守在弘静县老宅中,只他带着数十仆从跟着柴氏来了别院。平时他也只是打理些外院事务,但因来客身份尊贵,所以才特地将贵客引了过来。
他话音未落,便听李十二郎惊道:“想不到元娘你居然会刀法?连你家婢女也使得一手出神入化的枪法和鞭法?!”他毫不掩饰脸上的惊讶,侧首望向旁边的李丹薇,嘟哝道:“说不得还能和阿兄他们打上一场呢!”
李丹薇戳了戳他的额头:“不许转什么奇怪的主意。元娘修习刀法不易,也并非是为了炫耀,不需要引起旁人注意。说来,我倒是越来越羡慕元娘你了。当初我想学祖父的剑法,祖母、阿娘却说小娘子不必学这个,死活拘着我不让学。若是那时候当真学了,或许还能与你对战呢。”
李遐玉又从头到尾将四十八式都练了一遍,这才收势停了下来。婢女们立即上前替她拭汗,捧上水盆供她洗手。待简单收拾一番之后,她方对着李家姊弟二人笑了笑:“十娘姊姊若是不嫌弃,刀法、枪法、鞭法都尽可随意学。只是,每日须得抽出几个时辰来我家,让祖母亲自教你。”练了一上午,她的气息并不纷乱,脸颊却涌动着红晕,一双明眸也晶亮灿然,容色比平常还更盛几分。
李丹薇禁不住抿嘴笑道:“元娘这模样可上不得战场罢?没有半点威慑之力,反倒会让人看得呆住,只恨不得将你抢回帐篷里去呢!”她的打趣相当随意,根本不似闺中小娘子的顽笑话。李十二郎听得一怔,脑海中不由得浮想联翩,脸上也微微一红。
李遐玉却半点也不在意,应道:“那十娘姊姊可得给我打造一张面具。我可不想戴着厚重的头盔,便仿照兰陵王破阵之舞,拿面具遮了就是。说来,我手底下那些女兵,也须个个都戴着张牙舞爪的面具才好。”若是一群芙蓉玉面的小娘子,冲出去杀敌确实少了几分威势。不若戴上鬼面獠牙如驱傩的面具,让敌人大惊失色甚至惊吓连连得好。
“我亲手给你做罢。”李丹薇有些跃跃欲试,上前把着她的手臂,“今日来,是想给你说个好消息。昨天听祖父偶然说起,崔尚书一行人已经越过了大漠,正整装待发继续往北去。我又让十二郎去探了几回消息,据说这一路都平安无事。”
“多谢十娘姊姊记挂着。”李遐玉笑弯了眉眼,转念想到柴氏的举动,叹道,“说不得祖母也是牵挂着阿爷与阿兄的安危,这才不想回弘静县罢。”毕竟,一回到弘静县,打听消息便十分不容易了。此事到底重大,谁也不能笃定那些反复无常的薛延陀人到底会不会幡然后悔,敢不敢对大唐来使下手。当然,他们若还想在漠北安生下去,八成是不敢这般招惹大唐的。否则,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不将薛延陀人灭去,绝不会善罢甘休。
“最近也总不见你出门宴饮,莫非是懒怠了?腻烦了?”
“还是姊姊懂我。那些个宴饮不过是白白耗费时光罢了,顽也顽得不痛快。而且,她们其实并不想邀请我,不过是看在祖父的面子上,勉为其难地给一张帖子而已。我又何必巴巴地送上门去,与她们两看两相厌呢?”
“哼,那你便能将我独个丢下?也真是狠心。好几回我都是听说给你递了帖子,这才兴冲冲地去了。哪知道左等右等,你却派人说不堪暑热,在家中养病?就你这付小身板儿,找遍灵州恐怕也找不着比你更活蹦乱跳的了罢!”
“好姊姊,饶了我罢!我最怕痒了!嘻嘻!哎呀!姊姊也不必去了,来我家陪我罢。横竖别院离都督府也不远。”
李丹薇眸光微微一黯,又轻轻挠了李遐玉几回,这才安然自若地笑道:“你当我平日都无事可干么?每天都能空闲下来陪你顽?最近在跟随阿娘学着主持中馈,可是忙碌得很呢。好不容易偷得半日闲,才能来寻你。”
李遐玉素来与她心有灵犀,敏感地察觉到她的心境略有起伏,便不再提此事,转而笑道:“若是十娘姊姊忙,那我便去探望你就是了。咱们也不必顽什么酒令,光是射箭、投壶便足够消磨一整日了。”
李十二郎随在她们身后,看她们彼此笑得坦然随意,较之家中堂姊妹无形之间的刀光剑影,显然情谊更加坚不可摧,不免很是老成地叹了口气。待得闲游半日,两个好姊妹依依不舍地惜别之后,他索性弃了自己的爱马,随着自家阿姊进了马车。
李丹薇斜倚着隐囊,手中把玩着李遐玉送给她的安息匕首:“怎么?你也想劝我,少和元娘来往?”她话中带着两分冷嘲,更多的却是疲惫与执着。
李十二郎眨眨眼,叹道:“阿姊将我当成什么人了?我先前便觉得这一家子都很有意思:谢三郎一看便不是寻常人,言谈举止都简直让人抬不起头来;玉郎性情不错,又文武双全,也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孙大郎虽然鲁莽些,心地却很良善。今日随着阿姊来了一趟,更觉得元娘也绝非普通的小娘子,心性见识都不知比家中那几个胡搅蛮缠的姊妹高出多少。”
李丹薇神情缓和不少:“是啊。不过因她家是寒门,阿娘与祖母便不许我过于亲近……”
其实,他们陇西李氏丹阳房对世庶之别并不看重。殊不知那位赫赫有名的世祖父(李靖),娶的便是寒门之女,甚至出身都并不算太光彩。几十年来,这桩婚事私下一直隐隐被人当做是败坏门风之举,很是遭人轻蔑鄙视。但那又如何?谁敢亲口污蔑一位一品国夫人?便是外人再多口舌,她这一世与世祖父相濡以沫、儿孙满堂,过得不知比这群只会腹诽她的世家贵妇幸福多少。如她这样的小辈,也从心底羡慕这等相知相守,毫无门户之见的情感。
但偏偏,出身范阳卢氏的祖母、清河崔氏的阿娘,却最见不得这等寒门陋户,最听不得陇西李氏丹阳房的名声被人四处诋毁。便是表面上再如何彬彬有礼、和蔼近人,她们也一直拿高高在上的态度评判着她的知己好友——品行才华皆十分难得又如何?只“寒门之女”这一条,便抹杀了她的一切优点。
李丹薇回过神,勉强笑道:“若不是将你也带出来,说是一同去利人市走一走。恐怕我今天还没有机会来别院探望元娘呢。只希望元娘递帖子过来的时候,阿娘与祖母别为难她才好。”
“若非我们都姓李,我还想着将元娘娶回去呢!”李十二郎拍着胸口,“只可惜,‘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咱们家要错失一个好媳妇了。”他其实年纪尚小,不过十二岁。然而,这样的年纪,却也到了知好色慕少艾的时候,说起婚姻大事亦很是坦然。不少世家大族子弟,甚至十二三岁便已经成亲了——皇家几位公主出降都不过是这般年岁而已。
李丹薇却禁不住笑了:“你可别拿元娘取笑,否则我饶不过你。”
李十二郎想起方才那位美目顾盼、言笑倩兮的小娘子,脸上有些可疑地红了红:“我可不是胡说的。若是能将元娘娶回家,一同射箭狩猎,一同打球赛马,我还能使剑术试一试她的刀法,岂不是夫唱妇随的佳话?”娶得娘子,可不是为了无言以对,成日各忙各事。
李丹薇怔了怔,神色彻底柔和下来:“若她能成为我的弟妇,简直再好不过。可是,十二郎,元娘志不在此。”她所学的一切,都并非只为了兴趣,更并非为了投未来夫君所好,而是志向所在。然而,这些离养尊处优的十二郎实在太遥远了。
李十二郎忽然觉得,眼前的阿姊与身后宅邸里的李遐玉都似乎多了几分难以理解的神秘之感:志不在此?小娘子们所求,无非是嫁得有情郎,比翼双飞过一生。她们的“志”,还会有什么呢?难不成,正因为她们俩所思所想都与寻常小娘子不同,祖母、阿娘才不许她们过多来往?免得阿姊的心也“野”了?
另一头,李遐玉将李丹薇姊弟送出去后,望着他们的马车走远,怅然一叹。
思娘、念娘均感觉到她的心情有些低落,却不知原委。念娘试探着问道:“元娘可是舍不得李娘子?过两日再去都督府探她便是了。如今天候炎热,也不能成日操练,免得过于疲惫,反倒是伤了身子。”
“我倒是想去,却不能常去,免得教十娘姊姊为难。”李遐玉道。她先前并非不曾给李丹薇写过信,也并非不曾再度拜访都督府。那时只觉得崔县君的态度无可挑剔,如今想来却不过是不失礼而已。如李丹薇这般聪慧之人,何须在中馈之事上耗费那么多精力?这些事也不过是隐晦地阻碍她们相交的借口罢了。世庶之别,果然绝非能轻易逾越的鸿沟。若是换了旁人,她必定不想再勉强周旋。然而,对方却是她唯一的知交的家人,又是祖父的上峰,容不得她怠慢。
或许,她和李丹薇表面上应该如李家所愿,渐渐淡下去。但暗中该如何来往,还须仔细琢磨一番才是。虚虚实实,才是用兵之道,不是么?
☆、第四十三章 千里之外
却说李遐玉正因都督府内眷对世庶之别的偏见而烦恼,开始琢磨暗中与李丹薇保持来往的法子。同一时刻,数千里之外的茫茫草原上,谢琰稳稳地拉开弓弦,一箭又一箭,例无虚发地射穿了数只饿狼的脖颈。
面对足足上百头饿狼的围攻,便是训练有素的府兵,也不由得心里暗暗有些发憷。这些狼也不知在他们身后缀了多久,趁着黄昏时分人困马乏的时候猛然袭击,许多兵士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幸得崔敦、李和等官员都带了精壮的部曲,面不改色地冲上去抵挡住狼群头一回的奇袭,才不至于让府兵们损伤惨重。
在这些青壮的军汉中间,年幼的谢琰显得尤为淡定。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或束手束脚,或勇敢地往前冲。这个十三四岁的少年郎只是策马在原地立定,取出弓箭,引弦而射而已。然而,老练而又狠辣的箭技,却足以令许多人为之侧目。
李和本想拔刀冲上前去尽情地劈砍,但回头一看,其他折冲都尉却都并未放过这个表现的好机会,正紧紧护卫在崔敦身边。他也不想显得太过与众不同,只能勉强按捺住冲杀的心思,拨马来到崔敦附近。
崔敦扫了他一眼,呵呵笑道:“李都尉教出了好孙儿,又何必亲自出手?”
闻言,李和看向宛如鹤立鸡群般的谢琰,嘿嘿一笑:“承蒙崔公谬赞了!这小子还有得磨呢!骑射而已,咱们灵州男儿哪个不会?若是让他上前头杀狼,恐怕就狼狈得很了!”自家的孩子有多出众,自己心里知道便可。眼下臭小子年纪还小,当不得出头鸟。他日在战场上一战成名,那才是真本事!
“李都尉太过谦虚。”崔敦抚着胡须,“骑射确实谁都会,但能箭箭取一头狼的性命,那可不容易。若是日后,这孩子也能入宫参与每年的重阳大射,说不得还能得最上等的赏赐呢!哈哈!”
此言毫无客套之语,充满了他对谢琰的期许。如他这般在朝中经营数十年的世家高官,自是早便练就出一双识人的利眼。难得的千里马,哪个伯乐看着不心生欢喜呢?他日若当真能见此子攀上青云路,也是一桩识人的佳话不是?
重阳大射,那可是只有朝中重臣才能奉召入宫参与的射礼,不折不扣的宠臣方能拥有的荣耀。李和听出了他的善意与提携之心,自是高兴不已。其他折冲都尉却只恨自己没能生出这般的好儿孙来——若是哪家的少年郎生得和谢三郎一般,谁看着不欢喜呢?
“只可惜他如今年纪太小。”李和道,“不能投军。否则,某早便将他记在军府名籍上了。”以谢琰的能力,待到十六岁才能正式投军,确实太晚了些。若是错过了与薛延陀的大战,便更令人惋惜了。故而,李和与孙女想得不同,总希望大唐目前暂时能与薛延陀交好,等到万事俱备之后再撕破脸也不迟。
崔敦笑道:“依老夫看来,让他当府兵都是委屈他了。而且,真正有才华者,又何必拘泥于年纪?不如这样罢,从薛延陀回转之后,老夫便写封荐信与李都督,让谢小郎破格担任队正。区区五六十人,想来他应该镇得住。”
李和大喜,抱拳行礼:“承蒙崔公看重,某感激不尽!嘿嘿,往后一定要让这小子好生巡边剿匪,打磨他的筋骨!他日若北方再有异动,他才能拼尽全力报效大唐!为国尽忠!!”他也并非不会说好听话,这一串话丢出来,慷慨激昂,充满豪气,尽显武人之风。
崔敦看来也十分喜爱他这般脾性之人,呵呵大笑。众折冲都尉掩住内心的辛酸,也跟着笑起来。有人知趣地赞了几句谢琰,又拐弯抹角地问起了他的婚事。李和心中狠狠咬牙——这可是他早几年就看中的孙女婿!这些人居然也腆着脸想与他抢?!想得倒美!于是推说道:“这孩子不过是某的义孙,婚事自有他家中爷娘做主。何况,他年纪还小,尚未立业,何谈成家?”
“成家立业,自是成家在前,立业在后。”众人笑起来,“娶了娘子,才能安心哩!”
李和却又立刻接道:“俗话说得好,‘温柔乡,英雄冢’!我家的男儿绝不能折在温柔乡里!”
他们谈笑之间,谢琰已经将两个箭袋中的六十根箭都射光了。换而言之,他一人就足足杀了六十头狼。在这般强力的支援下,冲杀在前头的部曲与府兵们也很快将剩下的七八十头狼屠得干干净净。一战下来,只有几个轻伤者,可谓是大获全胜。
崔敦满意地吩咐扎营造饭,又毫不吝啬地将他随身带的武器以及钱财赏给那些勇士。谢琰功劳卓著,得了一柄锋锐无匹的横刀。这柄刀的刀身雪亮,寒气迫人,且似是已经饱饮鲜血,更隐隐透出几分煞气。谢琰对它爱不释手,自此从不离身。
数日之后,持旌节的大唐来使一行人,终于遇上薛延陀夷男可汗派出相迎的数百骑兵。为首者,则是夷男可汗的次子突利失。自从长子大度设两年前大败之后,同其一起被大唐封为小可汗的突利失在薛延陀诸部中便威望日盛。由他出面迎接大唐来使,既能彰显薛延陀对此事的看重,亦能以身份震慑,确实是再合适不过。
看起来,这位突利失小可汗对大唐来使也颇为友善。他甚至能断断续续地说几句汉话,夹杂着薛延陀语,手舞足蹈地与崔敦描述着薛延陀部的富裕丰饶。崔敦身边的鸿胪寺长史尽职尽责地翻译着他的话,而其实什么都能听懂的崔尚书却装作一无所知,始终保持着友好而又疏远的笑容。
谢琰策马跟在不远处。因他年纪小,又穿得很寻常,薛延陀人只当他是侍从,对他并未生出任何警惕之心。由此,崔敦索性便让他暂时护卫在侧,以备不时之需。他亦精通薛延陀语,自是听出这位年约三十来岁的突利失小可汗正在暗示什么:牛马如云的薛延陀部肯定供养得起大唐帝姬。只要这位公主嫁过来,必定会让她过上和长安一样奢侈的生活。
且不说这些保证和暗示的话是否能成真,但这位小可汗的态度却由此赫然可见。对这桩亲事如此热衷,他当然并非纯然因孝顺的缘故。薛延陀是化外蛮族,父兄死、子弟及。就算新兴公主嫁给夷男可汗,等这位老可汗蹬腿一死,下一任可汗便能娶公主为阏氏。突利失如此对大唐来使示好,也说明他对可汗之位野心勃勃,却并未获得部族内一致的支持,所以才意图借示好来获得大唐的偏重。
谢琰转而又想到薛延陀眼下的继承人之争。长子大度设自不必说,自从诺真水大败之后,已经完全失去了部众的支持;次子突利失虽说颇有几分威望,但因早年被大唐封为小可汗的缘故,似乎并不得夷男可汗欢心;三子拔灼之母身份最高,为夷男可汗的大阏氏,对可汗之位亦是虎视眈眈;侄子咄摩支能征善战,似乎也颇得部众人心,被突利失、拔灼排挤在外,只得率部众往更北之地迁徙放牧。
薛延陀汗位不稳,便是大唐重挫他们的又一次机会。不知崔尚书究竟会借着这回出使,给他们埋下什么内患呢?他可不信,这位崔公仅仅只是传圣人的敕旨,将新兴公主换了契苾何力便作罢了。这种事,谁都能做成。但有些事,或许非崔公不能成。
又过了数天,众人才算真正到达了薛延陀牙帐所在之地。只见无边无际的草原上,一条清澈的河流奔腾而过,无数牛羊马匹在视野可及的范围内吃草、奔跑。而在河流旁边,数千顶帐篷仿佛灰白色的云朵一样拱立在原野上。帐篷群中,既有牵着马匹来回巡视的骑兵,亦有弓着腰辛苦劳作的牧民与奴隶,加起来足足有万余人。再仔细看,甚至依稀还能看见粟特商队的身影,正很是热火朝天与牧民交换货物。
这是谢琰所见过的最大的部落——或许不该称之为部落,应当算得上是“城镇”。若将帐篷视作房屋,将牙帐视作王庭,薛延陀人的“都城”或许也称得上颇为繁华了。突厥降部虽也人口众多,但到底可汗统辖的部族不曾像这样全聚在一处,自然也没有这般赫赫声威。
“崔尚书,请!”突利失笑道,指向最华丽高大的那一顶帐篷,“我阿父已经等待多时,咱们这便去见他。不过,去见阿父之前,崔尚书可需休息片刻?”他的态度仍是和善得很,却难掩眉目中的几分焦急之色。原因无他,一连几天示好,崔敦都当作不曾听懂般,没有给他任何回应。这位小可汗甚至怀疑是跟来的通译不懂薛延陀语,或者译错了的缘故,才让这位大唐使者根本没有任何反应,于是对鸿胪寺长史也没什么好脸色。
崔敦微微一笑:“以大唐的礼节,远道而来、风尘仆仆,自然不能就这样去拜见可汗。若是能洗浴一番,再换身公服襕袍,那便再好不过。”
听完翻译后,突利失点头道:“大唐有大唐的规矩,既然是远道而来的贵客,崔尚书就随意一些。为大唐使节准备的帐篷早就收拾好了,自会有人将你们带过去稍作歇息。我先去王帐中回禀阿父,待会儿再来接崔尚书。”
崔敦又不紧不慢地接道:“不知待会儿可能见到契苾可汗?他是我大唐皇室的女婿,临洮县主很是想念他,之前还嘱咐我好好看顾着契苾可汗,免得他再次受伤。”他此时的态度不软不硬,但刻意提起“受伤”二字,便已经昭示着不满之意了。
提起契苾何力,突利失的脸色微微一变,很快便恢复了笑脸:“崔尚书放心,契苾可汗也是我们的贵客,自然不会慢待于他。若是崔尚书想见他,我问一问阿父再说。”
“有劳小可汗了。”崔敦笑着微微颔首,略带几分矜持。
谢琰将这些都看在眼中,默默地将每个人的神色与应对都记下来。并非谁都有这样的机会,能亲眼得见大唐与薛延陀的另一种交锋。他能自其中学到的一切,往后都必定获益无穷。
☆、第四十四章 契苾何力
谢琰静静地守在帐篷外,无论是面露讥笑之色的薛延陀骑兵或是骨瘦如柴伤痕累累的奴隶,都未能令他转移目光,更未动摇他的情绪。他旁边是崔敦的亲信部曲,与几个魁梧如小山般的大汉站在一处,更衬得他身形单薄消瘦。
不多时,李和并几位折冲都尉便已经换了身衣衫,前来拜见崔敦。谢琰朝他们见礼,李和却只用蒲扇般的大手用力拍了拍他的脊背,低声道:“既然得崔公看重,便只管遵命行事就是!”谢琰浅浅一笑,勾起嘴角:“祖父,孩儿省得。”身在薛延陀牙帐,也容不得任何人随意行事。否则,影响的便是北疆局势、大唐的安稳,数千万百姓的安宁生活。便是再深恨薛延陀人,他也很懂得把握分寸。
逢什么时机,该做什么事,是他眼下最该学的。待到更进一步,那便是为了行事而制造时机了。或许,此时此刻帐篷内崔尚书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便能决定数年后的大局变换。并非攻城掠池才是兵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诡道用得神乎其神,方是用兵之上策。若说保家卫国、血肉搏斗对抗能激得他热血沸腾,那这种运筹帷幄之中的潇洒则更令他神魂震颤、不能自已。
以杀止杀,并非上策。待在军府所能做的事,无非是保护与开拓罢了。但真正掌握国计民生的翻云覆雨之手,却仍远在长安。扫平胡虏之后,他迟早都会踏进长安那座巍峨的宫殿中,为天下苍生,为大唐疆域,为陈郡谢氏,做出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决策。
正思索间,远远就见突利失小可汗匆匆而来,步伐迅疾,神色暗沉,眉目间满是恼怒与忿恨。不过,待来到帐前时,他便恢复了原本的笑脸模样:“不知崔尚书是否准备妥当?阿父听闻大唐天子使者到了,十分欢喜。”
“让可汗久等了。”崔敦掀帐而出,一身精致的紫色襕袍穿出了大唐高官重臣的气势与尊贵,手中持着旌节,愈发显得气度非凡。突利失自然知晓,服紫是大唐三品以上高官才有的荣誉。只是不曾想到,换了身衣装,这位大唐来使的威势便隆重许多,怕是与可汗相较亦不相上下了。
两人走了几步,崔敦忽然又问:“契苾可汗安在?”
突利失似是早就料到他定然还会问,很是自若地笑道:“因姑臧夫人近来身子略有些不适,契苾可汗心中担忧,接连几日都在夫人身边侍疾。崔尚书若想见他,也不必急于一时。诸位在牙帐还须得盘亘一段时日,何愁没有见面的机会呢?”
“契苾可汗事母至孝,自然不能轻易打扰。”崔敦接着他的话叹道,转头吩咐了部曲几句话,又道,“临行之前,临洮县主托我带了些衣物给契苾可汗。我派人去送一趟,应当也无妨罢。”
闻言,突利失神情微变,刚想托辞几句,就见部曲捧出一个精致的檀木箱笼。崔敦随口吩咐道:“谢小郎便抱着箱笼去一趟罢。路上小心些,这是县主的一番心意,可不能出了什么错漏。”他的声音十分平和,却暗藏着几分威严,容不得任何人推拒。
“是。”谢琰接过箱笼,发觉这箱笼轻得很,或许确实只是些衣物罢了。
突利失已经失了先机,见谢琰不过是个年幼的“仆从”而已,于是也只得故作大方道:“能得临洮县主送来的礼物,契苾可汗想来应当会很欢喜。姑臧夫人所居的帐篷离此处有些距离,便由我的部下带着崔尚书的仆从去罢。”
于是,谢琰便随在几个高大的薛延陀兵士身后,默默朝着帐篷群内行去。他生得幼小,又“言语不通”,薛延陀兵士并未将他放在眼中,自顾自地说起了话。或许因上官不在的缘故,他们所言颇有几分肆无忌惮,无非是战利品、牛羊、女人、酒等。被软禁的姑臧夫人、契苾何力、契苾沙门自然也是话题之一。
谢琰静静地听着,从他们的只字片语中分析出他所不知的一些珍贵消息。
薛延陀最近与西突厥频繁交战?为了争夺漠北之首的地位,为了铁勒诸部不再对突厥人俯首帖耳,所以才想借着与大唐和亲的时机提高声望?打的主意倒是不错,这位夷男可汗还真是狡诈如狐、能屈能伸的人物。对大唐有所求时,不惜放下身段,求亲、议和、称臣,无所不为;一旦稍微强大一些,狼子野心便暴露无遗,如潜伏的饿狼一般,不放过任何一个从大唐身上撕下一块血肉的时机。
此次薛延陀巧言令色说服契苾部劫持契苾何力一家叛出大唐,原本是想借此集合铁勒诸部的力量,顺带离间大唐几位胡将。却不想契苾何力对皇帝忠诚若此,万般计策反倒都使不出来了。薛延陀人对契苾何力自然没什么好话,却没想到他居然能给和亲之事带来转机,也实在是意外之喜。若是和亲之事能成,契苾何力给薛延陀人带来的好处,应该也不亚于他彻底叛唐了罢。
想到此,谢琰不免对薛延陀人又高看了几分。这些草原上的胡族,绝非什么鲁莽之辈。他们太懂得生存之道,依照本能便能使出各种魑魅伎俩,简直令人防不胜防。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彻底打断这些北方胡族的脊梁?迫使他们不再你方唱罢我登场,无休无止地扰乱大唐边疆的安宁?杀个干净?远远驱走?或者以胡制胡?
以他的阅历,尚且想不出来。总觉得目前无论是什么良计,都仍并非万全之策。
也不知李和究竟与柴氏说了些什么,李遐玉发现,祖母竟然生出了长留灵州的打算。且不说连续的宴饮活动,柴氏场场不落;亦不提端午竞舟的热闹,孙夏、李遐龄与孙秋娘都很是开怀;便是因天候渐渐炎热的缘故,灵州官眷们的活动少了许多,柴氏也并未流露出半分回弘静县的意图。
她心中疑惑,却并未出声询问,而是仍旧有条不紊地继续磨练武技。至于那些纷繁的帖子,千篇一律的宴饮活动,于她而言已经毫无吸引力。柴氏见她接人待物泰然自若,很快便学了几分为人处世的手段,也并不再勉强于她。倒是孙秋娘为了观察世家贵女们的衣着装扮,便于她做出更时兴的衣衫长裙,偶尔会陪着柴氏出行。
这一日,李遐玉正独自在别院中练习刀法。只见她身姿轻盈地腾挪移动着,手中的刀却干脆利落毫无花哨之势,寒光闪烁之间便是夺人性命的杀着。她所学的刀法是柴氏传授的,拢共也就四十八招,使起来走的是轻灵一路,杀伐之气却丝毫不减。这路刀法很有些借力打力、闪避奇袭的意味,在战场上拼杀,便是对上好几个莽汉也不会落在下风,十分适合女子。
思娘、念娘也只穿了一身短打,一个手执长枪,一个甩动长鞭,在旁边对战。长枪左冲右突,长鞭残影如虹,一时间不相上下。另外几个年纪小些的婢女侍立在一侧,目光中充满了敬畏之色。
“元娘,都督府家的十娘子、十二郎君来了。”李家二管事李败禀报道。大管事李胜留守在弘静县老宅中,只他带着数十仆从跟着柴氏来了别院。平时他也只是打理些外院事务,但因来客身份尊贵,所以才特地将贵客引了过来。
他话音未落,便听李十二郎惊道:“想不到元娘你居然会刀法?连你家婢女也使得一手出神入化的枪法和鞭法?!”他毫不掩饰脸上的惊讶,侧首望向旁边的李丹薇,嘟哝道:“说不得还能和阿兄他们打上一场呢!”
李丹薇戳了戳他的额头:“不许转什么奇怪的主意。元娘修习刀法不易,也并非是为了炫耀,不需要引起旁人注意。说来,我倒是越来越羡慕元娘你了。当初我想学祖父的剑法,祖母、阿娘却说小娘子不必学这个,死活拘着我不让学。若是那时候当真学了,或许还能与你对战呢。”
李遐玉又从头到尾将四十八式都练了一遍,这才收势停了下来。婢女们立即上前替她拭汗,捧上水盆供她洗手。待简单收拾一番之后,她方对着李家姊弟二人笑了笑:“十娘姊姊若是不嫌弃,刀法、枪法、鞭法都尽可随意学。只是,每日须得抽出几个时辰来我家,让祖母亲自教你。”练了一上午,她的气息并不纷乱,脸颊却涌动着红晕,一双明眸也晶亮灿然,容色比平常还更盛几分。
李丹薇禁不住抿嘴笑道:“元娘这模样可上不得战场罢?没有半点威慑之力,反倒会让人看得呆住,只恨不得将你抢回帐篷里去呢!”她的打趣相当随意,根本不似闺中小娘子的顽笑话。李十二郎听得一怔,脑海中不由得浮想联翩,脸上也微微一红。
李遐玉却半点也不在意,应道:“那十娘姊姊可得给我打造一张面具。我可不想戴着厚重的头盔,便仿照兰陵王破阵之舞,拿面具遮了就是。说来,我手底下那些女兵,也须个个都戴着张牙舞爪的面具才好。”若是一群芙蓉玉面的小娘子,冲出去杀敌确实少了几分威势。不若戴上鬼面獠牙如驱傩的面具,让敌人大惊失色甚至惊吓连连得好。
“我亲手给你做罢。”李丹薇有些跃跃欲试,上前把着她的手臂,“今日来,是想给你说个好消息。昨天听祖父偶然说起,崔尚书一行人已经越过了大漠,正整装待发继续往北去。我又让十二郎去探了几回消息,据说这一路都平安无事。”
“多谢十娘姊姊记挂着。”李遐玉笑弯了眉眼,转念想到柴氏的举动,叹道,“说不得祖母也是牵挂着阿爷与阿兄的安危,这才不想回弘静县罢。”毕竟,一回到弘静县,打听消息便十分不容易了。此事到底重大,谁也不能笃定那些反复无常的薛延陀人到底会不会幡然后悔,敢不敢对大唐来使下手。当然,他们若还想在漠北安生下去,八成是不敢这般招惹大唐的。否则,天子一怒,伏尸百万,不将薛延陀人灭去,绝不会善罢甘休。
“最近也总不见你出门宴饮,莫非是懒怠了?腻烦了?”
“还是姊姊懂我。那些个宴饮不过是白白耗费时光罢了,顽也顽得不痛快。而且,她们其实并不想邀请我,不过是看在祖父的面子上,勉为其难地给一张帖子而已。我又何必巴巴地送上门去,与她们两看两相厌呢?”
“哼,那你便能将我独个丢下?也真是狠心。好几回我都是听说给你递了帖子,这才兴冲冲地去了。哪知道左等右等,你却派人说不堪暑热,在家中养病?就你这付小身板儿,找遍灵州恐怕也找不着比你更活蹦乱跳的了罢!”
“好姊姊,饶了我罢!我最怕痒了!嘻嘻!哎呀!姊姊也不必去了,来我家陪我罢。横竖别院离都督府也不远。”
李丹薇眸光微微一黯,又轻轻挠了李遐玉几回,这才安然自若地笑道:“你当我平日都无事可干么?每天都能空闲下来陪你顽?最近在跟随阿娘学着主持中馈,可是忙碌得很呢。好不容易偷得半日闲,才能来寻你。”
李遐玉素来与她心有灵犀,敏感地察觉到她的心境略有起伏,便不再提此事,转而笑道:“若是十娘姊姊忙,那我便去探望你就是了。咱们也不必顽什么酒令,光是射箭、投壶便足够消磨一整日了。”
李十二郎随在她们身后,看她们彼此笑得坦然随意,较之家中堂姊妹无形之间的刀光剑影,显然情谊更加坚不可摧,不免很是老成地叹了口气。待得闲游半日,两个好姊妹依依不舍地惜别之后,他索性弃了自己的爱马,随着自家阿姊进了马车。
李丹薇斜倚着隐囊,手中把玩着李遐玉送给她的安息匕首:“怎么?你也想劝我,少和元娘来往?”她话中带着两分冷嘲,更多的却是疲惫与执着。
李十二郎眨眨眼,叹道:“阿姊将我当成什么人了?我先前便觉得这一家子都很有意思:谢三郎一看便不是寻常人,言谈举止都简直让人抬不起头来;玉郎性情不错,又文武双全,也是个值得交往的朋友;孙大郎虽然鲁莽些,心地却很良善。今日随着阿姊来了一趟,更觉得元娘也绝非普通的小娘子,心性见识都不知比家中那几个胡搅蛮缠的姊妹高出多少。”
李丹薇神情缓和不少:“是啊。不过因她家是寒门,阿娘与祖母便不许我过于亲近……”
其实,他们陇西李氏丹阳房对世庶之别并不看重。殊不知那位赫赫有名的世祖父(李靖),娶的便是寒门之女,甚至出身都并不算太光彩。几十年来,这桩婚事私下一直隐隐被人当做是败坏门风之举,很是遭人轻蔑鄙视。但那又如何?谁敢亲口污蔑一位一品国夫人?便是外人再多口舌,她这一世与世祖父相濡以沫、儿孙满堂,过得不知比这群只会腹诽她的世家贵妇幸福多少。如她这样的小辈,也从心底羡慕这等相知相守,毫无门户之见的情感。
但偏偏,出身范阳卢氏的祖母、清河崔氏的阿娘,却最见不得这等寒门陋户,最听不得陇西李氏丹阳房的名声被人四处诋毁。便是表面上再如何彬彬有礼、和蔼近人,她们也一直拿高高在上的态度评判着她的知己好友——品行才华皆十分难得又如何?只“寒门之女”这一条,便抹杀了她的一切优点。
李丹薇回过神,勉强笑道:“若不是将你也带出来,说是一同去利人市走一走。恐怕我今天还没有机会来别院探望元娘呢。只希望元娘递帖子过来的时候,阿娘与祖母别为难她才好。”
“若非我们都姓李,我还想着将元娘娶回去呢!”李十二郎拍着胸口,“只可惜,‘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咱们家要错失一个好媳妇了。”他其实年纪尚小,不过十二岁。然而,这样的年纪,却也到了知好色慕少艾的时候,说起婚姻大事亦很是坦然。不少世家大族子弟,甚至十二三岁便已经成亲了——皇家几位公主出降都不过是这般年岁而已。
李丹薇却禁不住笑了:“你可别拿元娘取笑,否则我饶不过你。”
李十二郎想起方才那位美目顾盼、言笑倩兮的小娘子,脸上有些可疑地红了红:“我可不是胡说的。若是能将元娘娶回家,一同射箭狩猎,一同打球赛马,我还能使剑术试一试她的刀法,岂不是夫唱妇随的佳话?”娶得娘子,可不是为了无言以对,成日各忙各事。
李丹薇怔了怔,神色彻底柔和下来:“若她能成为我的弟妇,简直再好不过。可是,十二郎,元娘志不在此。”她所学的一切,都并非只为了兴趣,更并非为了投未来夫君所好,而是志向所在。然而,这些离养尊处优的十二郎实在太遥远了。
李十二郎忽然觉得,眼前的阿姊与身后宅邸里的李遐玉都似乎多了几分难以理解的神秘之感:志不在此?小娘子们所求,无非是嫁得有情郎,比翼双飞过一生。她们的“志”,还会有什么呢?难不成,正因为她们俩所思所想都与寻常小娘子不同,祖母、阿娘才不许她们过多来往?免得阿姊的心也“野”了?
另一头,李遐玉将李丹薇姊弟送出去后,望着他们的马车走远,怅然一叹。
思娘、念娘均感觉到她的心情有些低落,却不知原委。念娘试探着问道:“元娘可是舍不得李娘子?过两日再去都督府探她便是了。如今天候炎热,也不能成日操练,免得过于疲惫,反倒是伤了身子。”
“我倒是想去,却不能常去,免得教十娘姊姊为难。”李遐玉道。她先前并非不曾给李丹薇写过信,也并非不曾再度拜访都督府。那时只觉得崔县君的态度无可挑剔,如今想来却不过是不失礼而已。如李丹薇这般聪慧之人,何须在中馈之事上耗费那么多精力?这些事也不过是隐晦地阻碍她们相交的借口罢了。世庶之别,果然绝非能轻易逾越的鸿沟。若是换了旁人,她必定不想再勉强周旋。然而,对方却是她唯一的知交的家人,又是祖父的上峰,容不得她怠慢。
或许,她和李丹薇表面上应该如李家所愿,渐渐淡下去。但暗中该如何来往,还须仔细琢磨一番才是。虚虚实实,才是用兵之道,不是么?
☆、第四十三章 千里之外
却说李遐玉正因都督府内眷对世庶之别的偏见而烦恼,开始琢磨暗中与李丹薇保持来往的法子。同一时刻,数千里之外的茫茫草原上,谢琰稳稳地拉开弓弦,一箭又一箭,例无虚发地射穿了数只饿狼的脖颈。
面对足足上百头饿狼的围攻,便是训练有素的府兵,也不由得心里暗暗有些发憷。这些狼也不知在他们身后缀了多久,趁着黄昏时分人困马乏的时候猛然袭击,许多兵士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幸得崔敦、李和等官员都带了精壮的部曲,面不改色地冲上去抵挡住狼群头一回的奇袭,才不至于让府兵们损伤惨重。
在这些青壮的军汉中间,年幼的谢琰显得尤为淡定。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或束手束脚,或勇敢地往前冲。这个十三四岁的少年郎只是策马在原地立定,取出弓箭,引弦而射而已。然而,老练而又狠辣的箭技,却足以令许多人为之侧目。
李和本想拔刀冲上前去尽情地劈砍,但回头一看,其他折冲都尉却都并未放过这个表现的好机会,正紧紧护卫在崔敦身边。他也不想显得太过与众不同,只能勉强按捺住冲杀的心思,拨马来到崔敦附近。
崔敦扫了他一眼,呵呵笑道:“李都尉教出了好孙儿,又何必亲自出手?”
闻言,李和看向宛如鹤立鸡群般的谢琰,嘿嘿一笑:“承蒙崔公谬赞了!这小子还有得磨呢!骑射而已,咱们灵州男儿哪个不会?若是让他上前头杀狼,恐怕就狼狈得很了!”自家的孩子有多出众,自己心里知道便可。眼下臭小子年纪还小,当不得出头鸟。他日在战场上一战成名,那才是真本事!
“李都尉太过谦虚。”崔敦抚着胡须,“骑射确实谁都会,但能箭箭取一头狼的性命,那可不容易。若是日后,这孩子也能入宫参与每年的重阳大射,说不得还能得最上等的赏赐呢!哈哈!”
此言毫无客套之语,充满了他对谢琰的期许。如他这般在朝中经营数十年的世家高官,自是早便练就出一双识人的利眼。难得的千里马,哪个伯乐看着不心生欢喜呢?他日若当真能见此子攀上青云路,也是一桩识人的佳话不是?
重阳大射,那可是只有朝中重臣才能奉召入宫参与的射礼,不折不扣的宠臣方能拥有的荣耀。李和听出了他的善意与提携之心,自是高兴不已。其他折冲都尉却只恨自己没能生出这般的好儿孙来——若是哪家的少年郎生得和谢三郎一般,谁看着不欢喜呢?
“只可惜他如今年纪太小。”李和道,“不能投军。否则,某早便将他记在军府名籍上了。”以谢琰的能力,待到十六岁才能正式投军,确实太晚了些。若是错过了与薛延陀的大战,便更令人惋惜了。故而,李和与孙女想得不同,总希望大唐目前暂时能与薛延陀交好,等到万事俱备之后再撕破脸也不迟。
崔敦笑道:“依老夫看来,让他当府兵都是委屈他了。而且,真正有才华者,又何必拘泥于年纪?不如这样罢,从薛延陀回转之后,老夫便写封荐信与李都督,让谢小郎破格担任队正。区区五六十人,想来他应该镇得住。”
李和大喜,抱拳行礼:“承蒙崔公看重,某感激不尽!嘿嘿,往后一定要让这小子好生巡边剿匪,打磨他的筋骨!他日若北方再有异动,他才能拼尽全力报效大唐!为国尽忠!!”他也并非不会说好听话,这一串话丢出来,慷慨激昂,充满豪气,尽显武人之风。
崔敦看来也十分喜爱他这般脾性之人,呵呵大笑。众折冲都尉掩住内心的辛酸,也跟着笑起来。有人知趣地赞了几句谢琰,又拐弯抹角地问起了他的婚事。李和心中狠狠咬牙——这可是他早几年就看中的孙女婿!这些人居然也腆着脸想与他抢?!想得倒美!于是推说道:“这孩子不过是某的义孙,婚事自有他家中爷娘做主。何况,他年纪还小,尚未立业,何谈成家?”
“成家立业,自是成家在前,立业在后。”众人笑起来,“娶了娘子,才能安心哩!”
李和却又立刻接道:“俗话说得好,‘温柔乡,英雄冢’!我家的男儿绝不能折在温柔乡里!”
他们谈笑之间,谢琰已经将两个箭袋中的六十根箭都射光了。换而言之,他一人就足足杀了六十头狼。在这般强力的支援下,冲杀在前头的部曲与府兵们也很快将剩下的七八十头狼屠得干干净净。一战下来,只有几个轻伤者,可谓是大获全胜。
崔敦满意地吩咐扎营造饭,又毫不吝啬地将他随身带的武器以及钱财赏给那些勇士。谢琰功劳卓著,得了一柄锋锐无匹的横刀。这柄刀的刀身雪亮,寒气迫人,且似是已经饱饮鲜血,更隐隐透出几分煞气。谢琰对它爱不释手,自此从不离身。
数日之后,持旌节的大唐来使一行人,终于遇上薛延陀夷男可汗派出相迎的数百骑兵。为首者,则是夷男可汗的次子突利失。自从长子大度设两年前大败之后,同其一起被大唐封为小可汗的突利失在薛延陀诸部中便威望日盛。由他出面迎接大唐来使,既能彰显薛延陀对此事的看重,亦能以身份震慑,确实是再合适不过。
看起来,这位突利失小可汗对大唐来使也颇为友善。他甚至能断断续续地说几句汉话,夹杂着薛延陀语,手舞足蹈地与崔敦描述着薛延陀部的富裕丰饶。崔敦身边的鸿胪寺长史尽职尽责地翻译着他的话,而其实什么都能听懂的崔尚书却装作一无所知,始终保持着友好而又疏远的笑容。
谢琰策马跟在不远处。因他年纪小,又穿得很寻常,薛延陀人只当他是侍从,对他并未生出任何警惕之心。由此,崔敦索性便让他暂时护卫在侧,以备不时之需。他亦精通薛延陀语,自是听出这位年约三十来岁的突利失小可汗正在暗示什么:牛马如云的薛延陀部肯定供养得起大唐帝姬。只要这位公主嫁过来,必定会让她过上和长安一样奢侈的生活。
且不说这些保证和暗示的话是否能成真,但这位小可汗的态度却由此赫然可见。对这桩亲事如此热衷,他当然并非纯然因孝顺的缘故。薛延陀是化外蛮族,父兄死、子弟及。就算新兴公主嫁给夷男可汗,等这位老可汗蹬腿一死,下一任可汗便能娶公主为阏氏。突利失如此对大唐来使示好,也说明他对可汗之位野心勃勃,却并未获得部族内一致的支持,所以才意图借示好来获得大唐的偏重。
谢琰转而又想到薛延陀眼下的继承人之争。长子大度设自不必说,自从诺真水大败之后,已经完全失去了部众的支持;次子突利失虽说颇有几分威望,但因早年被大唐封为小可汗的缘故,似乎并不得夷男可汗欢心;三子拔灼之母身份最高,为夷男可汗的大阏氏,对可汗之位亦是虎视眈眈;侄子咄摩支能征善战,似乎也颇得部众人心,被突利失、拔灼排挤在外,只得率部众往更北之地迁徙放牧。
薛延陀汗位不稳,便是大唐重挫他们的又一次机会。不知崔尚书究竟会借着这回出使,给他们埋下什么内患呢?他可不信,这位崔公仅仅只是传圣人的敕旨,将新兴公主换了契苾何力便作罢了。这种事,谁都能做成。但有些事,或许非崔公不能成。
又过了数天,众人才算真正到达了薛延陀牙帐所在之地。只见无边无际的草原上,一条清澈的河流奔腾而过,无数牛羊马匹在视野可及的范围内吃草、奔跑。而在河流旁边,数千顶帐篷仿佛灰白色的云朵一样拱立在原野上。帐篷群中,既有牵着马匹来回巡视的骑兵,亦有弓着腰辛苦劳作的牧民与奴隶,加起来足足有万余人。再仔细看,甚至依稀还能看见粟特商队的身影,正很是热火朝天与牧民交换货物。
这是谢琰所见过的最大的部落——或许不该称之为部落,应当算得上是“城镇”。若将帐篷视作房屋,将牙帐视作王庭,薛延陀人的“都城”或许也称得上颇为繁华了。突厥降部虽也人口众多,但到底可汗统辖的部族不曾像这样全聚在一处,自然也没有这般赫赫声威。
“崔尚书,请!”突利失笑道,指向最华丽高大的那一顶帐篷,“我阿父已经等待多时,咱们这便去见他。不过,去见阿父之前,崔尚书可需休息片刻?”他的态度仍是和善得很,却难掩眉目中的几分焦急之色。原因无他,一连几天示好,崔敦都当作不曾听懂般,没有给他任何回应。这位小可汗甚至怀疑是跟来的通译不懂薛延陀语,或者译错了的缘故,才让这位大唐使者根本没有任何反应,于是对鸿胪寺长史也没什么好脸色。
崔敦微微一笑:“以大唐的礼节,远道而来、风尘仆仆,自然不能就这样去拜见可汗。若是能洗浴一番,再换身公服襕袍,那便再好不过。”
听完翻译后,突利失点头道:“大唐有大唐的规矩,既然是远道而来的贵客,崔尚书就随意一些。为大唐使节准备的帐篷早就收拾好了,自会有人将你们带过去稍作歇息。我先去王帐中回禀阿父,待会儿再来接崔尚书。”
崔敦又不紧不慢地接道:“不知待会儿可能见到契苾可汗?他是我大唐皇室的女婿,临洮县主很是想念他,之前还嘱咐我好好看顾着契苾可汗,免得他再次受伤。”他此时的态度不软不硬,但刻意提起“受伤”二字,便已经昭示着不满之意了。
提起契苾何力,突利失的脸色微微一变,很快便恢复了笑脸:“崔尚书放心,契苾可汗也是我们的贵客,自然不会慢待于他。若是崔尚书想见他,我问一问阿父再说。”
“有劳小可汗了。”崔敦笑着微微颔首,略带几分矜持。
谢琰将这些都看在眼中,默默地将每个人的神色与应对都记下来。并非谁都有这样的机会,能亲眼得见大唐与薛延陀的另一种交锋。他能自其中学到的一切,往后都必定获益无穷。
☆、第四十四章 契苾何力
谢琰静静地守在帐篷外,无论是面露讥笑之色的薛延陀骑兵或是骨瘦如柴伤痕累累的奴隶,都未能令他转移目光,更未动摇他的情绪。他旁边是崔敦的亲信部曲,与几个魁梧如小山般的大汉站在一处,更衬得他身形单薄消瘦。
不多时,李和并几位折冲都尉便已经换了身衣衫,前来拜见崔敦。谢琰朝他们见礼,李和却只用蒲扇般的大手用力拍了拍他的脊背,低声道:“既然得崔公看重,便只管遵命行事就是!”谢琰浅浅一笑,勾起嘴角:“祖父,孩儿省得。”身在薛延陀牙帐,也容不得任何人随意行事。否则,影响的便是北疆局势、大唐的安稳,数千万百姓的安宁生活。便是再深恨薛延陀人,他也很懂得把握分寸。
逢什么时机,该做什么事,是他眼下最该学的。待到更进一步,那便是为了行事而制造时机了。或许,此时此刻帐篷内崔尚书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便能决定数年后的大局变换。并非攻城掠池才是兵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将诡道用得神乎其神,方是用兵之上策。若说保家卫国、血肉搏斗对抗能激得他热血沸腾,那这种运筹帷幄之中的潇洒则更令他神魂震颤、不能自已。
以杀止杀,并非上策。待在军府所能做的事,无非是保护与开拓罢了。但真正掌握国计民生的翻云覆雨之手,却仍远在长安。扫平胡虏之后,他迟早都会踏进长安那座巍峨的宫殿中,为天下苍生,为大唐疆域,为陈郡谢氏,做出既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决策。
正思索间,远远就见突利失小可汗匆匆而来,步伐迅疾,神色暗沉,眉目间满是恼怒与忿恨。不过,待来到帐前时,他便恢复了原本的笑脸模样:“不知崔尚书是否准备妥当?阿父听闻大唐天子使者到了,十分欢喜。”
“让可汗久等了。”崔敦掀帐而出,一身精致的紫色襕袍穿出了大唐高官重臣的气势与尊贵,手中持着旌节,愈发显得气度非凡。突利失自然知晓,服紫是大唐三品以上高官才有的荣誉。只是不曾想到,换了身衣装,这位大唐来使的威势便隆重许多,怕是与可汗相较亦不相上下了。
两人走了几步,崔敦忽然又问:“契苾可汗安在?”
突利失似是早就料到他定然还会问,很是自若地笑道:“因姑臧夫人近来身子略有些不适,契苾可汗心中担忧,接连几日都在夫人身边侍疾。崔尚书若想见他,也不必急于一时。诸位在牙帐还须得盘亘一段时日,何愁没有见面的机会呢?”
“契苾可汗事母至孝,自然不能轻易打扰。”崔敦接着他的话叹道,转头吩咐了部曲几句话,又道,“临行之前,临洮县主托我带了些衣物给契苾可汗。我派人去送一趟,应当也无妨罢。”
闻言,突利失神情微变,刚想托辞几句,就见部曲捧出一个精致的檀木箱笼。崔敦随口吩咐道:“谢小郎便抱着箱笼去一趟罢。路上小心些,这是县主的一番心意,可不能出了什么错漏。”他的声音十分平和,却暗藏着几分威严,容不得任何人推拒。
“是。”谢琰接过箱笼,发觉这箱笼轻得很,或许确实只是些衣物罢了。
突利失已经失了先机,见谢琰不过是个年幼的“仆从”而已,于是也只得故作大方道:“能得临洮县主送来的礼物,契苾可汗想来应当会很欢喜。姑臧夫人所居的帐篷离此处有些距离,便由我的部下带着崔尚书的仆从去罢。”
于是,谢琰便随在几个高大的薛延陀兵士身后,默默朝着帐篷群内行去。他生得幼小,又“言语不通”,薛延陀兵士并未将他放在眼中,自顾自地说起了话。或许因上官不在的缘故,他们所言颇有几分肆无忌惮,无非是战利品、牛羊、女人、酒等。被软禁的姑臧夫人、契苾何力、契苾沙门自然也是话题之一。
谢琰静静地听着,从他们的只字片语中分析出他所不知的一些珍贵消息。
薛延陀最近与西突厥频繁交战?为了争夺漠北之首的地位,为了铁勒诸部不再对突厥人俯首帖耳,所以才想借着与大唐和亲的时机提高声望?打的主意倒是不错,这位夷男可汗还真是狡诈如狐、能屈能伸的人物。对大唐有所求时,不惜放下身段,求亲、议和、称臣,无所不为;一旦稍微强大一些,狼子野心便暴露无遗,如潜伏的饿狼一般,不放过任何一个从大唐身上撕下一块血肉的时机。
此次薛延陀巧言令色说服契苾部劫持契苾何力一家叛出大唐,原本是想借此集合铁勒诸部的力量,顺带离间大唐几位胡将。却不想契苾何力对皇帝忠诚若此,万般计策反倒都使不出来了。薛延陀人对契苾何力自然没什么好话,却没想到他居然能给和亲之事带来转机,也实在是意外之喜。若是和亲之事能成,契苾何力给薛延陀人带来的好处,应该也不亚于他彻底叛唐了罢。
想到此,谢琰不免对薛延陀人又高看了几分。这些草原上的胡族,绝非什么鲁莽之辈。他们太懂得生存之道,依照本能便能使出各种魑魅伎俩,简直令人防不胜防。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彻底打断这些北方胡族的脊梁?迫使他们不再你方唱罢我登场,无休无止地扰乱大唐边疆的安宁?杀个干净?远远驱走?或者以胡制胡?
以他的阅历,尚且想不出来。总觉得目前无论是什么良计,都仍并非万全之策。